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地区因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以雷山县脚尧村为例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一种新时期适合于民族地区的产业融合模式,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和生态振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本文以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雷山县相关政策,脚尧村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发现当地支柱茶产业存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利润低、劳动力缺失、人才断层、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前景不明确等问题。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二产业融合和三产融合方案,为当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办法与创新思考,助力雷山因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雷山脚尧


一、政策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1月2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47个民族,该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文化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期黔东南地区农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此现实背景下,本文以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脚尧村为例,通过回顾和总结雷山县脚尧村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趋势,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山县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对雷山县脚尧村及其周围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未来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与合理规划。


二、基本情况概述

1.雷山县概况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辖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大塘镇,达地水族乡,方祥乡等 8 个乡镇,154个行政村,323个自然寨,1305个村民小组。

2017 年,全县总人口16.1万人,超过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汉族、侗族、水族、瑶族共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2%。直至2016年末,雷山县16万人口中3.5万城镇人口,12.5万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7.92%。雷山县民族风情浓郁,有58个传统村落,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山县的产业布局呈现“1+1+0.5”的态势,风情浓郁的多民族资源赋予雷山县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纯天然的地理优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茶产业,略为贫瘠的土地与不便的交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多限制。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76亿元,增长13.5%;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完成31.29亿元,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842万元,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83亿元,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80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5元,增长10.8%,在2017年全年经济形势良好。

截止到2017年底,雷山县共有贫困村7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4个,贫困人口总数达到18681人,贫困发生率为13.5%。雷山县计划在2018年实现脱贫,将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还需减少贫困村50个,减少贫困人口14500余人,因此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

2.脚尧村概况

脚尧行政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南部32公里处,距雷山县城30公里。西临黄里村,东临方祥乡,北临大龙村,南靠雷山乌东村。脚尧村平均海拔1380米,春、冬两季潮湿,夏、秋两季气温凉爽。

脚尧村41户人家,全村181人,产业主要以种植茶叶、果树、摩芋、折耳根为主,并发展特色养殖。其中,茶叶为主导产业,现有茶地面积2500多亩,产茶面积1700亩。

脚尧村整体布局比较集中,村内空地较少,房屋建筑多沿道路两侧分布。从整体住宅状况来看,2009年进行新农村建设后住宅较好,村内房屋以两层木房为主,村民住房面积平均80-120平方米。 村委会已建有多年,为二层小砖楼,状况一般。村卫生所占地四十平方米,规模较小,没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只有一个球场。脚尧村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生活电网已建成,输电线已经入户。

从九十年代至今,脚尧村先后获得 “1995—1997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3.村里近些年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脚尧村的人均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截至2017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两万元。脚尧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1人,包含支委3人,村委6人。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完成自家产业生产,做好产业带头的同时,还负责村内各项基本事务,引领全村共同发展。目前脚尧村已经基本完成脱贫,仅剩一家贫困户。

图1 西江镇脚尧村1985-20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调研信息

(一)脚尧村整体发展现状

1.产业状况

茶叶是脚尧村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14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2363亩,户均52.5亩,已投产采摘面积1700亩,去年纯收入246万元,户均来自茶叶纯收入54666元,人均14470元。茶叶产业是一点一滴在脚尧村发展起来的,为了增加茶叶的附加值,村集体组织集资2.4万元兴建起茶叶加工厂,茶叶成了脚尧村的支柱产业,而脚尧村则成为雷山县茶叶产业大村。现在脚尧全村有1700亩茶叶,人均10亩,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新建茶园2000亩,改造现有老茶园300亩,到2015年,全村茶园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上。村内多种植福鼎茶、本地茶,味道清香、回甜味好,纯天然无污染的脚尧茶远近闻名,供不应求。虽然销路不愁,但村民们表示希望本地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响品牌,拓宽销路,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提高茶叶收入。

脚尧村的地理环境山大草多,当地党支部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养牛为突破口,以粮食为基础,林、果、茶、菜、药并举,发展多种经营致富”的产业发展战略。这种以种植业和养殖相结合的多元产业发展战略,大大提高了脚尧村整体产业的稳定性,为全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除茶叶之外,脚尧村的种植业还包括梨树、魔芋、金钱柳和天麻等作物。养殖业主要包括黑毛猪、竹鼠、野山鸡和冷水鱼等品种。

2.生态现状

无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生态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绿化主要是农田、种植果树和菜园地,没有其它观赏性花木,但千亩茶园观光,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注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林木的管护,禁止使用农药,提倡施用农家肥,村民具有一定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村内养殖业产生的粪便等未建沼气池加以处理利用,主要原因是规模和技术限制。

