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中国邻里文化源远流长。《周礼》有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春秋左传》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邻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关怀友爱、共同分享中国式邻里文化已然延续了数千年。然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邻里之间的沟通却逐渐变少,关系冷漠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相见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
越城区是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有101个社区、292个村,面积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6万人,拥有2500多年历史,是闻名遐迩的水乡、酒乡、桥乡、戏曲之乡,是大禹治水、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是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渭、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鲁迅、蔡元培等历代名人志士的故乡,被毛主席盛赞为“鉴湖越台名士乡”。如今,为了社区更和谐,越城区在社区搭建支持型、枢纽型的社会组织即“五邻社联合会”互助自治平台,发动多方主体以组织化形式开展自治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释放了基层社会多方参与治理的潜力,提升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一)强化多方参与,凝聚五邻力量
宽渠道挖掘人才。民主选举产生1576名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企业家、退休干部、民间人才等贤达人士为“五邻社”班子成员。将348家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商铺、企业等纳为理事单位,把2675名一技之长的居民发展为会员,为“五邻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保障。广渠道扩大力量。发挥共建共驻单位的党员干部与民间人才作用,全面引导驻社区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社区民间人才参与“五邻社”治理服务活动,扩大“五邻社”自治队伍力量。强化特色队伍建设。通过活动开展、宣传发动,全区组建起978支涵盖兴趣爱好、文体娱乐、公益慈善、治理管理、生活服务、民主协商六大类社区备案组织,经过资金注入、培育孵化、组织管理,逐渐培育出一批如“360和事佬”“银发巡逻队”“好邻舍”“香喷喷美食团”“洁净护河队”等为代表的专业彰显、自我运作功能完善、深受居民群众欢迎的服务品牌。推行积分评定机制。全面推行“五邻社”会员、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积分制管理,发放“五邻社”志愿服务积分卡,根据其参与社区服务的类型和难易程度兑换分值,作为“五邻社”会员等级、社区社会组织评先评优及承接项目、商铺星级评定、党员志愿者奖励等评先评优或兑换家政服务、购物优惠等的主要依据,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
(二)拓展活动形式,融洽邻里关系
丰富传统活动。在各种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扩大“五邻社”知名度,融洽邻里关系。创建特色活动。结合社区居民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双扣联赛”、“邻里节”、“车技大赛”、“欢乐大转盘”等20多项文体活动载体,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率,增进了邻里关系,凝聚了社区居民向心力。传承优良文化。组织“五邻社”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到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家庭,开展上门探视、精神慰藉、节日慰问、家政服务、生活照料、陪送就医、清洁卫生、送修家电、教学帮扶等各项助老帮困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
(三)挖掘契约潜力,提升治理能力
深挖党建“大契约”。将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向“五邻社”延伸拓展,携手1014家驻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按照“谈约、签约、亮约、履约、评约”五个步骤,确定双向服务清单,签订《共建契约化协议书》,以契约形式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完善运行、沟通、协调、激励等保障机制,做深做透“约”的文章,共同开展516项共建活动。探索行业“小契约”。根据行业、群体、形态等类别将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内容进行细化,结合人员特长与意愿,组建涵盖治安巡防、慈善救助、清洁卫生、文明经营等8大领域的社区备案组织。发挥“五邻社”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民主协商构建起各行业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小契约”,推动社会主体实现自律、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商铺规范化经营,实践了行业“小契约”的作用发挥。构建志愿服务“人人契约”。摸排社区志愿服务事项,将在职党员干部两地报到、双岗服务延伸至各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引导千余名党员干部与“五邻社”签订志愿服务联系契约、认领“微心愿”,参与治安联防、民主协商、矛盾调解、垃圾分类、文明宣讲、外来人口管理等治理服务活动,形成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人人契约”格局与推动机制。
(四)创新保障机制,夯实五邻活力
厘清自治清单。梳理350多项社区行政服务与自治事务的事项,明确将涵盖服务、调查、宣教、文娱、管理、治理等6大类115项自治服务与活动以及购买事项,可由“五邻社”联合会及其下属社会组织承接或协助的事项清单,切实厘清行政自治权责,实现了政社有效分离。如书圣故里社区将街区的卫生保洁、退休工人住院慰问等事项交付“五邻社美丽宜居队”承接。精准服务对接。依托“五邻社”驻社区单位、商贸经营户等场地、资金以及下属备案组织的专业方面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商贸服务、消防安全、法律咨询、健康医疗、家政服务、少儿教育、开放设施等精细贴心服务,做到社区服务供给的多元协同、精准高效。规范运作机制。配套制定出台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工作者管理、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社区“五邻社”财务管理等制度办法,规范社会工作者登记、服务跟踪、培训、评优。定向开展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发展“五邻社”事业,将“五邻社”的财务纳入统一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社会效益。践行民主协商。出台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实施意见,将“五邻社”列入民主协商主体,建立社区、“五邻社”、备案组织、专业人才等多方参与的民主协商制度,着力破解邻里间纠纷、机动车辆停放、小区物业自管等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拓宽经费保障。积极拓宽“五邻社”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共建单位、“五邻社”成员资助,社区居民募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购买收入以及公益创投项目资助等多元经费筹集的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沈清漪 江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