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你真的了解吗? ——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摘要:遗体捐献是一种高尚无私的行为,对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部分市民仍无法接受遗体捐献,对遗体捐献的了解也较少。对此,本社会实践团开展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调研,调查分析市民对遗体捐献的看法和意愿,以发现当前遗体捐献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今后开展遗体捐献宣传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遗体捐献;意愿;认知度;问卷调查;问题;建议


一、引言

    遗体捐献是一种高尚无私的行为,它不仅能体现一个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还能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目前,我国遗体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欺骗、利诱他人捐献遗体或者人体器官;不得利用遗体或者人体器官捐献牟取非法利益;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或者变相买卖遗体或者人体器官。[1]

    遗体捐献在我国开展较晚,90年代才在南京、上海、北京及扬州市开始较大规模地接收志愿者捐献的遗体。直至今日,我国遗体捐献发展仍严重落后,存在问题较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遗体捐献者数量严重不足

    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学生在上人体解剖课程时,只有约十人才能分配到一具遗体,有些院校甚至连这个水平也达不到。这给提高医学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遗体捐献涉及到公民的人身权利、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但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法律进行规范。自2001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起,各省市已先后出台了地方性的相关法规,但这些法规条例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遗体捐献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不利于遗体捐献有序正常开展。

    而对于普通市民而言,他们遗体捐献到底了解多少,他们是如何看待遗体捐献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遗体捐献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二、项目简介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

    此次调研旨在更加全面地了解目前普通市民对于遗体捐献的意愿、看法和了解程度,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发掘出市民对于遗体捐献的真实看法及接受程度,为今后宣传和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主要概念界定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身故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或医疗机构,供研究、学习使用。

    器官捐献是指一个人身故后,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愿、无偿方式捐献给国家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用于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够延续生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例如,角膜可以使人重见光明。

    它们主要有两个不同:1用途不同。捐献的遗体是用于医学教学、科学研究;捐献的器官是用于临床移植;2时间要求不同。遗体捐献可以在捐献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实施;器官捐献时间要求更严格,应当在捐献者死亡后立即实施,才能保证器官质量,最大限度保证移植效果。[2]

    此次调研的主题为遗体捐献,两者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会被混淆或被理解为包含关系,在此特别申明。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其中线上254份,线下48份,其中线上问卷主要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播,线下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中老年群体。

2.专家访谈

    2017年7月5日下午,我们对浙江大学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姜华东老师进行了采访。姜华东老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接受遗体捐献的兼职负责人,长期从事医学院的遗体接收和档案管理工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也请教了西湖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刘建国,邵逸夫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一帆,浙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晓艳,请他们发表了自己对于遗体捐献的看法。

3.特别说明

    由于我们调查的主题与遗体捐献有关,这与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产生冲突,并且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个人隐私,这给我们的问卷调查造成了一定困难。部分对此有所忌讳的人拒绝填写问卷,还有部分人出于道德原因会修饰自己的回答,因此我们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偏离真实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微信图片_20190529110927.png

    调查对象总数302人,其中男性占38.87%,女性占61.13%,女性人数略大于男性人数,但对调查结果基本无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529111027.png

    年龄与教育的交叉情况如表所示,由于本次的问卷形式主要为线上问卷,而线上问卷的主要填写者为在校大学生,故本次调查的人群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也较大,所以在有些问题的回答上会出现明显的年龄倾向。


(二)市民遗体捐献意愿总体状况

微信图片_20190529133933.png

图2显示在本次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6.91%的市民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捐献遗体,仅有5.98%的市民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捐献遗体。可见被调查对象对于遗体捐献的接受程度颇高,而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8月,我国仅有约30万人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仅占我国人口的约0.02%(因统计的人数中有部分人已经离世,故实际比例应该更小),这远远小于我们调查得到的比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1部分有意愿捐献遗体的人并没有实际进行遗体捐献登记2部分没有遗体捐献意愿的人根本不愿意填写该问卷。从全国范围看实际愿意捐献遗体的人数比例远没有调查得到的数据高。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对于遗体捐献的立场比较模糊,有67.11%的被调查对象还未考虑过遗体捐献或对此表示犹豫,这和被调查者多为年轻人也有一定关系,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多数不会在当下就考虑有关遗体捐献的事,他们是遗体捐献的重要潜在对象。如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工作,这部分人将来很有可能选择捐献遗体。


