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马云的996到底还能走多远?

    互联网天生有风口基因,无论什么问题,都能刮起一阵强风,引来众生吃瓜。

    “996”这一串普通数字,在风口上被赋予了特殊内涵,成为了工作的一种作息时间,或更确切地说:是一群这样工作的人。

1.png

(图片:来自网络)

    996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产业工人很多是这样的工作时间表,他们的合同工资3000元,但每个月的加班工资也有3000-5000元,或更多。这既遵守了劳动法,又满足了年轻人多赚钱的愿望,更大地是解决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控制,加班越多,企业劳动力成本的边际成本越低。合同工资,顾名思义还要加五险一金,加班工资则不需要,因此,996很好地契合了多方的意愿。这个问题就不突出,更多的是学者从劳动权益保护角度,进行学术性研究,偶有学者出来站台,还常常被各方说:不了解实际,只会纸上谈兵。

    而今,一群高学历,自命不凡,工作在当下最热门的行业:互联网及互联网+的高端人才,也卷入了996行列,虽然他们都自嘲是:码农,但这不是他们勤奋苦读10余年,出身各类名校所想要的。他们在收获最初的高薪后,收入增长带来的快感、成就感边际递减技术的演进,新人的竞争,都使他们过度焦虑,一边是大大增长的焦虑,一边是递减的获得感,冷静下来,终于看清自己不过是个会用计算机的“工人”,在工作时间上,与一线的产业工人不仅相同。这样现实,与他们所期望的“精英”人设反差太大了。精英,不光仅仅是体面的工作和高收入,还应是:闲暇看看电影,读读书,每天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周末陪伴家人,品享美食,年假来一次海岛渡假,亦或马拉松、爬爬山………

2.png

(图片:来自网络)

    商品市场有最简单的法则:同样的产品,价越低,需求越大,996是顺应市场竞争的产物。

    近20年来,高校的总裁班培训了数以万计的企业家,他们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用起了各类时髦的管理工具,行业标杆对标、各类考核(计件制、KPI考核、360考核,平衡计分卡考核)、相应的薪酬及选拔等等,大家把考核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然万变不离其中,对个人无非就是劳动投入与工资和工作时间如何匹配得当的问题。

    产业工人一般采用计时或计件制薪酬模式,形式上的一份投入一份回报,感觉上很公平。精英们一般采用年薪制薪酬模式,因其工作内容不好量化、不好穷尽,所以采用年薪这样的“打包”付酬形式。“打包”付酬的后遗症,就是一方面工作内容的更新或工作质量更高的要求可能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新增工作内容也可能是无限,但在岗位不变的情况下,薪酬最多只有每年按物价水平的调节,与包罗万象的新增工作量,或有增不减投入的工作时间不能形成匹配,同时还要面临末尾淘汰,所以996在精英们中的共鸣,实则是对广义薪酬(报偿体系)的一种诉求。但这种行为,现象上看又是他们自发的,他们中能力差的,怕淘汰,要996,能力强的,想晋升,也要996,所以精英们高喊996,对于普通收入的大众来说,就显得有些娇情。

3.png

(图片:来自网络)

    996对产业工人是一种生活所迫,基于他们的技能,没有别的更多选择,对于精英们则是一种生活选择,他们有择业的能力,有工作、家庭、闲暇如何取舍的选择。而作为996的主体企业来说,将受到多重挑战,

    世界贸易的规则在变,欧美国家接受出口产品对企业社会责任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国产品中那些劳动环境恶劣、不遵守环保规则、周工作时长超标、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获得低价的产品,越来越抵触,一旦这些因素做到位,我们的产品是否还能有很好的竞争力?

    95后从小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相对于他们的祖辈,应该说没有“穷”过,他们从小对标的是国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与祖辈有天壤之别,是否能忍受这样的工作时间表?

    今年起的工资缴费基数和个人所得税规则的改变,其影响将是深远的,以前劳动成本的避险避税方式将失效,企业和个人是否还有996的动力?

    技术革命正在进行,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整体物价水平和劳动力工资向上倾斜趋势看不到拐点,企业还有多少岗位可以留给人类?

996是职业中的一种现象,到底还能走多远,受各种规则的制约,也取决于各方的博弈,中国人勤劳是美德,但正如方便面败于外卖,实体店败于网购,程序员一时的吐槽,改变不了市场竞争的法则,任何一种职业都将于市场中历练和激荡,就看你怎么选。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徐伟红副研究员,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