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 国际化视域下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探索及对策研究

摘要: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推进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跨越,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2018年4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倒逼中国制造业要自主自强地研发核心技术。因此,如何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深入透彻的研究技术创新演变的内生机制,将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习近平,2018),仍然是制造业技术创新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而有待深化的研究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作品遵循“基础研究→现状分析→路径探索→模式验证→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浙江省314家外向型制造企业为调研对象,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检验并归纳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模式,据此提出实现制造业技术跨越的前瞻性对策。

    研究发现,浙江制造企业在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创新转型步伐尚不稳健和技术创新跨越面临新挑战。实证研究表明,海外网络是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跳板,海外网络嵌入性对双元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初始国际化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双元技术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后续国际化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利用性技术创新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后续国际化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与探索性技术创新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为此,提出以下对策:①建议制造企业将海外网络作为技术跨越战略的跳板,通过与海外高校、研发机构、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同行企业合作研发,在海外成立研发中心、进行跨国并购、建立海外分公司和子公司等方式构建多样的海外研发网络,并要在研发网络中占据主位优势和发挥主导作用,以促进稳固研发网络的形成。②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企业在成立之初要积极的践行“走出去”战略,通过先发优势推进技术跨越,在嵌入海外网络的进程中,要稳定速度,利用杠杆效应加快技术跨越实现的进程。③发挥双元技术创新的组合优势,企业可将探索性技术创新获取的异质先进知识充实到已有的知识库,并藉以利用性技术创新对这些知识进行精炼与重构,这种有序的创新循环会大大提升技术创新效果。同时,企业也可借助利用性技术创新来明晰其对知识的前瞻性需求,并通过探索性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获取这些知识,这种良性的组合效应会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从而实现由技术赶超到技术跨越的根本性转变。

    本作品的研究意义在于:①证实了构建海外网络嵌入对技术跨越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企业采用多样的海外网络嵌入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跨越,为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网络提供实证素材与决策突破口。②找到了技术跨越的新路径:通过对浙江314家外向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能为全国及其他地方的企业实现技术跨越提供现实的经验借鉴与启示。③解释了国际化速度的不同维度对海外网络嵌入与双元技术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而国际化速度作为影响技术跨越进程的因素,会使企业更加关注其作用机理。

关键词:海外网络嵌入;国际化速度;探索性技术创新;利用性技术创新;技术跨越

 

    1  问题提出:如何实现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新跨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顺应产业高度全球化和研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企业以海外网络为跳板,打出探索和利用的技术创新组合拳,核心技术的自主率不断提高。然而,自2018年4月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倒逼中国制造业要自主自强地研发核心技术,实现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技术升级。浙江经济的外向程度较高,其制造业技术跨越的路径探索,对于我国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转型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1  技术跨越:浙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新时代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浙江省虽然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制造强省,制造业总量处于全国前列,但浙江制造企业也大多为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弱,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因此,需要深刻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提升浙江制造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浙江制造”到“浙江智造”技术创新的新跨越。

    1.2  海外网络: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的新跳板

    国际化的本质就是企业不断嵌入国际网络的过程(Vahlne和Johanson,2017)[1],后发企业能通过互联获取外部资源,并在互联与杠杆的不断重复中实现技术跨越(Mathews,2006)[2]。近年来,浙江制造业积极嵌入到海外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截止到2016年底,浙江省建立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已达8654家,覆盖了142个国家和地区。借助海外网络为跳板,浙江省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实力不断提升,2016年浙江新增专利授权221456件,浙江制造也的科技创新逐步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

    1.3  逆全球化: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的新障碍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浙江制造业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快速国际化的全新特征。然而,自2016年以来,国际上逆经济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给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构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浙江制造业的国际化扩张究竟是“兵贵神速”还是“欲速则不达”呢?快速国际化扩张是否可以促进其技术跨越,以及在怎样的情境下可以适当加速国际化进程?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研究尝试。

    1.4  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基于现实和理论研究的紧迫性,本作品关注浙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特征,试图利用浙江外向型企业的样本数据,聚焦于如下问题进行研究:海外网络何以成为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跳板?浙江制造业在嵌入海外网络的过程中,国际化速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起什么样的作用?初始国际化速度与后续进入速度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性?浙江制造业如何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其由技术赶超向技术跨越的稳步迈进?本作品不仅有助于丰富制造业全球创新与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继承性与解释力,也有助于为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照。