(三)基本问题的数据分析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125.png

    由于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我们调研的主题是遗体捐献,故我们设置这个问题以调查市民对于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认识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两个概念,这可能与媒体、红会等常将两者放在一起宣传或仅宣传器官捐献有关,很多情况下都将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统称为“遗体器官捐献”,导致市民只是听说这两个名词而不能很好地区分。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202.png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2.33%的被调查对象完全了解遗体捐献的流程及相关政策,而有71.1%完全不了解。这反映出市民对于遗体捐献基本常识的缺失,同时也反映社会上对于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严重不足。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往往只介绍有关遗体捐献者的感人故事,以吸引读者眼球,而对于如何进行遗体捐献及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即使在报道末尾有所提及,普通读者也不会留意。除了宣传上的力度不够,普通人也很少有人愿意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去主动了解有关遗体捐献的知识,我们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有65.43%非常愿意捐献遗体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遗体捐献的流程和相关政策,他们会觉得遗体捐献对于自己而言还太遥远,因此即使是有捐献意向的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了解甚少。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334.png

    从统计结果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是市民了解遗体捐献的最主要途径,只有少部分人是通过工作人员或亲友介绍了解的。而市民通过媒体往往只能得到有关遗体捐献的片面信息,无法像直接询问工作人员或亲友那样得到的信息那么全面可靠。因此拓宽市民了解遗体捐献的渠道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606.png

    与了解遗体捐献的渠道相同,目前市民最容易接受的遗体捐献宣传方式还是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而对于现场摆摊和亲友间宣传表示接受的人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人还是对遗体捐献心存顾虑,现场摆摊和亲友间宣传等方式的指向性太明确,可能会使他们有一种对方在“劝捐”的感觉,可能正是这一点使他们对这些宣传方式无法接受。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832.png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3.99%的被调查对象在家属有意愿捐献遗体时会表示强烈反对,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支持、尊重亲属的做法。但在实际进行遗体捐献工作过程中,这3.99%表示坚决反对的亲属就会给捐献工作造成巨大的困难,如何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是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一大重点。

微信图片_20190529134953.png

    统计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对于遗体捐献的顾虑最多的是担心家人接受不了。但前一项的结果显示如果家属有意愿捐献遗体,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同意家属的做法,这两个问题得到的结果看似是矛盾的,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原因。在18-50岁的被调查者中有69.92%的人会担心家人接受不了自己捐献遗体,而只有22.50%的50岁以上被调查者会有这个顾虑。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担心家人接受不了自己捐献遗体的主要是年纪较轻的人,他们可能会考虑到自己父母等长辈亲属的传统观念较强,会反对自己捐献遗体,而本次调查中18-50岁的人数占到了81.46%,在绝对人数中占据优势,因此担心家人接受不了的人数也相对较高。而被调查者中顾虑第二多的就是担心自己的遗体没有受到妥善的对待。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遗体接受单位的遗体使用情况透明度不高,遗体在捐献后亲属与公众几乎无法知道遗体的使用情况,导致人们会担心遗体是否得到妥善对待。因此提高遗体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打消人们对遗体是否得到妥善对待的顾虑,也是推动遗体捐献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微信图片_20190529135032.png

    目前我国的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者家属可以向当地红十字会申请人道抚恤金,但只有26.49%被调查者认可这种做法,更多的人希望有相关政策能使遗体捐献家属在有需要时能优先使用器官,而《重庆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也已经规定“遗体或者人体器官捐献者的配偶、父母或者子女,在需要接受人体器官移植时享有优先权”,说明该措施确实能起到提高市民遗体捐献的积极性。同时也有6.62%的被调查者认为遗体捐献就应该完全无偿,在调研过程有的确有市民向我们透露过自己的想法,他觉得既然选择了要捐献遗体,就不应该增加这些所谓的抚恤金和优惠政策,这会使遗体捐献这项高尚纯粹的事业抹上利益的阴影。

