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视角下邕宁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引言

    在我国,一直以来,乡村都是国家关注的焦点。200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2008,随着浙江省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计划的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焦点;201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明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绘制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蓝图,其中特别强调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要求;在不久前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乡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规模最大、发展态势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具有优良的带动性。而乡村,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被认为是带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

    南宁市邕宁区拥有多样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邕宁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正面临着广西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打造中南西南新战略支点,以及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大好时机,同时已被列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有着独到的政策优势;另外,邕宁区旅游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旅游资源尚待规划开发,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都还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拥有可观的后发优势。这些优势无不为邕宁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契机,从而带动邕宁区的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扶贫。    

    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作为乡村旅游相关利益者,旅游地的社区居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群体。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的感知度、满意度以及态度,是影响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旅游开发和规划与当地居民的意愿和能力相冲突时,居民的仇视和抵制行为将大大提高旅游经营成本,更甚者可能导致当地旅游业的毁灭。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分析邕宁区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对于当地乡村旅游的感知度、满意度以及态度,探究现今邕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参考意见。从而为邕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更好地带动其乡村发展、实现其乡村振兴、推动其乡村扶贫。

   

    1 概述

    1.1 邕宁区概况介绍

    1.1.1 区位条件

    邕宁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首府南宁市东南部,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2.7℃,东经108.35℃,辖蒲庙镇、新江镇、百济镇、那楼镇、中和乡5个乡镇,9个社区、65个行政村、402个自然村,全城区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3万人,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4%。

    在交通方面,邕宁区毗邻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吴圩机场航空港,直通五象大道、玉洞大道延长线,有南北高速公路、南宁外环绕城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和广西沿海铁路、邕北高速铁路、地铁4号线、疏港大道经过。其水路有邕江自西向东流经,可通航千吨级货轮直达广州、香港等地区,正在建设的南宁中心城港牛湾作业区是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西江黄金水道的优良深水港港口,占地57公顷,一期工程11个3000吨级泊位已全面建成并开通运营。截至2016年,境内有省道二级公路1条共41千米;三级(含以下)县道8条共109千米;乡村道路1072.70千米。南宁绕城高速在蒲庙设有出入口,外环绕城高速公路在新江、八鲤设有出入口。

image.png

图1 邕宁区区位图

(数据来源:邕宁区文体局)

    1.1.2 自然环境

    邕宁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干湿分明,日照强,霜期短,冰雪罕见。邕宁区地处“南宁盆地”东南部,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地貌大体分为山地、 丘陵、平原3个类型:其中,丘陵面积最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2%;平原次之,约占24%;山地较小,占14%。但山地对自然景观和各地理要素影响很大。其水资源充足,有大小河流溪涧共90多条,并有2个富水地段、2条地下河,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1座。八尺江是邕江在邕宁区境内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上思县蕾帽岭北麓,流入县境。在土地资源方面,邕宁区有耕地面积4.56万公顷,其中水田1.38万公顷,旱地2.03万公顷,森林面积4.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5%,动植物资源与矿产资源丰富。

    1.1.3 社会经济情况

    近年来,邕宁区紧紧抓住广西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打造中南西南新战略支点以及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等多重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一港两江三区三带”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现代临港工业新城,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区)等荣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平安县区。

    2017年,邕宁区全年组织财政收入14.35亿元,比上年同期12.84亿元增收1.51亿元,增长11.80%,完成城区年初预算14.12亿元的101.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45亿元,较上年同期17.72亿元增支5.73万元,增长32.32%,其中八项支出13.8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16.84%;民生支出18.53万元,同比增长26.75%。发展优势初步显现,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房地产、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1.1.4 历史文化环境

    邕宁区历史悠久,自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始建,于2005年3月撤县设区,有“千年古县,十载新区”之称。