3.基层党建

脚尧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支部桥头战斗堡垒的引领作用,也离不开每一位党员干部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国劳模”老支书吴秀忠就是典型的模范代表。脚尧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1人,包含支委3人,村委6人。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完成自家产业生产,做好产业带头的同时,还负责村内各项基本事务,引领全村共同发展。为响应脱贫攻坚政策,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脚尧村创新性地开展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由村内党员分别带领十户左右的农户组建了茶叶种植、野猪养殖、野蜂养殖、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若干联创主体,由先进带后进,由富带贫。经过两年的发展,全村的经济效益极大提高,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和乡村治安管理也随之进一步提升。

在积极引领全村发展的同时,村党支部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始终践行“两学一做”,积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平均每月举行三次支部会议,每次会议都有图片文字的会议记录和考勤签到。此外,在吴支书的牵头带领下,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内青年合伙创业,集体创立了雷山县脚尧劦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里年轻人口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发展了4名年轻党员,解决了过去一段时间脚尧村党支部新党员发展工作停滞,党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为基层党组织发展注入了年轻血液,也为全村的产业发展留住了更多的有生力量。

4.教育情况

村里绝大部分适龄学生能及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村内原有小学已经搬至黄里中心小学,无幼儿园、托儿所。村民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村内儿童大多由家长陪同前往雷山县就学,由于距离村内较远且交通不便等,进一步减少了村内劳动力。绝大多数家长对教育很重视,但教育资源受限。

村民对于农技培训的参与率不高,种养殖等大多靠自身经验逐步摸索,许多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5.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主干道为步行水泥路,宽1米,路面平整,两边布有排水沟,村内其余路面大多为土路,路面质量较差,无排水设施,雨天会有大量积水。村内通往县里及其他村落的道路条件较差,路窄弯急,坑洼较多,颠簸且无路灯,交通危险性较高。

6.外出务工情况

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外出务工比例较高。

7.农村电商发展状况

计划建造电子商务大楼,提高脚尧村农产品附加值,获取更多的利润。供销社门市部在经过脚尧村时,发现了吴村长家地处交通要道,比较适合成立电商服务站,拟与其对接并提供配套的设备,但是发现村子里的村户数量太少,不适合发展电商,此事被搁浅。随后,通过进一步与上级政府联系,西江镇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和技术人员,并为村民提供一个多月的培训。村民们很希望通过电商打开茶叶等产品的销路,但是由于电商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村民还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我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逐渐呈现纵深化、个性化、专业化、国际化、区域化和融合化,为响应国家《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号召,给脚尧村电子商务爱好者和对网络营销有热情的群众提供更广阔专业的创新学习平台,目前电商大楼筹建的计划重新启动。大楼基本结构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商业展示区,第二层为办公室及储存室。

8.医疗卫生

村卫生所占地四十平方米,规模较小,配有村医一名,医疗条件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但设施不齐全。

9.文化建设

不甘落后、不等不靠和自力更生的脚尧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脚尧人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吴秀忠老支书带领着老一辈脚尧人,秉承脚尧精神,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作为接班人一代的吴先锐支书,接过了父亲的大旗,在脚尧精神的光芒下,注重发展多元产业,带领村民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青年脚尧人也正在接过先辈们的历史接力棒,扛起脚尧精神的光辉旗帜,化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年轻生力军。他们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勇立时代的潮头,自力更生,脚踏实地,推动整个脚尧村走向繁荣振兴的美好未来。

(二)入户调研

本次入户调研主要对受访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村内生活情况、产业情况和文化教育情况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对产业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脚尧村以茶产业为支柱产业,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其中,茶叶种植面积广,劳动成本高,收益低,户均年收入5万元,每亩收益平均4000元/年。气候变化和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导致魔芋存在根部腐烂问题,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于存在虫害多,果子小,价格低等问题,梨园仅留作保种,不销售。

  表1 入户调研记录表 

受访者

家庭人口

农林经济

年总收入(万元)

种植面积(亩)

养殖数量

茶叶

魔芋

金钱柳

天麻

白芨

冷水鱼

竹鼠

黑毛猪

土鸡

肉猪

吴先炳

6

30

150

15

吴秀勇

3

20

40

6

吴秀军

5

15

8

杨昌辉

10

40

2

100

8

匡远刚

6

20

6

匡远书

4

100

20

20

周炳芝

7

40

3000

15

杨昌学

5

20

5

匡金勇

7

15

4

吴先梅

4

60

15

吴秀刚

7

30

4

吴夏平

6

15

4

吴先义

4

15

3

10

蔡文高

6

15

180

10

吴先锦

8

15

400

70

10

匡远飞

3

20

外出务工

5

image.png

图2 脚尧村村民从事产业情况


image.png

图3 从事混合产业村民的收入情况


image.png

图4 脚尧村茶产业总体情况

(三)茶叶工厂调研

实践团分别调研参观了雷山县脚尧茶厂和富尧茶厂。茶产业是雷山县的支柱产业,以“云生雾养,硒锌呵护”的独特水土环境孕育而成的脚尧茶凭借其外形紧秀显毫,色泽翠绿鲜活,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清醇鲜爽的各项优点受到全国的一致好评,并被指定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宴会指定用茶。