    2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本作品通过关键词“海外网络嵌入性(overseas network embeddedness)”、“国际化速度(internationalization speed)”、“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利用性技术创新(lever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和“探索性技术创新(explo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等术语在Emeral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篇名、关键词或摘要进行了检索,主要参考了30篇文献对聚焦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分析。

    2.1.2  案例研究法

    本文选取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的关键性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采用定性案例研究方法来探讨企业技术跨越的途径和方式,并根据案例发现的结论进行拓展,以呼应理论推导和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

    2.1.3  实证研究法

    本作品通过科学技术部、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其商务厅等网站对浙江省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数据进行了搜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把握浙江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同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及相关检验,进而分析并验证本作品的预设模型和扎根理论得出的理论架构,并据此得出本作品的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2.2  样本结构

    基于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针对预设模型中存在的变量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现场调研和企业展会的途径发放,前后共经历5个多月的发放与收集,共计发放问卷400份,累计回收363份,剔除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得31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5%。本作品有效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样本描述(N=314)

变量

分类

样本数

百分比

变量

分类

样本数

百分比

性别

200

63.7

企业

年龄

6~10年

5

1.6

114

36.3

11~15年

25

8.0

年龄

21~30岁

86

27.4

16~20年

58

18.5

31~40岁

173

55.1

20年以上

226

72.0

41~50岁

33

10.5

员工

人数

500人以下

32

10.2

51岁以上

22

7.0

501~1000人

128

40.8

学历

大专及以下

10

3.2

1001~2000人

89

28.3

本科

185

58.9

2001~3000人

34

10.8

研究生

101

32.2

3000人以上

31

9.9

博士

18

5.7

行业

高新技术产业

151

48.1

工作

年限

3~5年

9

2.9

类型

一般产业

163

51.9

6~10年

144

45.9

发展

阶段

出口经营

17

5.4

11~15年

93

29.6

设立海外子公司

120

38.2

16~20年

29

9.2

多国经营

123

39.2

20年以上

39

12.4

跨国经营

54

17.2

职称

中层管理者

187

59.6

高层管理者

127

40.4

    2.3  研究过程

    本作品将遵循“基础研究→现状分析→探索分析→验证分析→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提出研究主题,分析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探索其技术跨越模式并通过问卷数据进行验证,进而提出浙江制造企业技术跨越模式的创新思路。具体技术路线如下图2-1:

3_D{`QK]K]W{DVHV}RVZK26.png

图2-1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3  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3.1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浙江省制造业的创新实力大幅提升,技术赶超卓有成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浙江省制造企业的R&D人员以及研发机构的数量分别为414652人和10137个,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居全国第三位;R&D经费支出为971.3亿,低于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居全国第四位;R&D项目课题数为59088项,低于江苏省,位列全国第二。而在产出方面,2016年浙江制造业专利申请授权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8729件和63124亿元,都低于广东省、江苏省,居全国第三位。如下表3-1可见,虽然浙江制造业的综合能力稳步增长,但短板问题仍较突出,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表3-1  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                                              

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

江苏

山东省

广东省

浙江省

技术创新投入

R&D人员数量(人)

609974

374531

585089

414652

R&D经费支出(亿元)

1713

1474.3

1835.8

971.3

R&D项目课题数(项)

研发机构的数量(个)

59535

23564

35835

4528

50740

11834

59088

10137

技术创新产出

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131284

45921

145448

78729

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64029

32952

66843

63124

   

