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教育困境:公平和效率中寻找中国最优解

微评导读:房价高企、医疗保障不力、教育缺乏公平,被网友戏称为“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当然,这种说法具有戏谑的成分,不过,透过社会上种种已经曝光的涉及这三个领域的“丑闻”事件,我们应该看到在公众极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领域,社会和政府需要作出更多努力。从本周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三期关于教育、医疗、住房的微评,和大家共同探讨这三个重大民生领域的改革路径。本期我们刊发第一期微评—《教育困境:公平和效率中寻找中国最优解》,以飨读者,也欢迎大家加入我们,文末留言讨论。

2019年3月,美国爆出高校招生舞弊案,赤裸裸地展现了美国上层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疯狂争抢。近期该案件又被爆出有中国家庭牵扯其中,涉案金额高达650万美金!这一消息再度将全社会的目光投向教育公平——这个让全世界头疼且至今难以解决的大难题。

微信图片_20190528172301.png

放眼全世界,不仅美国面临着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韩国有写实电视剧《天空之城》,讲述了精英阶层通过投行认识辅导机构,重金为孩子进行私人升学指导,以期进入韩国顶尖学府。印度也有类似题材的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得到重点小学的入学名额,不得不扮穷混入贫民窟,意外发现了印度教育的严重不公平。反观中国,重点学校、学区房、私立中小学、国际学校、课外辅导班等等,无不在说明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528172304.png

当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变得相对稀缺,瓜分蛋糕的斗争就会变得更加激烈,而瓜分的方式也自然会面对公平和效率的抉择。

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上层人士可以通过巨额捐款帮助子女进入高等学府,我们的广大学子主要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行升学,但中国社会也有自己的焦虑:一方面不断反思“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是否能够有效衡量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家长又在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大环境下竞赛式地追加教育投入、学校为了维持声誉和资源不断垄断生源。

于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不仅简单地来自于截面不平衡,更被代际不平衡不断强化。我们既能看到城市重点学校附近的学区房火爆抢手、学科补习班和特长班占领了学生的大部分自由时间,也能看到乡村教师资源紧缺、留守儿童虽能参加义务教育却缺位基本的家庭培养。在如今补习班、家教,甚至是各种国内国际游学夏令营遍布的炙热的教育市场里,农村家庭在教育投入这一竞赛中落后得很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教文娱消费支出1171元,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教文娱支出2847元的一半。出生所决定的父辈条件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直接导致了教育在起跑线上的不公。这不仅限制了教育影响下阶层之间的流动,更通过阶层分化反过来加剧了下一代的教育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阶层固化,贫困学子再无上升之可能。

然而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着教育公平是改革成果全民共享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教育资源的分配必须以公平为基础,才能兼顾效率。义务教育保障的是基本人权,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不应演化为等级化的、高度竞争性的、具有很强的选拔和淘汰功能的教育;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不足与差距过大并存,需要通过缩小学校差距、提高投资效率以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阶段应并重公平和效率,这是由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这样特殊的战略重要性所决定的。

微信图片_20190528172306.png

绝对的教育公平只是一个理想化方向,在一个资源有限的零和游戏中,无论资源更多的流向精英阶层还是流向弱势人群,都会有另一方举起不平等或低效率的标语。但是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时,公平与效率或许本来就不该被对立。

教育的效率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人才的供需均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读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更不是每一个岗位都需要大学文凭。大学教育仅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唯一渠道。现在的问题在于,个人发展通道单一且被部分人所把握,社会各阶层流动趋于凝固,想要拥有更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可走的道路太少,这引发了父母和学生的极大焦虑。国家如果为下一代提供的机会太少,不仅浪费了大量人才在经济生产方面的才能,而且整个国家也会充斥着民怨,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公平和效率本身就是硬币的两面,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回归教育的本质,不断做大教育这块蛋糕,提供更多、更优质、更符合多元需求的教育资源,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兼顾精英教育和技能教育,拓宽阶层流动的渠道,提供更丰富多元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路径,才能解决兼顾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微信图片_20190528172308.png

政府要正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把握好政策导向,以公平为首要前提,在把“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动态的把握优质资源的均衡分配,在城市内部实现教育资源均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参考国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案例,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

1.教师轮岗制,保障城市内部基础教育资源平等

据调查,日本的教育公平程度排世界前列,这要归功于坚持了几十年的教师轮岗制度。所有教师受聘于政府,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上岗,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校间轮岗,任教范围包括山区、偏远地带的学校。这种制度,能够让老师在不同的环境中积累教学经验,全市共享均等水平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也引进了轮岗制度,但是并未掀起多少水花,究其原因是配套的执行措施没有跟上,无法调动教师队伍积极性。提高教师待遇、细化津贴方案、帮助家属安置等,只有解决了老师生活的经济问题,才能保障人民教师心无旁骛地投入教育事业中。同时,面对目前国内私立学校开出的高薪资、高福利,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从而才能保持公立学校的优质教育团队稳定,维护城市内部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教育资源的分布也突显了地域差异。政府应向贫困地区加大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政府可采取设立校车团队、增开村小学和幼儿园、提供学生食堂等措施,保障孩子们上学的出行安全、就近入学、健康饮食等问题。同时,针对特困家庭的学生,政府要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学杂费,提供经济补贴,不能让学生因为贫穷而被迫放弃学业。投资教育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最好的办法,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最好的办法。


3.支持“互联网+教育”发展,全社会共享优质资源

加快教育行业科技创新,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科技革命带给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亦然。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直播、视频课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缩小城乡差异。以成都七中为例,这所一本率超九成,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中”,通过课程直播系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与248所贫困地区中学全天候同步上课、写作业、考试,最终帮助部分贫困地区学校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甚至还培养出了省状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互联网的巨大作用,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政府发文,“要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也许为我们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解决方案。


4.发挥市场能动性,支持教育多元化

政府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也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效率,发挥市场能动性,支持教育多元化。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民办教育,允许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偏好,有针对地入学民办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学术类教育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职业类教育向着技术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民办教育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在推进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应大力鼓励民办资本、教育资源的投入,但同时也要防止个别学校的“虹吸效应”,造成其他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许多人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形势的紧迫,但是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如“读书无用论”、“反智主义”等。从家庭层面而言,绝不能被这些声音影响了判断。父母要深刻认知到个人教育对于收入、未来发展、后代子女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明白家庭内部良好的氛围对于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父母应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育问题,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尽己所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不必过度焦虑,为了争取优质资源而焦头烂额,甚至不惜走歪路,那样,就失去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是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基础的资源,必须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看待,这不仅涉及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更应关注教育资源的动态健康发展。公平是共享改革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国必须在保障国民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选拔精英人才、追求人才培养的效率。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做大蛋糕,不断发展优质教育的增量,为下一代提供更充分的教育选择权利和价值实现通道,真正实现人才供需均衡,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健;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孙越琦、周梦薇、欧阳守红,感谢作者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