经调研,两厂原料来源主要是脚尧村和乌尧村的五千多亩种植基地,以及周边的合作社和茶园,目前公司收茶所辐射的茶园面积达到三万亩之多。其中,脚尧茶厂的生产加工过程为半手工半机械化流水作业,整个生产过程全透明,可实时监控。公司每年生产各类茶叶约100吨,主要销往北京,作为宴会、工作用茶。公司的发展势头良好,每年的生产增幅可达3到4成。但受到销路的限制,2017年的生产总量100吨仍少于其最大产能(200吨/年)。富尧茶厂的情况与前者类似,但是规模相对较小。

由于产品本身知名度有限、宣传力度较低,虽然茶厂有推广产品的计划,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点,扩大市场销路。但由于宣传成本较高,茶厂目前并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互联网销售网络,仅在一些微信群中宣传,其订单量仍小于最大产能。此外,公司实力有限,如若产量迅速扩大,公司生产能力供应不足反而会造成产品堆积,影响茶叶的质量,适得其反。如何提高脚尧茶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将茶叶产品“销出去”已经成为雷山县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重要课题。


四、现行政策

雷山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脱贫攻坚,减贫摘帽”仍是雷山县目前的主要应对问题。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83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排全州第1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98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48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07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28亿元,同比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为23.5:15.9:60.6。201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5,923万元,完成县预算调整数35,915万元的101%。本次,调研团分别走访了雷山县农业局、旅游事业局、教育和科技局、发展和改革局,深入了解了雷山县第一、三产业发展状况和教育现状、各领域出台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等。

1.产业转型促进农业提利润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业的簇新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现阶段,雷山县的农业发展布局主要着眼于农业生产的稳定转型。以种植茶叶为主,多种特色种、养殖协同发展,并将产业扶贫、产业振兴做到实处,着力提高农产品利润,帮助农村实现增产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截止到2017年,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6.21万亩,在总耕地面积中占比超过90%。此外,县内还有小规模的水稻、玉米、马铃薯、水晶葡萄、杨梅等种植基地,黑毛猪养殖基地等。近年来,为提高农牧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局以扶贫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户种植食用菌、天麻、丹参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在助力脱贫攻坚、带领村民致富方面卓有成效。

产业发展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而农产品劳动成本高、收益低、规模小的问题极大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追求农产品精品质、规模化、产业化,提倡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是乡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生态特色建设品质旅游区

旅游业是雷山县的支柱产业,雷山县得天独厚的多民族环境和极佳的生态坏境是其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本。目前,雷山县旅游园区的开发、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保护和民俗文化保护、雷山县旅游发展规划等方面都在有条不紊地进展中,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古瓢舞、铜鼓舞、芦笙舞等民族特色舞蹈以及郎德上寨、雷公山森林公园和西江千户苗寨都已逐渐成为雷山县的代表,是极为优秀的旅游资源。

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得益于县政府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得益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的不懈奋斗,更加得益于独具特色的“西江模式”。西江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西江的成功震撼人心,“西江模式”是雷山县生态民俗旅游发展的一个良好示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以雷山县为核心,主打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大塘苗寨3个旅游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在开发旅游园区的过程中,为保护生态和民俗文化,主管部门禁止污染项目进园区,并将门票收入的13%作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当地村户保留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良好道路。雷山县根据当地自然地理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振兴,其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良好示范!

3.教育振兴打造人才供应链

教育是雷山县比较薄弱的一环,如何振兴教育,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才良性循环是雷山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截止到2017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0所,其中幼儿园3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2所(小学27所,初中5所,教学点40个),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全县共有教职工2572人(专任教师1915人)。全县学生总数在校(园)生26180人,小学在校生11646人,初中在校生588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24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05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两项督导”通过省人民政府评估认定;累计投入3.2亿元,建成思源实验学校、县第三小学、报德小学、丹江第一幼儿园、莲花小学等18个教育工程;完成丹江、大塘、永乐、郎德等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补充教职员工370人,县城“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88.7%、93.2%、89.5%。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604人。