    3.2  技术创新转型步伐尚不稳健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走出去”建立跨边界的研发系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建立跨边界的研发系统可以利用国外优秀的研发团队和技术优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突破技术跨越的发展瓶颈,但是,省内制造业企业在构建以及发展海外网络嵌入性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浙江省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为35327万元,远远低于江苏省的94876万元和山东省的94744万元,浙江省R&D境外机构的经费支出是广东省R&D境外机构的经费支出的1/3倍,是江苏省R&D境外机构的经费支出的1/2。外知入浙和浙企出境也相对薄弱,浙江省制造业全球布局进程及技术创新转型步伐尚不稳健。

image.png

图3-1  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基本情况

    3.3  技术创新跨越面临新挑战

    2005年至2015年,浙江省全球布局的速度呈现出“高增长,低回落”的发展态势,2005年浙江制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5亿美元,在经历2008年投资额9.8亿美元的低谷之后,又以平均每年超过50%的速率增长,2016年达到169亿美元,境外投资的企业和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都在2016年达到峰值,海外研发项目的数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38个。然而,自2016年以来,世界上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似乎暗流涌动,浙江省全球布局也随之大幅下滑。表3-2显示,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下降为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和海外并购项目下滑趋势也非常明显,分别由2016年的803个和166个,下滑至2017年的527个和118个。

表3-2  2010-2017年浙江省对外经济合作情况汇总表

年份

对外直接投资额

(亿美元)

境外投资企业数(个)

海外并购项目(个)

海外研发项目(个)

2012

47.5

634

63

19

2013

57.1

568

38

15

2014

58.1

577

70

18

2015

139.9

760

135

38

2016

169

803

166

13

2017

96.4

527

118

14


    4  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的模式探索与实证分析

    4.1  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的探索案例

    4.1.1  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针对本研究问题,样本企业的选择遵循如下标准:具备技术跨越的典型性,可以挖掘丰富的技术跨越的关键事件;拥有全球布局的战略目标,并深度融入全球化;具备技术创新的领先性,属于制造型企业。据此,本作品选取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吉利集团始建于1986年,建立初期生产电冰箱零件及电冰箱、电冰柜、建筑装潢材料和摩托车,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吉利不断深入全球化,技术创新水平和企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7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中,吉利以海外资产达1292亿元排第19位,海外收入达1452亿元,海外雇员达26546人,跨国指数达到59%,已成为初具雏形的全球公司,现如今吉利集团不仅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且更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中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本土企业。因此,选择吉利集团进行案例分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多重资料来源的搜集,有利于增强案例研究的信度和稳健性(杨桂菊,刘善海,2013)[3]。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文献研究资料、政府新闻和网络资料等多重资料来源的搜集,并通过核对、比较和重组其中的关键性资料,尽可能降低资料偏差,进而厘清研究主题。

    4.1.2案例分析

    4.1.2.1  技术创新:跟跑→并跑→领跑

    以利用性创新为主的模拟创新,实现技术跟跑。吉利早期开发的豪情车完全采用夏利的平台,利用成熟的夏利底盘技术,车身通过钣金工参照夏利车手工的反求工程完成,发动机依赖从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的引进。

    以探索性创新为主的集成创新,实现技术并跑。吉利“自由舰”是吉利第一个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模式所做的正向开发项目,底盘、造型、动力总成的开发设计工作都在吉利的控制下完成,研发活动中还应用了计算机虚拟化设计、并行开发模式等先进的开发手段。然而,自由舰的车身造型设计由吉利和韩国设计公司合作完成,设计流程中吉利只负责提出设计需求,结构和造型设计仍然依靠韩国设计公司。

    以探索和利用并重的自主创新,实现技术领跑。吉利试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和CVVT发动机并顺利实现量产,实现了本土企业对于关键零部件完全依赖于技术引进的突破。之后吉利推出的金刚和远景轿车体现了吉利在研究开发活动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能力,如金刚的底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设计技术以及NVH降噪技术。

    4.1.2.2  海外网络嵌入性:以海外并购作为技术创新的跳板

    吉利集团通过嵌入海外网络成功实现了内生有机成长与外延并购成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在全球市场不断寻找适合的并购对象实现外延式成长,另一方面,不断借助被收购公司的技术能力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有机成长。通过收购澳大利亚DSI公司,吉利获得了自动变速箱的关键技术;通过收购沃尔沃,吉利全面了解、参与、掌握了沃尔沃的研发以及研发数据库的共享,快速提升了吉利汽车的研发能力,将吉利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收购英国电动车公司布局新能源领域;收购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布局前瞻性技术领域。这种外延式并购成长方式使吉利迅速地学习和掌握到别人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极大地促进了吉利内生有机成长。此外,吉利和沃尔沃在研发领域积极合作,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以研发设计满足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让吉利真正融入到了国际化的汽车研发循环体系之中,这是吉利融入与创建全球化研发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举。此外,集团还拥有英国考文垂研发中心,同时,在哥德堡、巴塞罗那和加利福尼亚设立了三大海外设计中心,目前,研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已超过2万人。

