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渐行渐远”的“小黄狗”说明了什么?

    近些天,关于曾经红极一时的智能垃圾回收公司“小黄狗”的争议一直没有消停过,而4月20日发表在环卫科技网上的署名文章“我看着那只小黄狗渐行渐远,我们的‘垃圾分类’又将去往何处?”,似乎给人一种盖棺定论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190508180255.png

    署名文章作者认为:小黄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折戟沉沙,这与“团贷网”暴雷关系密切。原因在于:

1、小黄狗一直宣称不拿政府的相关补贴,那么公司想要维持,必须走自我造血、资本注入、资本市场运作这几条道路。然而,和走街串巷的拾荒者相比,“小黄狗”的主营业务─废弃物回收,行业利润微薄,运营成本高昂,导致很多智能化设备处于空置状态,甚至需要员工自己投放垃圾以维持垃圾的回收量。

2、“小黄狗”的智能化运营模式弊端明显。首先,用户投放后回报的资金需要达到10元以上才能提现,并且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这无疑提升了用户使用成本,降低了使用意愿。其次,智能设备并不“智能”,有时用户以次充好、或用其他垃圾照样能够获取回报,只能靠用户“自觉”。

3、类似的智能化设备,对于用户来说并非“刚需”,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人员一直扮演着此类角色。而智能回收设备还需要人力自己去投放,“尝鲜”之后,用户往往不再去选择此类方式。

    概括来讲,环卫科技网上的署名文章认为:母公司暴雷导致资本注入和资本市场运作成了断头路,以及运营模式的缺陷和运营成本高昂导致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两个重要原因葬送了“小黄狗”。

微信图片_20190508180312.png

    “小黄狗”的迅速陨落让人想起了几年前在杭州昙花一现的“九贝壳”智能垃圾回收公司,二者在运营上有较多的相似性,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智能垃圾回收模式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其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公司都未能破解垃圾治理的关键问题。

垃圾治理,末端资源化利用能力是关键,因此,加强末端处置,建立从垃圾产生到资源利用的再生资源循环的闭环体系,实现其资源化利用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上述公司的关注点都在于前端的源头分类,那么回收的垃圾去哪儿?如何让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众多智能回收公司在尚未解决末端垃圾去哪儿的问题时就盲目推出各种自定标准的智能回收系统必然会走向困境。

城市固废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衷心地希望我国的科技企业能够冲出一条新路子。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林,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