雷山县教育局近两年聚焦精准扶贫所实施的教育补贴政策,为所有中小学生免费供应营养餐,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解决乡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提出了应着力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加强与外界沟通交流、更新教育观念、开阔眼界等建议。但是,现阶段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教育资源的分布问题。为集中教育资源,目前村内小学多被取消,学校集中到镇里和县城,很多偏远村寨的孩子往返学校交通极不便利,且存在安全隐患,建议相关单位能够帮助解决此问题。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与传承发展的核心事业,唯有加大力度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振兴,才能为产业兴旺培养人才,为生态建设储备力量,为乡村振兴输出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4.项目建设焕发经济新常态

雷山县发展改革主抓精准扶贫促脱贫,抓产业优化促转型,抓项目建设促投资,抓乡村振兴战略促发展,抓民生实际促扶贫,抓生态建设促优势,抓深化改革促开放,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成效显著。

在脱贫攻坚方面,一是抓实“两率一度”达标。深入开展“回头看”“大排查”,全年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590户4863人,剔除1649户2158人,净增941户2705人,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二是抓好专项扶贫。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狠抓春季攻势、夏季 “大比武”、秋季攻势行动,扎实打好“四场硬仗”。投入资金1.15亿元,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102公里;投入资金2.79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99户4645人,启动1800套安置房建设;围绕产业扶贫,扶贫产业子基金通过银行评审2.02亿元,已获批投放1.22亿元。实施“因户施策”项目8926个,补助资金2678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21亿元;投入教育资助资金1748万元,资助学生1510人,免除3436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326万元;扶贫医疗救助3444人次,补助1446万元。三是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乡村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持续推进并在全省旅游工作推进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四结合”,实施“因户施策”政策和“第五重医疗保障”,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实现贫困户县内就医全免费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边缘户子女入学资助全覆盖,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四是强力推进极贫乡镇脱贫攻坚。争取得到极贫乡镇子基金7.36亿元,已使用1.96亿元。完成大塘极贫镇脱贫攻坚总体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大塘快速通道、大塘旅游基础设施等42个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目前发改工作也存在所实施的部分投资项目融资不足进度缓慢的问题,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五、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脚尧村的发展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几代脚尧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决了温饱问题,迈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但是归根结底,脚尧村地处偏远山区,而偏远山区所共有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人口外流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在脚尧村仍十分突出,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脚尧村的发展。除此之外,脚尧村还存在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脚尧村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的瓶颈,亟待解决。

(一)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茶叶品牌知名度不足,存在品牌“分歧”

当地茶叶品牌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足,产品缺乏进一步有效的包装设计,导致茶叶品牌知名度非常有限,大众认可度较低。茶叶销售渠道比较窄,主要为一些现有的专供渠道和零散的回头客,互联网电商销售渠道还未开拓,产业发展难以打破地域限制,茶叶很难“走出去”。

由于商标原因,村中茶叶品牌不统一,存在“脚尧茶”和“秀忠茶”两个主要品牌。两个品牌各自发展,在竞争中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另外,由于“脚尧茶”的商标由私人注册,众多利益因素影响了村中集体产业自然健康地发展。

2.茶叶销售渠道有限,茶民实获利润低

茶民的茶叶销售渠道很有限。一方面其所销售的脚尧茶,比市场上普遍的明前茶要迟,很难在市面上参与竞争,只能将高品质、生态有机作为品牌优势,开展零售模式,所以销量的增长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茶民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茶青或者半成品茶叶给县里的两家茶企业。茶企业收购茶青或半成品的价格较低,相较于茶民自寻销路零售,会损失近一半的利润。但自寻的销路不够稳定,而且销售量有限,因此茶民茶叶的主要销路还是倾向于茶企收购。所以尽管成品茶价格较高,利润可观,但大头利润被企业赚走,茶民获利非常有限。

3.劳动力成本高,茶产业规模受限难增加

另外,脚尧村茶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茶叶种植面积大。与村中茶叶种植规模相比之下,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平日里采茶,茶叶粗加工等工作都需要聘请大量劳动力,从而也需支付大量人工费,因此极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村中平均每年的人工费支出可占到年售茶总收入的50%,茶民实际上获得利润低,生产规模也很难再增大。

4.人才断层,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

村内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创业,村内茶产业发展出现缺乏年轻血液,劳动力断层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部分村内留守老人无力种植经营,导致茶田荒废,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缺乏各类年轻人才导致农业生产方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导致茶产业发展滞后。