    4.1.2.3  国际化速度:以稳妥国际化推进技术跨越

    吉利集团稳定推进国际化布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领跑”的技术创新之路。吉利在2006年收购伦敦黑色出租车母公司锰铜控股20%股份以后,就开始有条不紊的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随后进行8次海外并购和建立2处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不断嵌入及深入海外网络,稳定推进国际化布局。2009年,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公司DSI;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利用其先进的汽车技术大大提升了吉利研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并为吉利培养了更多引领全球前沿核心研发的汽车技术人才;2013年吉利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同年,在瑞典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2015年吉利在英国投资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工厂,研发和生产9种不同车型;2017年,先后并购马来西亚宝腾、莲花汽车股权、英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集团、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以及沃尔沃集团;2018年吉利集团戴姆勒股份公司。吉利通过嵌入和深入海外网络,专利和科技成果连年增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集团现登记在册的专利有3958件,此外,吉利现已具备独立造型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分析、试制试装和同步工程的能力,完全具备了汽车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及新能源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成为中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4.1.3  研究发现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在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局势下,吉利汽车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快速的融入海外市场,通过跨国并购和建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嵌入海外网络,走出了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应对逆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吉利汽车以稳妥的国际化速度嵌入海外网络,不断地推进其技术创新路径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模式演变。综合上述分析,为更直观地展示各变量之间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本作品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4-1所示。

5WF0)ZKA{2[1@9AANTM}OVR.png

 图4-1  探索性案例关系模型

    4.2  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模式的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

    继实施技术赶超战略之后,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成为提升我国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传统国际商务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为了在更广范围内利用现有竞争优势获取规模经济收益[4-6]。近期研究显示企业国际化不仅是为了利用现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市场上探索发展机遇,进而增强企业持续竞争力[7]。与传统理论的假定不同,新兴经济体企业并不具有所有权优势,然而却积极进入海外市场。针对这种独特现象,学者们从多个视角提出了若干理论解释。Mathews和John(2002)[8]引入了关系(link-age)、杠杆(leverage)、学习(learning)的LLL框架,认为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建立海外关系来获取战略资源和学习机会。Luo和Tung[9]提出了著名的“跳板理论”,认为海外网络是弥补新兴经济体企业技术竞争劣势的战略跳板。

    国际化速度是指企业自创建以来企业平均每年的国际化状态,可分为初始进入速度和后续进入速度(Prashantham 和 Young,2011)[10]。Autio等(2000)[11]认为初始进入速度快的企业具有认知、政治和关系方面的学习优势,这些企业受国内合作伙伴的思想和裙带关系的影响较小,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且更愿意构建国际关系网络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虽然快速的进入多个国外市场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但是由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有限,后续进入速度过快致使企业没有充足的时间整合知识,从而使得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不充分,导致时间压缩不经济,进而影响企业的新技术的研发(黄胜等,2017)[12]。

    上述案例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并购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和建立跨国研发中心等方式稳步嵌入海外网络,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跨越的成效显著,企业现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并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而上述理论分析也同样印证了企业嵌入海外网络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步,快步的国际化速度可以提升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为基础的利用性技术创新水平,而过快的后续进入速度会阻碍企业探索性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变量的定义,本文设定了如下两个模型:

)]{~6D_D94]5V41C1ZANJDG.png

    在模型中, LTI和ETI分别为被解释变量利用性技术创新和探索性技术创新。βi为待估参数,ONE是解释变量海外网络嵌入性,IES和PES分别为调节变量初始进入速度和后续进入速度,Control为控制变量,εi为随机误差项。

