【案例】海宁经验: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编者按】2013年海宁全面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开展以来,海宁市围绕土地、能源、环境容量、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改革积极有为、大胆探索,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排序制度,实施差别化要素资源配置,最终形成倒逼与激励相结合的转型升级机制,推进要素资源合理配、优质配、合法配、高效配。

90.png

    “2018年,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评价办法和差别化措施。”多年奋斗在工业战线,海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姚晓东亲历了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全过程,感受了个中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从以提高资源要素产出率为导向,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升级的全过程。这一年,海宁对这套实施5年的综合评价体系作出进一步调整指标权重,建立了立体式评价机制,在对工业评价的基础上,将以各镇、工业平台为评价主体,进行亩产效益的综合评价。6年来,海宁市委、市政府通过放权给权,扩大发展空间,用改革的方式来获取发展红利。实施海宁市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探索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要素瓶颈问题,提升发展保障水平,为全省县域转型发展提供示范,促进海宁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2013年海宁在浙江省率先建立了系统性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销售、全员劳动生产率、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COD工业增加值等6大指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设置2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全市3亩以上用地工业企业进行综合打分,并按照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制造和其他等四大行业进行分类排序,将企业分为A类,B类和C类。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针对A、B、C不同类型企业,建立用地、用电、用能、排污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的倒逼和激励机制。一是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调整提高原有土地等级划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至6元/㎡•年,再根据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分类分档减免;二是差别化用电。对A、B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能耗在标准之内部分(国家行业标准)执行正常电价,能耗超过限额标准提高费用;三是差别化用能。率先建立实施用能总量核定和交易制度,对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或新增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差别化核定用能总量,按A、B、C三类差别化核定用能总量,并实行核定配额内不收费、新增用能量有偿申购、超限额差别加价收费制度;四是差别化污水处理收费。对污水入网工业企业实行多因子复合加价收费制度,并根据评价结果和行业特点实施差别化征收;五是差别化用水。对C类企业实行差别水价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管理,在现行水价基础上每吨水增加1元,超计划用水量实行分档累进加价收费;六是差别化排污总量和价格核定。差别化核定企业年度减排任务,A类减排任务为“十二五”全市工业平均年度减排任务的50%;B类工业企业分别执行平均减排任务的1倍、1.5倍和2倍;C类为4倍。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低效落后产能关停并转退,对落后产能实施退地、自行交易土地、兼并重组、淘汰关停、提升改造等实质动作的,给予政策奖励支持,引导存量盘活和资源优化配置。

91.png

(图片来源:网络)

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

    按照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标准,差别化配置土地,探索增量指标按效分配,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一是对新引进项目,率先建立产业差别化供地导向,实行用地10-50年不等的弹性年限和“3+5+X”管理模式,试行“带设计方案”、“带亩产效益方案”出让。二是率先创新土地出让合同差别化管理,将投资强度、达产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对亩均投入产出不足约定50%按原价收回。三是率先建立产业地价修正系数,工业、服务业用地价格在产业修正系数的基础上,根据容积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给予10-20%的修正系数打折。


深化金融要素改革

    一是对A、B、C三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二是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保险公司支持实体企业和重大项目,对A、B、C三类企业提供差别化保险服务。三是发挥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补充作用,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围绕“机器换人”、“两化”融合、“五水共治”等,加大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四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创新地方金融组织;五是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组建成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探索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模式。


实施科技要素改革

    通过创新技术交易市场培育发展机制,举办第四届“中国海宁•长三角科技博览会”,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创新科技型企业发展机制,组织晶科能源、洁华控股、宏达高科分别为行业牵头,以联合抱团方式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建立“浙江省(海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充分发挥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凭条的研发引领作用,探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此外,创新构筑院(校)地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机制,加快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高技术转移中心、漕河泾科技绿洲、中科创智产业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并创新科技经费择优扶持市场导向机制。在技术市场交易和产业化各类科技成果按技术市场实际交易金额20%以内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平台运营中介或技术经纪人实施补助。

92.png

(图片来源:网络)

创新人才要素改革

    一是改革人才市场建设,整合了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和就业管理服务处职能,推动工作职能向公共服务与管理转变,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交由市场运作;二是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在全市多家企业中推行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标准化体系建设。三是改革人才培训方式,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的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四是改革人才流动机制,支持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


建立要素交易平台

    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制定了《海宁市要素市场建设方案》,明确构建1+X的要素市场体系。组建浙江江南要素交易有限公司,由其开展涉及土地、排污权、能源、产权等资源稀缺类要素交易工作,政府制定交易规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工作。引进上海博尔捷人才服务公司建设“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计划三年引进3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在大力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制度,对负面清单外的工业项目实施零审批。制定工业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外的工业项目全面实施承诺备案制,28个项目正式进入“零审批”项目库。出台并实施不再审批外投资项目全流程“六阶段”办法。率先推行先照后证商事登记改革,实施行业达35个。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

    选择许村镇开展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整合20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充分授权,开展联合执法。在实行先照后证、环评能评备案制等审改后,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设立镇行政执法局,重点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监督,有效按照权力清单进一步强化镇局合一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互补协调的执法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