    邕宁区有邕江、八尺江蜿蜒交汇,龟山半岛、清水泉、英雄水库等自然美景星罗棋布,乡村民居错落有致。有顶蛳山贝丘遗址、清代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等文化历史古迹。邕宁民风淳朴,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邕宁壮族八音闻名遐迩,2013年荣获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八音文化之乡”称号,已成功举办五届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嘹啰山歌、抢花炮、采茶戏、舞春牛等经久不衰,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邕宁壮族嘹啰山歌传唱千年,特色鲜明,异彩纷呈。饮食文化富有特色,生榨米粉、脆皮扣、脆皮鸭脚等美食堪称绝味。

邕宁区拥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大型文化活动中心1个(含国家三级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邕宁区支中心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中心点5个、乡镇文化站5个、农家书屋7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9个、电子阅览室6个,还有一批企业自行建设的大型活动场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城乡。

    1.2 调研计划

    1.2.1 调研目标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分析邕宁区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对于当地乡村旅游的感知度、满意度以及态度,探究现今邕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参考意见。从而为邕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更好地带动其乡村发展、实现其乡村振兴、推动其乡村扶贫。

    1.2.2 实践计划

第一周(2018.7.10-7.16):

    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邕宁区基本概况及其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周(2018.7.17-7.23):

    根据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到的情况以及项目主题,确定主要的邕宁区乡村旅游调研地,讨论并制定调研地社区居民乡村旅游感知度、满意度和态度的调查问卷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采访提纲;

第三周(2018.7.24-7.30):

    开始进行实地调研换届,对选定的调研地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官员以及景区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第一手数据;

第四周(2018.7.31-8.7):

    整理获得到的第一手与第二手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汇总,最终撰写成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会。

    1.2.3 预期成果

    根据研究目的与工作目标,选取邕宁区知名度较高、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那贵坡、那蒙坡、徐汉林烈士陵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考察,对相关政府官员与景区管理者进行了采访,并对当地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第一手与第二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调研报告。

    2 邕宁区旅游发展概况

    2.1 邕宁区旅游资源概述

    根据最新的《邕宁区全域旅游规划》对区内众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整理与分类统计,邕宁区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0个亚类,37个基本类型,其中涉及107个资源单体。

    在旅游资源丰富度方面,邕宁区拥有全部8个主类旅游资源; 31个亚类中的20个,占64.5%; 155个基本类型中的37个,占23.9%; 涉及107个主要资源单体或景点。其中地文景观类5 个、水域风光类资源4个、生物景观类资源3个、天象与气候景观1个、遗址遗迹类资源3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52个、旅游类商品资源25个、人文活动类资源14 个。

    邕宁区内的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主要有英雄水库、园博园、邕江、八尺江、花凉山、清水泉、蒲津公园等;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有顶蛳山遗址、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皇赐桥、徐汉林烈士陵园、那莲北帝庙、那莲戏台、北觥清代颜氏古宅等;乡村田园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有坛里坡、那贵坡、那蒙坡;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主要有邕宁壮族八音、邕宁壮族“嘹啰”、邕宁壮族“还毬歌圩”、邕宁壮族抢花炮、邕宁壮族采茶、邕宁疍家人等;旅游产品主要有蒲庙生榨粉、脆皮扣、蒲庙香粽、酸糟、百济芝麻鸭、鱼生、良勇野猪肉产品、五色糯米饭等;特色节庆主要有邕宁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三月十二花婆节、四月二十北帝庙会、五月初五雷婆节、七月初七赛巧节、“三月三”壮族毬丝歌会。

    总体来说,邕宁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史前文化突出,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大;新农村景色秀美,美丽乡村成为旅游新亮点;农业物产丰富,山水田园秀美,休闲农业成为其旅游生力军。但是,邕宁区旅游资源虽然在辖区内分布广泛,然而等级结构差别较大,且相对集中,形成几个乡村旅游资源相对密集、组配较好的区域,如蒲庙镇、新江镇。

image.png

图2 邕宁区旅游资源分析图

(数据来源:邕宁区文体局)

    2.2 邕宁区旅游发展现状

    邕宁区拥有多样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邕宁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正面临大好时机,已被列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有着独到的政策优势;另外,邕宁区旅游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旅游资源尚待规划开发,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都还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拥有可观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随着区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邕宁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正吸引着越来越的游客前来游玩。