(二)其他种植养殖业存在问题

1.其他作物种植规模小,缺乏种植经验

由于茶叶采摘的周期只有半年(4-10月),所以村中同时发展其它种养殖业。其它种植作物例如金钱柳,魔芋,天麻,白芨等,虽然销售利润较高,但普遍存在缺乏种植经验,缺乏种植技术,种植规模小,销路不稳定等问题。其中过去大力推行梨也因为品质太低而被放弃种植。过去流行过的竹荪种植,也因为土地不够,精力不足而被放弃种植。

2.养殖业发展规模小,收益有限

村内养殖业主要以猪,羊,冷水鱼,竹鼠,蜜蜂为主。养殖种类繁多但总体规模较小。其中猪,冷水鱼,羊养殖成本较高,而且饲养打理繁重辛苦。竹鼠,蜜蜂缺乏养殖经验,养殖方法还在摸索中,并且对于养殖管理要求较高。总而言之,村中养殖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缺乏大规模养殖的各类资源,所以经济收益也比较有限。

(三)其他产业存在问题

1.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诸多设想,但缺乏具体发展规划

村中有发展旅游业等初步设想,但缺乏发展的具体规划。从而导致目前各方面工作仅仅停留在设想层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同时,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也没有明确可行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所以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对村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电子商务初经尝试,村民缺乏了解,项目需要推进,问题重重

在村委的推动下电子商务,确实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不过问题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村民对于电商了解不多,不了解电商所带来的新的销售机会。另一方面电商服务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人才。此外也需要建设商务大楼项目的近一步推进。

3.产业发展起步晚,缺乏经验,缺乏正规化管理

在村支书牵头下,村中成立了雷山县劦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下设物流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实行多产业综合发展。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工作和经营的经验,多个部门还未进入正常运转,部分进入运转的部门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正规化的人事制度管理,导致公司运营效率低,部分成员存在松散懈怠的现象。

4.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公司成员平均学历不高,初、高中学历者居多,缺乏具有技术、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成员缺乏规章制度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部分成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少

目前虽然已经有直达村庄的水泥铺路,但是道路路面较窄,而且由于土质问题,时常出现路面破损,通行颠簸不畅的问题。另外,尽管村民的汽车拥有率较高,村民“走出去”相对比较方便,但是外界没有直达村庄的班车,导致外面的人很难“走进来”,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中与外界的联系,限制了脚尧村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活用品短缺

村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日常生活用品短缺,仅能买到极少数日用品,村民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间接影响到了脚尧村的进一步发展。

(五)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

脚尧村中学龄儿童教育问题非常突出。响应国家教育资源集中整合后,脚尧村中的小学被撤销。为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每户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到雷山县城的学校去上学,因此要负担高昂的费用,增加了村民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脚尧村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在外上学的孩子都需要家长在县城陪读。因此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农业生产,造成了乡村劳动力流失。因此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限制脚尧村发展的一大障碍。


六、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发展途径,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融合的重点产业,把创业创新作为融合的强大动能。

结合实践基地的发展现状及资源条件,调研团提出了短期的一二产业融合方案和长期的三产融合方案。

(一)融合一二产业,提升传统农业

近年来,农村融合发展呈现出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利益连接、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格局。产业的融合离不开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个人等主体,需要探索出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整合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多方要素,让当地产业焕发新生活力。

1.创新模式促进发展,完善机制带动融合

入户调研发现,目前脚尧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仍是小户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社或者村集体经济仅仅停留在初步设想阶段,很多村民表示对农业合作社能否保障村内茶叶的销路以及利润存有担忧。此外,通过对村户和茶厂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两个主体的合作方式是村户为茶厂提供茶青或者茶叶加工半成品原材料,茶厂以村内茶田作为种植基地。此种合作方式虽然为广大村民解决了茶叶销售的难题,但是村民售茶所获利润大打折扣,仅能获得自销方式利润的一半,且其采茶量受茶厂销量影响较大,村民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强,长此以往并不能跳出传统农业的瓶颈。

(1)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农业分散经营的现状下,每个农户掌握的资金、技术有限,单独的一家一户不可能完成产业融合,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统筹管理,促进产业融合才能具有产业基础。农村合作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和技术的利用效率,更能够不断加强与市场融合,将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延伸至加工和流通等环节,通过专业化、网络化流通、 市场化营销,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范围不能局限在脚尧村,更应该扩散至周边等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各村,促进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夯实产业振兴基石。

在促进农业生产联合的途径上,龙头企业制度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的重要方式。调研发现,目前雷山县虽然已有多家茶叶企业,但其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不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各家茶企独立发展,各自寻求企业利润,并不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打造知名化、标准化的雷山县茶叶品牌。调研团认为,当地还需大力扶持龙头茶企的发展,以龙头企业打破城乡要素流通的壁垒,凸显地方特色,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不断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土地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推进规模化经营