    4.2.2  变量定义

    4.2.2.1  因变量

    参照Benner和 Tushman(2003)[13]的研究将双元技术创新分为利用性技术创新(Lever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TI)和探索性技术创新(Explo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TI),借鉴Atuahenegima(2005)[14]、伍勇等(2013)[15]及Cao(2009)[16]和党兴华等(2013)[17]的量表,本作品共设计8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其中,利用性技术创新的测量条目包括:①企业致力于改进现有的技术;②企业经常改善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流程;③企业倾向于模仿同行业的产品和技术;④企业引入了很多行业领先者的新技术。探索性技术创新的测量条目包括:①企业倾向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②企业率先掌握了某些领域的新技能;③企业提高了在未知领域中的创新技能;④企业注重自主研发并拥有较多的发明专利。

    4.2.2.2  自变量

    参照Gulati(2015)[18]、Rowley等(2000)[19]等的研究,用4个题项来测量海外网络嵌入性(Overseas Network Embeddedness,ONE),分别是:①企业拥有很多的国外合作伙伴;②企业与海外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多属于入股、合资等;③企业在海外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④企业在多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这4个题项也均采用李克特5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4.2.2.3  调节变量

    参照Prashantham 和 Young(2011)[10]将国际化速度区分为初始进入速度(Initial Entry Speed,IES)和后续进入速度(Post Entry Speed,PES),而后续进入速度包括国家范围速度(Country Scope Speed,CSS)和国际承诺速度(International Commitment Speed,ICS)。首先,参考Autio等(2000)[11]、Oviatt和Mcdougall(2010)[20]的研究,初始国际化速度由“企业成立年份与首次海外扩张年份之差”来测量。其次,参考Oviatt和Mcdougall(2010)[20]、Casillas和Acedo(2018)[21]的研究,国家范围速度以制度距离除以企业首次海外扩张至今的年份之差来测量。再次,参考黄胜等(2017)[12]的研究,以国际业务发展阶段除以自企业首次海外扩张至今的年份之差来测量国际承诺速度。其中,“企业成立年份与首次海外扩张年份之差”和“企业首次海外扩张至今的年份之差”2个题项的取值范围均从1~5,取值“1”表示3~5年,取值“5”表示21年以上;制度距离采用李克特5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测量条目包括:①海外合作伙伴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我国相比稳定且可预测;②海外合作伙伴所在国和我国在文化和政治体系等方面比较相似;③海外合作伙伴所在国政府放宽了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优惠政策;④海外合作伙伴所在国金融信贷体制比较完善。进一步,将国际化业务模式分为出口经营、设立海外子公司、多国经营和跨国经营4个模式(Prashantham和Young,2011)[10],分别用取值“1”,“2”,“3”和“4”表示。

    4.2.2.4  控制变量

    技术创新受行业类型、企业年龄及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22]。因此,本作品选择行业类型、企业年龄及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用企业员工人数来表示企业规模,取值“1~5”分别表征企业员工人数500人以下,501~1000人,1001~3000人,2001~3000人,3000人以上;行业类型采用虚拟变量测量,是高新技术企业编码为1,否则编码为0。

    4.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作品通过SPSS 20.0的计算检验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具体结果如表。检验变量信度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表明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此外,采用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形度参数检验变量的效度,通过计算得到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c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Sig)均为0.000<0.01,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0为标准确定相应的因子,共提取出17个因子,与问卷设计时的假设相符,且解释方差均大于60%,且每个指标在其中的一个公因子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4-1 信效度检验

变量

题项

因子载荷

解释方差

α值

KMO

后续进入速度

CSS1

0.934

81.905

0.943

0.876***

CSS2

0.911

CSS3

0.932

CSS4

0.907

ICS

0.837

海外网络嵌入性

ONE1

0.870

65.224

0.811

0.770***

ONE2

0.895

0NE3

0.852

ONE4

0.569

利用性技术创新

LTI1

LTI2

LTI3

LTI4

0.837

77.171

0.900

0.828***

0.883

0.895

0.897

探索性技术创新

ETI1

0.862

75.753

0.893

0.835***

ETI2

0.872

ETI3

0.898

ETI4

0.848

注:***表示Bartlett球形检验的c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Sig)<0.001

    4.2.4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4-2显示了各变量的平均值、方差及Pearson相关系数,自变量海外网络嵌入性和因变量利用性技术创新、探索性技术创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为后续对相互关系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各个回归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VIF最大值为2.413,低于5,可见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上述检验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表4-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变量