    2017年,广西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23亿人次,同比增长27.9%,实现旅游总消费5580.36亿元,同比增长33.1%。2017年,南宁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106亿人次,同比增长15.75%;旅游总消费1127.35亿元,同比增长22.72%,位列全区第一。而2014-2017年,邕宁区的旅游业也是蓬勃发展,具体旅游经济指标如图3、图4所示。

image.png

图3 2014年—2017年邕宁区旅游接待总人数变化图

(数据来源:邕宁区统计年鉴)

image.png

图4 2014年—2017年邕宁区旅游总消费变化图

(数据来源:邕宁区统计年鉴)

    但是,也正是因为邕宁区旅游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体制机制不佳,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挖掘不够;旅游整合力度不够,景区间联系不紧密等。这也致使邕宁区旅游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体制机制、改善旅游消费软硬环境迫在眉睫。

    2.3 邕宁区主要乡村旅游调查地概况

    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本研究主要选取了邕宁区知名度较高、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那贵坡、那蒙坡、徐汉林烈士陵园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实地调研考察,对相关政府官员与景区管理者进行了采访,并对当地的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以得到第一手与第二手数据。

    2.3.1 那贵坡

    那贵坡位于邕宁区蒲庙镇良勇村,2015年3月,邕宁区正式启动那贵坡生态综合示范村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建设,那贵坡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道、巷道整齐、干净,生活污水全部由暗埋管道归集统一处理;一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翠竹丛中,新旧相衬,错落有致,富有园林特色。

那贵坡在改造建设中保留了古村的民俗风貌。村里的建筑物以黄褐青灰为主色调,以岭南传统人字大坡屋面为标志,保留旧建筑固有特色,对新建筑适当做旧,采用壮族元素和实木材料,点缀各色爬藤植物,营造静谧又有活力的闲适意境。

目前村民已自发成立南宁市贵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南宁市达观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1489亩,该公司计划再流转土地至3000亩,以樱花种植为主题,建设集花海观赏、农旅体验、休闲度假、文娱购物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打造成广西最大的樱花园。

    2.3.2 那蒙坡

    邕宁区新江镇新江社区那蒙坡位于新江镇驻地西侧,距城区政府所在地18公里总面积约2.82平方公里。其周围为丘陵地带,周边分布有林地和农田,现有村民小组3个,162户,805人。那蒙坡具有独特区位优势,青山环绕、绿水相连、景色宜人,壮民族文化、知青文化与嘹啰山歌文化互映成辉。

    2014年,邕宁区依托那蒙坡良好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紧扣“生产、生态、生活”这一主题,全力将那蒙坡打造成全区一流、示范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综合示范村。

    自那蒙坡作为邕宁区的综合示范村建设以来,那蒙坡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树掩映中,隐藏着一个岭南传统民居与徽派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醇美山村;以知青湖、那陆湖两大水域为中心的两万平方米环湖亲水景观优美;两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已建成并对外开张迎客;廊亭水榭玲珑精致,村坡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一个散发着浓浓乡愁的乡村旅游区已然建成。

    2.3.3 徐汉林烈士陵园

    徐汉林烈士陵园位于邕宁区新江镇汉林社区西南约400米的盘古山顶。其实邕宁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隶属邕宁区文体局。徐汉林墓位于新江镇汉林树的盘古山顶座面向北,这是原县民政局于1957年拨款,把原葬在企沙山的汉林墓搬到盘古山顶的。该墓于1965年改用钢筋水泥结构,成土圆形,底部周长10.25米,高度1.8米,墓碑高度2.2米,宽1.2米,厚37cm,碑文为楷书;写徐汉林……等23位烈士之墓,墓北20米是徐汉林六角纪念亭(水泥结构),再顺台阶往下半山腰(即台阶左右)是两面间徐汉林纪念亭(砖林结构)。