微信图片_20190529135112.png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大力宣传遗体捐献,改变社会的传统观念是鼓励遗体捐献的有效方式。同时给予立法保护、提供抚恤金和优惠政策等也是很多人认可的做法。但其实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并不提倡为捐献者建造纪念碑和纪念陵园,部分人认为这样的做法过于形式化,违背了捐献者默默奉献的初衷,没有必要为此付出过多的财力与物力去建造陵园和纪念碑。

微信图片_20190529135231.png

    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我国规定捐献者必须得到直系亲属的同意才可以捐献表示支持。但2015年颁布的《广州市志愿捐献遗体管理办法》规定志愿捐献遗体无需征得直系亲属同意,原因是旧办法规定,捐献人在填写申请表以及捐献时都必须征得所有直系亲属同意才能完成逝者遗愿,如果任何家属表达反对意见,义举就会被一票否决,结果导致相当多的悔捐、弃捐。虽然新办法保障了捐献者自愿捐献遗体的权利,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遗体捐献的成功率,但可能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无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该规定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同意捐献者的做法。

微信图片_20190529135303.png

统计结果显示多达72.5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听说过身边存在遗体捐献者,即使有,大多数人也表示数量较少,只有1.6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的遗体捐献者的数量在增加。这表明至少在这些被调查者的生活圈子内遗体捐献的形势不容乐观。虽然随着人们传统思想的改变,目前我国遗体捐献的状况在逐年改善,但总体的捐献率依然不高。


四、专家访谈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杭州市的遗体捐献现状,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姜华东老师,他向我们透露了许多在他工作期间遇到的有关遗体捐献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采访了西湖区红十字会的刘建国副会长,他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于遗体捐献的看法。我们还采访到了邵逸夫医院的王一帆医生和浙一医院的刘晓艳医生,他们从医生的角度发表对于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建议。

(一) 姜华东老师

    目前我们医学院接收到的遗体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的教学,约每十名学生能分配到一具遗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大差距,而且我国有很多医学院都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对教学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现在医学院接收到的遗体生前多数是老一辈的党员干部和退休教授,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感恩党和母校,希望离世后能再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高尚想法捐赠遗体的,普通人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还是很少会选择捐献遗体。即使有愿意捐献遗体的老人,很多人也不知道具体的流程。曾经就有一个老人为了申请捐献遗体费了很大劲专门找到我这里,但其实他完全可以在当地的红十字会里完成登记工作。在杭州还有一个吴志夫先生成立的遗体捐献俱乐部,它的下辖116个联络点均可为志愿者就近送、取志愿表。这个遗体捐献俱乐部为推广遗体捐献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它目前还仅是一个民间组织,如果想要扩大它的影响力,我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

    在我们医学院内部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像我只是兼职管理医学院接收遗体的工作,因为学校里确实没有足够的人手来专门管理这方面的工作,这也导致了很多打电话前来咨询的志愿者常遇到无人接听的状况,这确实是我们做的不足之处。另外在我们医学院里还积累了大量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有些是家属明确表示不想要取回骨灰的,但即使之前表示想要骨灰的,很多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回。如何处理这些骨灰也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刘建国副会长

    红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开展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工作,但很多人都比较关注器官捐献,因为媒体对此类的报道较多,但我觉得从某种角度看,遗体捐献比器官捐献更应该被人关注,因为器官捐献救的一个或几个人,而遗体捐献是为了培养医生,将来救的是一群人。我们在刚开始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时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随着这项工作渐渐开展,人们的思想也在逐渐改变,如今在西湖区遗体捐献者的数量和以前相比有了大幅的增长,遗体捐献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三)王一帆医生

    要想推广遗体捐献我觉得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改变一部分可能可以改变的人的想法。社会中确实已经有一大部分已经可以接受遗体捐献的人,但是如果不跟他们提起这件事,他们不会主动提出来的。要建立一个方便的机制,比如权威的全国的网络平台,把潜在的可能捐献的人和家属调动起来。我们以前也遇到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询问器官捐献要怎么做的病人,如果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他们可能就不会去捐。现在也有这个平台,但是宣传力度不大,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平台。可以通过在高校、车站等公共场所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捐献遗体。