完善机制带动融合,要引导龙头茶企与合作社、小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特别是要采用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股份制改革可以优化分配模式,解决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民主等问题,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稳定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着力打造茗茶品牌

品牌化建设是产业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是地区茶产业经久不衰的根源,也是雷山县支柱产业——茶产业“走出去”的核心环节。目前雷山县虽然茶叶产量不低,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多家茶厂互相竞争,商标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茶产叶的发展。另一方面,各茶厂的营销模式单一,仍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统销售模式,且极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扶持,缺乏企业活力,在目前“互联网+”的营销时代,缺乏市场竞争力。

(1)建设统一化县级茶叶品牌,集中资源标准化管理

如何建立起一个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是时下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茶叶市场相较于其他商品市场而言比较碎片化,但是依旧有许多茶叶品牌流传了几百上千年,比如龙井、铁观音、大红袍、普洱等等,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口碑。纵观这些茶叶品牌的发展,都是极大程度的发挥了独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雷山县背靠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富含锌硒的土壤和高山云雾、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孕育出了品质上乘、清香独特的雷山茗茶。可以以雷公山作为背景建立一个统一的县级茶叶品牌,把雷山县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个品牌的运营方式可以类似银球茶,品牌所属权为政府所有或者扶持龙头企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从茶田基地、加工厂到市场,都要实行统一化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标准。

(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推进农业质量变革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质量引领。推进农业质量变革,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农业标准化。要完善整个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规划体系、检疫检测体系等一整套指标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构建规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实施产品可追溯体制,选出一批示范园,追溯到茶田的日常管理,茶叶的加工包装等全产业链,让消费者获得健康安全规范化的消费体验。

(3)借助旅游区资源优势,产业链体验打造雷山精品茶

茶叶品牌完成统一化建设后,要着力发掘现有资源进行宣传。由于县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近几年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茶产业也可以借助这一路东风走出去。旅游区建设体验馆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借助庞大的人流量,可以模仿星巴克在上海建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烘焙坊的结构,建立雷山茶叶的线下O2O体验馆。例如,可以在西江千户苗寨或者即将兴建的旅游景点建立“生态茶田体验式采茶+茶叶纯天然加工+品茶室+茶叶展览室”的结构,让游客体验茶园风光以及茶叶加工工艺,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的了解茶叶全产业链,品茶室内品香茗,展览室内陈列雷山茶叶的特色、历史及荣誉,从而全方位打造立体化的雷山茶叶品牌。

(4)融入品牌文化,讲好品牌故事

文化理念是品牌发展壮大的灵魂所在,也是产品设计的精髓。品牌要长久的走下去,就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对于茶叶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茶文化,而是文化茶。以脚尧茶为例,可以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脚尧精神融入茶品牌中,赋予其励志、示范的理念,让脚尧茶化身为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的象征,作为红色产品、文化产品对外输出,长此以往,雷山茶叶将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5)拓宽茶叶流通渠道,延长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拓宽流通渠道,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提供充足、优质、多样的就业机会,才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茶叶在高端层次来说不易拓宽,但是就低端茶叶来说却有着很多去处。要在茶叶上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大多数年轻人不喜欢纯绿茶、纯红茶等单一风味,饮茶口味较杂,喜欢花果风味,如柠檬茶、蜂蜜茶、蜜柚茶、玫瑰茶等,因此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茶叶也可以继续加工成抹茶,可出口也可内销,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劣等茶叶可用于制作茶包。甚至可以与目前国内大量兴起的奶茶连锁企业签订合同,作为他们的茶叶供应商,以此扩大销路。

3.农村电商谋新路,产业升级助振兴

互联网时代,电商为农产品销售插上了翅膀。调研发现,雷山县电商服务站几乎实现了村村通,但是推进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电商平台的落实与完善还需要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管理体系等多方的投入与改革。

(1)政策支持: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为主要抓手,建立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引进电子商务企业入驻,开展电商平台运营设计和农特产品的线下体验和线上推广。同时以县级服务中心为依托,建成集人员培训、特色产品展示、信息网络平台、仓储物流调度一体化的县级电子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2)电商人才培养:聘请专家和知名电商定期开展电商培训班,对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信息员、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青年等进行系统的电商政策、基础理论和管理知识、互联网思维与行业最新动态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全面培训,打造了一支懂政策、能管理、会操作、热心服务群众的电商队伍。

(3)公路建设:物流是电商发展的核心,目前雷山县内多个村落的交通条件较差,应加大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优化农村物流状况。

(4)信誉与产品质量:线上销售平台愈加繁荣的同时,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对农产品品牌产生负面影响。应建立健全质量检测、质量监督体系,做好防伪标识,谨防仿冒伪劣产品。