    徐汉林烈士陵园旁的邕宁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邕宁区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中小学生、政府人员等组织前来进行红色教育旅游。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管理方面的不完善,景区的运营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有:①2018年8月发放的80份纸质版调查问卷(针对社区居民);②实地考察和日常工作中半结构式访谈获取的相关资料信息;③邕宁区统计资料、邕宁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邕江旅游带项目策划、邕宁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资料。⑤官方网站,包括微信、微博及蚂蜂窝等平台的数据。

    3.2分析方法

    本文结合邕宁区相关发展政策及旅游发展现状,在当前邕宁区旅游发展背景下,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邕宁区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考察分析。文献资料法,在查找、阅读大量的有关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文献资料后,本文对不同学者的研究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与分析,吸收其中有用的理论与思路,欲尝试从社区居民角度探讨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更深刻的理解乡村旅游对乡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实地考察法,调查案例地区主要为邕宁区汉林社区、那蒙坡、那贵坡三个区域。考察时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获得第一手信息,使得对研究对象有更直观、更准确的认识,为之后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的带动效应及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供资料。

    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邕宁区实地考察地区中的旅游经营活动相关人员、景区管理人员、旅游局旅游综合管理主任、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人员、创建邕宁区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的相关人员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而获取第一手信息,为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问卷调查法,从乡村旅游相关利益者中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针对社区居民家庭人口、主要经济来源、参加旅游经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等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围绕汉林社区、那蒙坡、那贵坡等地开展,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份,其中汉林社区回收有效问卷33份,那蒙坡回收有效问卷19份,那贵村回收有效问卷14份。

    4、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4.1 统计描述性分析

表1 社区居民基础资料与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基础属性

分类

社区居民

被调查者年龄

30岁以下

12

31-60岁

71

60岁以上

17

是否本地人

96

4

家庭主要人口

3人及以下

6

4-6人

86

7人以上

18

外出打工人口

31

69

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种田务农

44

单位上班

16

开小卖部

20

宾馆酒店

0

餐饮业

4

外出打工

8

租地租房

8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者主要以31-60岁的当地居民为主,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传承的主体,也是村落建设发展的主体,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家庭主要人口集中在4-6人,且总体上看外出打工人口较少,仅占39%(见表1),这部分人较为稳定,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提供一定的人员服务。其中,那蒙坡的外出打工人数占多数。从半结构性访谈中了解到,那蒙坡外出打工人员多为中青年,留守社区的多为老人和小孩。

    从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来看,其中44﹪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田务农,20%的家庭从事小商品经营活动,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汉林社区居民主要收入来自务农,部分居民开设了农家乐,且离徐汉林烈士陵园景区较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景区的活跃度。而那蒙坡的居民的农产品除自给外,还进行农副产品加工进行出售,推动了旅游农产品的开发。而那贵坡的居民收入也主要是务农收入,但部分居民主要依赖租地租房,那贵坡除樱花园旅游景点外,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吸引了大批旅游投资。

    4.2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满意度分析

image.png

图5 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满意度

    从图5可知,44%的社区居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是满意的,其中4%的社区居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是非常满意的。在访谈中得知,那蒙坡的社区居民对于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认可度比较高,大部分人认为,在保护原有生态坏境的基础上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对一位周边商铺经营者的采访中得知,相较于之前落后脏乱的小村庄,如今的那蒙坡整洁干净、环境舒适,焕然一新。

对于20%的社区居民而言,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是不满意的,这些居民主要集中在汉林社区和那贵坡。

    在与汉林社区一家小商品店店主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徐汉林烈士陵园景区的发展出现了发展滞后现象,店主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景区管理方式不当,并且景区内一些基础设备配置不全面。在与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汉林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等主要在节假日开放,平时客流量小,疏于管理。并且景区范围小,开发力度小,如厕所等设施的配备也不够完善。

    在那贵坡的实地调研中发现,那贵景区中有一处种猪产业示范区,在访谈中发现,多数社区居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满意主要在于种猪产业示范区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有居民表示,在下雨天或者下午四五点时空气质量较差,并且蚊虫增多,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和景区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建设那贵樱花园之前,种猪产业示范区早已建成,并在邕宁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4.3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度分析