(四)刘晓艳医生

    我觉得遗体捐献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周围熟悉的,真的做这件事的人还是比较少。我自己还年轻,可能以后会有类似的考虑。目前多数中国人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虽然很多人已经可以接受器官捐献,但对于遗体捐献还需要今后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才能逐渐改变人们的观念。


五、结论

(一)市民遗体捐献意愿现状

1.遗体捐献意愿率和实际捐献率不高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市民的遗体捐献意愿率较低,只有约27%,且多数人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到过遗体捐献者,侧面说明遗体捐献率不高。

2.遗体捐献的基本知识匮乏

    多数被调查者无法明确区分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只大致了解两者的含义。且多数人完全不了解遗体捐献流程及相关政策,导致部分有意愿捐献遗体的人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捐献遗体,同时也可能因为相关知识不足引起部分人对于遗体捐献的误解。

3.捐献意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调查显示市民的捐献意愿主要受家属感情和担心遗体未被妥善对待影响,同时宗教信仰、传统观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的捐献意愿。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市民的捐献意愿


(二)原因分析

    综合调查结果和我国目前的遗体捐献现状分析,造成遗体捐献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受传统观念束缚

    虽然本次调查显示“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并不是市民对遗体捐献顾虑最多的因素,但这是本次调查的人群较局限所致的。不可否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部分老年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阻碍其捐献遗体的最根本原因。

2.考虑到家属情感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多数市民担心家属难以接受自己选择遗体捐献。老人自愿捐献遗体而子女反对的事例在现实中也时有发生。其反对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多的是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人对于家属捐献遗体还是持理解态度的。

3.宣传力度不足

    现在有关遗体捐献的宣传主要是依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这也是普通市民比较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但很多媒体更愿意报道有关“器官捐献使病人重获新生”的新闻,对于遗体捐献关注较少,大多数人仍然对有关遗体捐献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且对于一些信息比较闭塞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很少接触这些媒体,很多人有捐献遗体的意愿但不知道具体的捐献流程,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找哪个单位。

4.立法不够完善

    我国在近年陆续颁布了多项有关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但很多法规都着重强调在捐献的自愿性,对于捐献方和接收方的权力和义务方面涉及较少,对于遗体捐献中产生的各项费用的归属问题、遗体活化后骨灰的处理问题等一些遗体捐献中的细节问题很多条例都没有明确,这也导致很多人担心自己捐献的遗体可能没有被妥善对待。而对于遗体捐献是否需要直系亲属同意的看法,各地的法规也存在分歧,还需进一步完善。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遗体捐赠法,缺少法律的保护,捐赠接收单位和捐赠者家属的权益在遇到矛盾很难得到保障。


(三)改进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

    希望媒体在今后能多报道有关遗体捐献者的事迹,多科普有关遗体捐献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当地红会要多深入基层开展遗体捐献宣传工作,通过社区宣讲、慰问走访等形式使信息相对闭塞的老年人也能了解遗体捐献,不要让有意愿捐献的老人因为不知道捐献流程而放弃捐献。

2.完善立法工作

    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统一完善的遗体捐献法,真正解决好上述提到的问题,保障捐献接收单位、捐献者、捐献家属等的权益。地方上也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现有的遗体捐献条例不断改进与完善。有了权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提高人们对遗体捐献的信赖度,有利于遗体捐献工作开展。

3.建立完善的遗体捐献体系

    希望各地增设捐献接收站,加强基层遗体捐献登记管理工作,必要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登记服务。并希望给予如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之类的民间组织更多支持,扩大其影响力。同时简化遗体捐献的操作流程,不要让繁琐的流程吓跑有意向的捐献者。保障遗体捐献者家属对捐献者遗体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建立完善的遗体捐献体系能促进捐献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人们对遗体捐献的积极性。

4.为遗体捐献家属提供适当的补偿

    对遗体捐献家属可适当给予人道抚恤金等物质上的资助,也可考虑给予需要使用器官的遗体捐献者家属优先使用器官的优惠政策。有条件也可以考虑建造纪念碑或纪念园林等方式缅怀遗体捐献者,给予家属精神上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