(5)线上多元宣传:可借助热门线上平台扩大农产品的宣传,如美团、大众点评等评分软件,也可以建立品牌官方网页、APP及微信公众号,利于农产品品牌的长期经营发展。

4.留住人才引进精英,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目前,乡村人才缺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薄弱环节,这既直接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振兴。一方面,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失,后续发展力量断层;另一方面,乡村发展仍处于落后水平,难以吸引和留下外来人才。此次调研团深入脚尧村调研,发现村内多为中年或老人从事茶叶种植,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由村支书牵头建立起的雷山县劦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虽然凝聚了部分年轻力量,但是由于公司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领导和管理型人才,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资金、知识、技术等短板更是限制了其长远发展。这支由村支书凝聚的年轻人团队,虽然并不成熟,却为留住年轻力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板。政府若能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引,提供锻炼与发展的机会,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支持,相信这样一支团队将会成为乡村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推广与借鉴的,以脚尧村为尝试与示范,加以推广至全县范围,将有助于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5.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帮扶到位率

调研发现,村内在魔芋种植方面遇到根部腐烂问题限制了魔芋的种植推广,在竹鼠养殖方面遇到竹鼠食幼崽的问题极大地减少了养殖收入,这些都反映出了村民在引进农业新品种方面缺乏种养殖经验,需要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科学指导。目前县内组织的技术培训多集中在县内,而村民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农忙等问题参与度不高,很多村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建议加大科技下乡推广力度,将培训落实到田间基层,增加村民农技培训的参与度,让广大村民在遇到农业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科学指导,提高种养殖效益。

6.关注学龄儿童就学,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调研发现,脚尧村及周边村落由于交通不便,学龄儿童上学都需要父母接送或者家长陪同租住在学校附近,一方面令村内劳动力缺失的情况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儿童的交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该问题已令众多村民颇为困扰。建议改善沿线道路交通,开通公交系统或者建立可靠的校车接送机制,让各村的孩子们可以安全方便的入校学习。

(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促振兴

雷山县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地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奇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雄踞县境东北部,林海涛涛,万山拱崎,溪流成瀑,是度假、休闲、观光游乐的好地方。山中黑熊、林序、白鹃、红腹锦鸡、鸳鸯等23种二类保护动物、121种鸟类、52种兽类于林间栖息,55种食用菌,30余种药用菌附生林。名贵野生中药如天麻、杜 仲、厚朴、泽兰、石斜、三尖杉、黄莲、蛇蓬、大叶三七、血藤、雷公藤等品种达数百种之多。因此,雷公山被植物家誉为中亚热带上极为宝贵的“特种生物基因库”、“苗岭绿宝石”。

雷山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勤奋智慧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苗族舞蹈曾进入中南海走到亚非国家。别具民族风采的西江“千户苗寨”驰名中外;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被称为“露天博物馆”的清末民族英雄杨大六的故乡郎德上寨,己列为贵州东线重要民族风情旅游点,雷公坪“点将台”,格头“秀眉营”等历史遗迹,也同样吸引着八方宾客。在开发第一二产业的同时,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该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村寨旅游业,吸引人流量,扩大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将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售出去,促进产业振兴。在该模式中,结合当地发展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保持优秀传统的乡村风貌,开展体验式消费新站点

雷山县的村寨内可设立集参观-体验-消费一体的特色茶楼。如在一楼为透明式参观茶叶炒制过程的加工厂;二楼为供游客泡茶、品茶的茶馆,可提供茶艺表演;三楼可以是众多当地茶叶的集中散卖地,提供旅游者带回家的伴手礼。同时,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体验乡村风貌,可以设立茶叶采摘基地,让游客真正体验茶叶产出的整个过程。同样的,可以设立“苗绣学习”为主的体验馆,让游客学习苗绣、完成作品;开发“苗歌、苗舞教学基地”,让游客学习一些简单的苗语、简单的舞步,当然,配套的舞蹈广场最好定期举办舞会,可供游客“学以致用”。此外,因雷山县内村寨众多,每个村寨应设置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已经有“西江千户” 苗寨,其他村寨的人文开发应着重彝族、侗族等其他少数名族的特色村寨。

2.联通城市乡村旅游点,完善基础设施供给

雷山县虽旅游景点众多,但存在旅游点分散的问题,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严重影响游客游玩体验。可以由政府及各村集体出资设立旅游景点专线,每天设立相应班次,供游客出行所需。此外,完善各个旅游点基础设施也是需要规划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旅游景点应设立必要的餐馆、酒店、各式特色商店,应严格保证卫生及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统一化管理。