    发展旅游的初衷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 居民通过就业或创业提高了经济收入,但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旅游地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等导致社区居民生活成本增加, 从而负面感知形成。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使得外地文化进入旅游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扩大了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旅游地为迎合游客喜好的当地文化商业化行为,可能导致文化变异,游客例如赌博、酗酒等不文明行为则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文化观念。在环境方面,因为旅游发展的要求,社区居民和政府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改善当地公共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等,但是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资源消耗增加、公共设施利用过度等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方面入手,来分析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度。

表2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度

         居民态度
    基础资料

不同意

(%)

同意

(%)

经济

与发展旅游前相比,收入有增加

60

40

发展乡村旅游导致物价、房价上涨

64

36

社会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56

44

旅游使得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进

36

64

旅游使交通拥堵

88

12

文化

旅游促进了本地与外地的文化交流

20

80

旅游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

96

4

旅游使当地民俗与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20

80

环境

旅游使村容村貌、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

36

64

旅游使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增多

76

24

宾馆农家乐等旅游设施破坏了当地乡村景观美感

96

4

    从经济方面看,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后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加60%社区居民是不同意的,访谈中多数居民表示其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务农,乡村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收入,而部分居民表示其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中那贵坡的一位居民表示其周围居民收入主要依靠租地,在建成樱花园景区前,他们已与景区承包的开发公司签订30年的租地合同,也就是在今后的30年内其收入固定在两万元左右。对于旅游发展引起旅游地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等现象,64%的居民认为物价房价基本没有变化,也有部分游客表示物价房价随年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旅游发展引起的。对于那贵坡的房地产产业发展而言,其房价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并没有大幅度的波动。

    从社会方面来看,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而言,社区居民的态度同意与不同意各持一半,56%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在半结构式访谈中,那贵坡居民表示樱花产业园景区的开发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满足了景区内部管理、周边房地产业、农家乐等人员需求。44%的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改善当地就业形势,其中那蒙的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从总体上看,居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表示认同的。大部分的居民表示,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并没有引起交通堵塞的问题,但12%的居民表示在节庆日或者大型活动举办时会出现交通堵塞的状况。其中,那贵坡在景区进行商业活动时就出现过人流量过大交通堵塞状况。汉林区居民表示所在区域内交通不堵塞,但是城乡接驳车量较少。

    从文化方面来看,旅游给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让农村变得开放的同时,也发掘和传承了当地的文化。80%的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带来的外来文化是认同的。对于旅游者是否打扰了原本生活状态,96%的居民是否认的。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社区居民是愿意主动跟游客交流的,他们认为在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够让游客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汉林社区的居民也建议使用网络电子讲解等服务,让游客全面的了解景区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从环境方面来看,旅游开放过程中会对原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64%的社区居民认为旅游使村容村貌、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访谈中,那蒙坡的民居环境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区居民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旅游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增多,而少部分社区居民却认为旅游开会会破坏生态环境。在实地考察中,那贵坡社区居民反映樱花园区空气清洁度差,加之房地产开发过度,周边有烂尾楼,影响景区整体环境。96%的社区居民认为宾馆农家乐等旅游设施不会当地乡村景观美感,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宾馆、农家乐等虽在景区附近,但布局合理,除生活垃圾外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够增加收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4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发展态度分析

表3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与原因(﹪

基础

分类

社区居民

是否有意愿参与旅游经营

60

40

 

 

 

未参与旅游经营的原因

缺乏资金

60

利润低

4

游客少

40

不懂经营

44

无政策引导

36

没有人手

24

没有销路

4

    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居民参与旅游程度的不同,对于旅游经营的认识也不同。在访谈中,大多数居民都喜欢现在的生活,认为现在收入稳定,经济条件好。旅游业带来的不仅是人多热闹,也会有更多的交流,能够提高欣赏能力、扩大朋友圈。很多人也愿意加入旅游产业的开发中。