均值

方差

1

2

3

4

5

6

7

8

1.行业类型

0.52

0.250

1

2.企业年龄

4.61

0.495

0.08

1

3.企业规模

2.69

1.229

-0.064

-0.08

1

4.初始国际化速度

3.49

1.152

0.161**

0.522**

0.041

1

5.后续进入速度

1.451

0.697

0.128*

-0.052

0.073

0.272**

1

6.海外网络嵌入性

3.585

1.267

0.153**

0.512**

0.074

0.746**

0.145**

1

7.利用性技术创新

3.666

1.130

0.018

0.228**

0.077

0.469**

0.157**

0.520**

1

8.探索性技术创新

3.667

1.190

-0.064

0.186**

0.096

0.442**

0.227**

0.565**

0.548**

1

注:*、**分别表示p<0.05,p<0.01

    4.2.5  回归分析

    本作品在考虑行业类型、企业年龄以及企业规模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3和表4-4所示。

    首先考察海外网络嵌入性和利用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模型1是控制变量与因变量利用性技术创新的回归,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海外网络嵌入性构建模型2,结果显示,模型2(△R2=0.215)对因变量利用性技术创新的解释力度有了显著提高,海外网络嵌入(β=0.550,p<0.001)对利用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再者分别检验初始进入速度和后续进入速度对海外网络嵌入性和利用性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为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遂将初始进入速度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比模型3和模型4可发现,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初始进入速度的交互项系数(β=0.132)不为0,且交互项的影响显著(p<0.01),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也显著增加(△R2=0.015>0),表明初始进入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和利用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初始进入速度越快,海外网络嵌入性对利用性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大。对比模型5和模型6,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后续进入速度的交互项系数(β=0.101)不为0,且交互项的影响显著(p<0.05),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也显著增加(△R2=0.01>0),表明后续进入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和利用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后续进入速度越快,海外网络嵌入性对利用性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大。

表4-3 国际化速度、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利用性技术创新的关系检验

变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行业类型

0.006

-0.060

-0.071

-0.081

-0.070

-0.082

企业年龄

0.236***

-0.047

-0.089

-0.053

-0.033

-0.039

企业规模

0.096

0.028

0.026

0.030

0.024

0.022

海外网络嵌入性

0.550***

0.410***

0.426***

0.533***

0.540***

初始进入速度

0.220**

0.221**

海外网络嵌入性*初始进入速度

0.132**

后续进入速度

0.085

0.062

海外网络嵌入性*后续进入速度

0.101*

R2

0.061

0.276

0.296

0.312

0.283

0.293

Adj—R2

0.052

0.267

0.285

0.298

0.272

0.279

△R2

0.061

0.215

0.020

0.015

0.007

0.010

F

6.740***

29.512***

25.954***

23.174***

24.337***

21.182***

DW

1.705

1.933

1.939

1.912

1.929

1.927

注:*p<0.05,**p<0.01,***p<0.001

    海外网络嵌入性和探索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如表4-4,模型7是控制变量与因变量探索性技术创新的回归,在模型7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海外网络嵌入性构建模型8,结果显示,模型8(△R2=0.306)对因变量探索性技术创新的解释力度有了显著提高,海外网络嵌入(β=0.656,p<0.001)对探索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二得到检验;对比模型2和模型8自变量海外网络嵌入性的系数,模型2(β=0.550)和模型8(β=0.656),显然模型8的系数大(0.550<0.656),因此,相较于利用性技术创新,海外网络嵌入性对探索性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强。

    再者分别检验初始进入速度和后续进入速度对海外网络嵌入性和探索性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对比模型9和模型10可发现,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初始进入速度的交互项系数(β=0.128)不为0,且交互项的影响显著(p<0.01),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也显著增加(△R2=0.014>0),表明初始进入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和探索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初始进入速度越快,海外网络嵌入性对探索性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大。对比模型11和模型12,海外网络嵌入性与后续进入速度的交互项系数(β=-0.093)不为0,且交互项的影响显著(p<0.05),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也显著增加(△R2=0.008>0),表明后续进入速度在海外网络嵌入性和探索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后续进入速度越快,海外网络嵌入性对探索性技术创新的作用越小。