3.营造丰富的生活空间,留住本村年轻人,吸引外来投资者

人才是地区发展的关键。而只有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才能更好的留住人才。本次的调研中,发现村内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或打工,且多留在外地发展,村内后续发展力量不继。因此,建议在规划中应适当增加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比如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恢复祠堂等,提供乡村业余文化生活场所。同时,更应该保证教育与医疗设施的跟进,留住当地年轻力量。

4.提供管理知识学习,采用科学运营模式

美丽村寨需要建设,更需要合理的运营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地的年轻人中,许多虽然有远大的抱负,希望建设家乡,但普遍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学习。建议政府能组织统一培训学习,促使年轻人充分了解乡村发展的需求,学习乡村相关政策和市场机制,使创业人员能“因村而异”地开展具有促进乡村发展的运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七、雷山县脚尧村因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启示

西江东南,雷公山麓。云缭雾绕日清,山高水冷路险。脚尧村,这个有苗、汉、彝三种民族聚居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寨,奇迹般的摘掉了“穷帽”,走出了大山,解决了贫穷温饱,走向了致富小康。人们也都不再唱起“厥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的歌谣,取而代之的是奏响新时代脱贫致富的乐章。脚尧村的发展历程是偏远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典范,是一本深刻诠释着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教科书。脚尧的故事,给了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诸多启示,让我们在实践学习中受益匪浅。

1.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党员干部起模范先锋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脚尧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支部桥头战斗堡垒的引领,也离不开每一位党员干部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脚尧村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完成自家产业生产,做好产业带头的同时,还负责村内各项基本事务,引领全村共同发展。为响应脱贫攻坚政策,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脚尧村创新性地开展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由村内党员分别带领十户左右的农户组建了茶叶种植、野猪养殖、野蜂养殖、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若干联创主体,由先进带后进,由富带贫。该发展模式使全村的经济效益极大提高,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和乡村治安管理也随之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在脚尧村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

2.以特色产业为主,多元产业协同发展

茶产业作为脚尧村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让脚尧村民的生活质量完成了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建房购车奔小康的巨大飞跃。但是单一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风险性,很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发展困境。脚尧村长久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源于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

脚尧村的地理环境山大草多,村民们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养牛为突破口,以粮食为基础,林、果、茶、菜、药并举,发展多种经营致富”的产业发展战略。脚尧人在作物种植中采用“茶药套种,错时令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和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对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作物,村民会减少其种植面积,采用保种的种植规模应对可能发生的市场行情变化。在养殖业方面,脚尧人利用地理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特色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产业,践行有机生态养殖的理念,在保护绿色生态的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更多的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同时避免单一产业发展的风险,而这一点正是脚尧村长年以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也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3.留住青年劳动力,追求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在当前年轻人普遍进城、农村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谁来种田”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巨大挑战,而脚尧村也同样面临着这样严峻的问题。

脚尧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留住村里的年轻人才,维持脚尧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村支书的牵头下召集了村里的一批有志的年轻人团结起来共同创业,组建了雷山县脚尧劦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脚尧村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内设物流部、农业部、审计部、财务部等部门,有初步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各部门团结一心又各司其职。这一批留下来的年轻人,为脚尧村基层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全村的产业发展留住了更多的有生力量,也为脚尧村茁壮的明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脚尧人具有高瞻远瞩的事业,在把握今日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忘年轻人才的培养。这一点正是脚尧村几十年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真谛,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传承、践行和发扬脚尧精神

“不甘落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这是脚尧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是脚尧村几十年来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从老支书到“90后”的青年一代,脚尧人已经将这种脚尧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中,深深藏在自己灵魂的深处。脚尧精神不是虚构的,也不是纸上谈兵的。这些故事都是活生生的事实,是立体的,传承的,深深流淌在脚尧人血液中的。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从他们的一言一行里,举手投足间,都展现着脚尧人那种高瞻远瞩的视野,宽广的胸怀,那种敢拼敢闯的勇气,那种坚忍不拔意志和不服输的信念,他们都是脚尧精神砥砺出的一个个生动的灵魂。

老一辈脚尧人开山造田,引水修路,他们身上所涌现出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和自力更生的脚尧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上的丰碑。中年脚尧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承接着过去,开启着未来。他们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传承着脚尧精神的薪火,践行着脚尧精神的内涵。青年脚尧人敢拼敢闯,勇立潮头,正在接过先辈们的历史接力棒,扛起脚尧精神的光辉旗帜,化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年轻生力军。

也正是因为脚尧精神这宝贵的精神财富薪火相传,砥砺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脚尧人才能在困难挫折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由此可见精神内涵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