    调研结果表明,60%的社区居民有意愿参与旅游经营活动,而40%的社区居民不愿意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其中缺乏资金、不懂经营、游客少、无政策引导等原因较为突出。访谈结果显示,汉林社区居民不愿意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旅游景区游客量少,缺乏资金,经营困难;而那蒙坡居民表示没有特色旅游项目及产品支撑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并且缺乏对相关旅游政策的了解,不敢轻易尝试经营;那贵坡居民认为自身缺乏旅游经营所需的资金和技能,只能借助于外来企业或者公司发展旅游。

表4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发展建议(﹪)

基础资料

分类

社区居民

是否支持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82

无所谓

14

4

是否愿意主动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意见

64

看情况

20

8

当地旅游发展应改善的问题

增加环卫设施(厕所、垃圾桶等)

68

整治与传统风格不协调的建筑

36

维修老旧房屋

56

政府多加宣传与指导,使大家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去

76

加大宣传,吸引更多游客

80

改善交通条件(增加旅游大巴、公交车等公共交通)

60

    大部分居民都支持在当地开展乡村旅游发展,但对于如何发展却呈现出不同的意见。其中64%的社区居民愿意主动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意见,20%的居民则表示不会主动提出意见,大多是居民认为提出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所以要分情况来定。就目前景区发展而言,社区居民认为当前旅游发展应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中增加环卫设施的建议提出者较多。访谈中发现,大多数景区在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客流量较大,道路交通拥堵,厕所不够用等现象频发,急需解决。还有部分居民表示对于景区中存在的老旧房屋,屋主不愿意改建,影响景区整体美观,需加以调节沟通,妥善处理。

    邕宁区汉林社区和那蒙坡乡村旅游一直以政府主导,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社区居民虽参与旅游活动较少,但也愿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并从中获利,建议由政府组建新的企业村民入股、或村民自己组建集体企业的旅游管理方式。而那贵坡的居民已经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并获利,渴望通过新的管理方式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建议以村民自己组建集体企业、外来企业经营同时村民入股或增加村民股份的旅游管理方式更为合理。

    5 意见与建议

    5.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产品的打造等存在较强的趋同性,导致了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缺乏独有的乡味野味,缺乏多样性与差异性。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乡村依托其不同的地方特色,整合自身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不同的特色乡村旅游主题,找准定位与发展模式,走出自己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体现出多样性,从而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与乡村扶贫。

    5.2 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

    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发展不再依靠感性经验,而需要依托大数据进行决策。 大数据时代所有存在物的痕迹都可借助技术手段实时记录,每个人都成为行走的数据生成器。旅游本身就是一系列持续变动的用户行为过程,“旅游+互联网”下,物联网、 云计算、 AR、 VR等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旅游体验中来。建设邕宁区旅游大数据中心,结合城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集产品创新、 游客体验、产业互融、 流量监控等于一体的大数据调控中心。从而推动邕宁区乡村旅游业态与产品创新;促进邕宁区产业的有机融合;规范旅游数据的统计口径;实现旅游客流实时监控,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大数据进行邕宁区旅游监管,加强管理,完善体系。

    5.3 以“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是指通过旅游业与其他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旅游业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他产业的加入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实的内容和文化元素,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形成互利互赢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运用“旅游+”,达到多元创新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运用“旅游+”的融合模式,推进“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与创意”、“旅游+民俗”等等,产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新的乡村经济商业模式,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且也有利于农村人口的就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5.4 推进智慧旅游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旅游的管理、服务与营销中去,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旅游管理的智慧”、“旅游服务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建立旅游基础数据库,利用信息网络,更好地对当地旅游进行管理;搭建移动网络环境、户外LED信息屏、电子票务、电子导览设备等设施,为游客提供自助快捷的咨询、票务、展示、导游等服务;借助互动触摸屏、3D动画、互动电视等新新信息技术,以及经营微信公众号、旅游网页等旅游平台,营销、展示当地旅游景观和相关的旅游产品。这样,使得旅游的管理、服务与营销更加科学系统,也更加全面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