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一条由互联网织成的“丝绸之路”

    eWTP,即全球电子贸易平台(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目的是希望把在中国围绕跨境贸易所沉淀的经验形成“中国方案”,再推向全球。消除各国间贸易方面的繁文缛节与壁垒,减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交易成本”,发挥各行业的比较优势的相互作用,从而扩大政治经济共识,推进贸易全球化,激发全球经济活力。

微信图片_20190508192200.png

(图片来源:网络)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eWTP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围绕杭州eWTP实验区建设,立足我省跨境电商经验,聚焦“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目标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是我省面临的历史机遇和重大考验。就此,王淑翠教授总结关于eWTP建设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规则层高度不足

尚未制定出全球可复制推广的国家层面的贸易政策和网络贸易服务体系

    目前杭州的“六体系两平台”打造了较好的技术环境和数字服务,但仍需研究设计各国政府间关于跨境电商的法规责权界定、申报运行规则、监管考核办法、信用评估体系和数据交换标准等,总结出可复制推广的国家层面的网络贸易便利化经验,推动eWTP实验区建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形成以杭州为圆心、连接全球市场和网络贸易资源的eWTP实现路径。


技术层宽度不足

尚需完善覆盖平台及其新业态的服务体系和技术环境

    现阶段,中小企业面临着WTO的各种繁琐规则和不平等门槛,无法为B2C、C2C跨境零售提供相应服务。未来杭州可以在“单一窗口”平台基础上继续完善网络贸易平台上的跨境贸易规则、商业生态系统和技术服务设施,丰富eWTP落地的服务设施、监管内容和治理体系。


商业层力度不足

尚需促进跨境电商生态系统的模式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跨境电商对传统贸易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产生严重的冲击和颠覆。目前浙江省内除了引进全球范围的跨境电商平台和知名企业外,本土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和竞争力不足,需重点关注扶持中国的平台公司发展,提高各类新业态、新商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包括商业模式、品牌全球化、跨境电商运营、全球价值链、产品和服务、进出口产业等。


人才供应不足

需深化高校育人机制和新型人才供给改革

    据统计,浙江有4万多家市场主体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开设的网店超过60多万家,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及杭州地方经济发展与国际商务高级人才供应存在巨大缺口,“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端人才”是跨境电商和eWTP发展的基本保障。

微信图片_20190508192203.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为进一步实现“全面深化eWTP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促进我省“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王淑翠教授从贸易体系、区域经验、营商环境、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对策建议:

建立高端智库,研究eWTP全球网络贸易体系

    eWTP框架中涉及到多国政府、多国平台、所有利益相关方利益和权责设计,需要开展广泛的多边谈判、公私对话、多方合作,这需要官、商、学、社的共同努力。因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由政府官员、高校研究人员、跨境电商平台及企业、相关社会组织等多领域的专家构成的高端智库,围绕着中小微企业普惠贸易便利化需求,以建立自由、开放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为最终目标,研究设计具体的跨境贸易中法规责权界定、申报运行规则、监管考核办法、信用评估体系和数据交换标准等,促进eWTP在全球各国更快地推广和应用。


围绕“一带一路”,总结国际网络贸易区域经验

    首先,要总结与马来西亚的e-Hub对接合作经验和措施,以推进普惠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为目标,尽快形成可在其他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的样板,以“网上丝绸之路”促进一带一路战略落实,未来重点突破国际合作的网络贸易流程、海关税收监管等规则体系和贸易便利化措施。

    其次,要通过速卖通、义新欧班列、宁波综试区、舟山自贸区等总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贸易和跨境电商的流程规则,发现和解决网络贸易中的冲突、障碍和不足,提出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程度和全球流通效率。

    最后,提炼出各国普遍接受的贸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形成全球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把浙江模式打造成国家标准

    一方面,平台需加强自律,杜绝“店大欺客”、“霸王条款”等不良行为,制定惠及商家和消费者、便于政府监管、促进经济繁荣的平台管理规则,维护好平台信誉。

    另一方面,政府抓紧制定平台相关法规条例,监管平台制度设计、各方权责边界、数据应用、信用管理等,利用互联网法院加强对平台上各主体的监管和保护。政府联合平台,共同打造有利于双创的技术设施、商业政策和社会环境。


加强宣传培训,扩大新型专业人才供给

    加大对跨境电商业务的宣传,短期通过集中的专业培训引导各类制造业、传统外贸企业和个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用“互联网+外贸”打开外贸转型发展新通道。长期来看,则要重点扶持高校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同时要通过和政府科研部门的疏通,鼓励高校积极参与研究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