表4-4 国际化速度、海外网络嵌入性与探索性技术创新的关系检验

 

变量

模型7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12

行业类型

-0.073

-0.152**

-0.157**

-0.167***

-0.169***

-0.157**

企业年龄

0.200***

-0.136*

-0.158**

-0.123*

-0.111*

-0.106*

企业规模

0.108

0.027

0.026

0.03

0.020

0.021

海外网络嵌入性

0.656***

0.584***

0.599***

0.625***

0.618***

初始进入速度

0.113

0.114

海外网络嵌入性*初始进入速度

0.128**

后续进入速度

0.150**

0.171***

海外网络嵌入性*后续进入速度

-0.093*

R2

0.052

0.358

0.363

0.377

0.379

0.387

Adj—R2

0.043

0.350

0.353

0.365

0.369

0.375

△R2

0.052

0.306

0.005

0.014

0.021

0.008

F

5.697**

43.043***

35.122***

31.007***

37.619***

32.332***

DW

1.708

1.896

1.886

1.906

1.883

1.865

注:*p<0.05,**p<0.01,***p<0.001

    5  持续推进浙江制造业技术跨越的对策建议

    5.1  将海外网络作为技术跨越战略的跳板

    5.1.1  构建多样的海外研发网络

    网络多样性有助于双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Hargadon和Sutton,1997)[23],因此,浙江制造企业在拓展海外网络过程中,企业要构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网络。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寻求与海外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机会,充分利用海外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增加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企业可与海外的同行企业形成横向研发联盟,以联合攻关共性的技术难题,与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成立纵向研发联盟来解决产业链上遇到的技术困境,这种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联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失败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5.1.2  建立稳固的海外研发网络

    稳固的海外研发网络关系的形成,会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蒋天颖等,2012)[24],因此,浙江制造企业在拓展海外研发网络的过程中,要建立稳固的结构化网络关系。首先,企业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并完善协同创新制度和机制,具体包括完善和细化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并通过建立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密切与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深各合作成员间的信任水平,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加强资源的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彼此间合作效率的提升。其次,企业在研发合作过程中,要积极承担研发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科研组织、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责任,以将各方的优势能力和资源充分结合并发挥作用,促进长期合作研发关系的建立。最后,企业需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创新源,及时识别和获取有关技术创新的信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从而达到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新跨越的目的。

    5.2  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5.2.1  加快初始国际化速度

    “走出去”是制造企业实现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超越的途径之一(胡保亮和方刚,2013)[25],正如姚志坚和姚婕(2003)[26]的研究表明,“走出去”战略在获取技术方面比“引进来”战略更为有效,因为“走出去”的企业更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企业的吸收和创新行为会更加有效,此外,跨国公司进行对华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整合和配置资源,以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扩散自身拥有的私有技术,因此,浙江制造企业在成立之初应坚持“兵贵神速”的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子公司和海外研发机构,并进行跨国并购等海外扩张的方式,优先从全球市场获取资金、技术、市场和战略资源,以加快企业初始国际化的进程,快速融入到国际化的大格局中,提升企业双元技术创新的能力,推进技术创新的新跨越。

    5.2.2  稳定后续国际化速度

    加快后续国际化的速度是深化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式[27],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企业的利用性技术创新,但由本文的实证研究可知,快速的后续国际化会对企业的探索性技术创新造成阻碍,因此,浙江制造企业在推进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应秉承“欲速则不达”的思想,稳步推进后续国际化,要更加注重企业的内生有机成长,即企业要加大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引进并学习海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与江苏省、广东省相较引进经费的差距,不断增强省内制造企业利用性技术创新水平,但更要追加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增强企业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要增加境外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技术跨越的目标。

    5.3  发挥技术创新的组合效应

    5.3.1  重视利用性技术创新

    人才的投入、经费的支出以及创新环境的营造,是企业进行利用性创新活动的基础(林筠等,2016)[28],一方面,浙江制造企业应完善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做好“浙才回流”和“外才浙用”的工作,以增加从事技术研究与实验发展的人才数量,此外,要增加R&D的经费支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活动,扩大企业研发机构的规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缩短与江苏省、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企业要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海外研发网络,加快并深化海外网络嵌入,以便引进和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企业的利用性技术创新水平。

