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诗云: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州模式”作为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引起各方的关注。
2015年,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作为浙江省第15个获批的省级产业集聚区,以昂首姿态立足于东海之滨。自挂牌以来,浙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发展规划,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主要指标增速位于浙江省前列,2016年度在全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排名第5位。产业集聚区相继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浙江省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等系列荣誉,入选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省级循环改造园区。
(图片来源:网络)
浙江作为中国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强省和“绿色发展”“两山理论”的实践开拓基地,如何处理好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对此,杨平宇副教授通过调研,总结了浙南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经验: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土地节约、绿色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
浙南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原则是以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整体最优为出发点,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突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引导要素自由流动。对产业内上、下游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或产业间互动性强的企业,尽量安排集中、紧凑布局,促进同类企业、同类产业集聚,加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浙南产业集聚区按照新产城融合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产业集聚区与温州所属县市区的有机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构建集聚区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外迁高污染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
以绿色产业链招商,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绿色升级
温州产业集聚区立足汽摩配产业集聚优势,确立了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强温州汽车产业的长期目标。为填补产业链短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浙南产业集聚区突出引进和布局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激光光电等绿色新兴产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成功引入不仅带动了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也推动了温州汽车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图片来源:网络)
以核心企业带动,实施绿色技术改造
产业集聚区把“机器换人”作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5年以来,浙南产业集聚区通过“机器换人”项目,将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9%,减少劳动用工约6000多人。
浙南产业集聚区专门成立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改造,并借助核心企业的控制力,加大其他企业的学习力度。
(图片来源:网络)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和集中治理
“十二五”时期,温州强势推进电镀、化工、印染、造纸、制革、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行业1151家企业整治提升,共关停企业508家,原地整治211家,搬迁入园432家,关停重污染企业数占全省1/3。在此过程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引导作用。例如2013年开始,温州合成革行业协会开展了持续的污染整治、削减产能、提升企业清洁生产能力工作,并配合政府做好产业转移组织工作,保证了浙南产业集聚区60%产能削减任务顺利完成。
为持续高标准高质量加速度推进核心区开发建设,把集聚区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产业发展平台,杨平宇副教授提出了以下促进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发挥政府引导的治理功能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绿色与集聚相互促进发展。以生态优化原则优化产业布局,把工业园区建设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形成整个区域的绿色生态系统。
加强集聚区生态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集聚。一方面,以生态坏境、人文环境建设,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循环经济项目,降低企业污染处理成本。
推进产业集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科学制定新建项目的准入条件和负面清单,做到从“源头”把好环境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集聚,促进现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实施补产业链招商,构建集聚区循环经济。针对已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关键补链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因地制宜地构建合理的产品链和废物链,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
培育核心企业,发挥绿色引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引导社会及民间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提高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和进行绿色技术改造。
(图片来源:网络)
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治理功能
充分发挥信息沟通与服务方面的职能。一方面,行业协会应持续跟踪、采集、整理和分析本行业绿色技术方面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并及时分享给本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重点挖掘企业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技术改造、企业协同创新方面的共性问题,并据此为政府制定绿色发展产业政策和措施提供现实依据。
组织本行业绿色标准的制定、宣传与执行工作。绿色标准颁布之后,行业协会还应组织企业学习标准,切实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绿色管理意识和技术技能,并监督反馈企业标准的实施情况。
建立跨企业协作机制,共享和协同开发绿色技术。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组建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机构为主体的研发合作平台,实现绿色知识技术共享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绿色竞争力。
(图片来源:网络)
发挥核心企业的网络治理功能
核心企业利用其更广泛的外部社会资本,向集群外企业学习或购买绿色技术,提升自身的绿色生产能力,充当绿色发展的先行者角色。
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其他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内外联动机制,核心企业可为网络成员提供更多交流学习机会,从而促进网络成员企业的绿色发展。
核心企业通过其对渠道的控制力和集群网络的影响力,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实施绿色采购,参与下游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等活动,约束其他企业的绿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