    5.3.2  更要重视探索性技术创新

    双元技术创新的有效组合,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跨越的重要途径(张鹏和朱常俊,2007)[29],因此,浙江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既要在企业现有产品和技术以及引进外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利用性技术创新,同时也要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在新技术和产品有所突破,实现探索性技术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要通过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嵌入到海外高校、研发机构、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同行企业的发展网络中,构建多样和稳固的海外研发网络,同时通过积极的海外并购和参与海外研发项目,削弱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以有效的打出利用和探索性技术创新的组合拳,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的新跨越。

    6  模式归纳与经验推广

    6.1  模式归纳:技术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浙江模式”

    如上所述,结合浙江制造企业技术跨越的问题与挑战,要实现技术跨越的目标,需要鼓励企业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化海外网络,以此带动双元技术创新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新跨越,并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发挥国际化速度的正向调节作用。

    6.1.1  模式转型的总体思路

    浙江制造企业的核心思路是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兼并收购海外企业以及成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嵌入到海外网络,促进双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构,以促成技术创新的新跨越,但在布局全球的进程中,应将速度这一情景因素考虑在内,通过加快初始进入速度发挥先行者优势,并调整稳妥的后续进入速度释放杠杆效应,充分发挥速度赋能,使得国际化速度尽可能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其模式创新思路,如图4-2所示。

}1CGHLI2_51K3W@(3S7UQ0D.png

图4-2 跨越模式创新的总思路

    6.1.2  模式转型的基本特征

    6.1.2.1  海外网络嵌入:技术跨越的战略跳板。如上所述,成立跨国公司、兼并收购海外企以及合资成立子公司等海外网络嵌入方式能有效的促进企业自主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等探索性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和改进创新等利用性技术创新活动,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跨越。

    6.1.2.2  利用性技术创新*探索性技术创新能力重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新跨越是双元技术创新发挥协同作用的结果(胡保亮,2015)[30]。探索性技术创新致力于获取多样化先进知识,进而驱使企业跃迁至全新的技术轨道,这有助于突破利用性技术创新所锁定的路径依赖,避免陷入能力陷阱。利用性技术创新关注对已有技术的渐进式完善和修正,具有低风险和稳健性的特征,这有助于规避探索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诸多风险,避免陷入失败陷阱。

    6.1.2.3  海外网络嵌入性*国际化速度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国际化速度作为传统国际化理论的补充,能有效的诠释企业海外网络嵌入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走出去”战略被大肆吹捧,但是对于走出去的速度却未引起企业的重视,因此,国际化速度作为调节变量是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双重选择的结果。

    6.2  路径前瞻及经验推广

    6.2.1  能力重构: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创新

    浙江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思路,逐渐实现了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创新及利用性和探索性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构。“Made in China”曾一度被看做是廉价代工制造,是企业自己做创新的“自”主创新,是企业引进海外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进行利用性技术创新的过程。随着中国不断深入全球化,制造企业应抓住创新契机,进行主导全球的创新,通过探索新技术,形成主导创新(“Innovated by China”)的探索性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 

    6.2.2  战略跃迁:从嵌入海外到布局全球

    目前,浙江“走出去”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省内近一半的制造企业已经嵌入海外网络开展研发国际化。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办事处及研发中心,及以跨国并购为手段整合上下游产业创新资源,将企业的研发触角延伸到海外,积极融入全球研发体系,大大提升了省内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中国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创新技术的劣势,通过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全国制造企业要整合企业内的资源,积极嵌入到海外网络,通过海外并购及建立跨国研发机构等方式,逐步推进及深入全球布局。

    6.2.3  速度赋能:从快速国际化到稳妥国际化

    浙江省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的走出去,较早的开展全球布局,快速的初始国际化速度使企业通过先行者优势获得了海外优质的资源,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红利,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浙江制造企业调整布局速度,通过增加技术消化吸收和R&D方面的经费支出,促进企业内生性的增长,更好的发挥速度赋能,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我国较多省份实施走出去战略起步晚、时间较多,多数企业处于探索或起步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企业,应整合内部资源,大胆的嵌入海外研发网络,已深入海外网络的企业应调整好国际化速度,以稳妥的速度扩展布局全球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