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摘  要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已有养老模式难以化解养老难题,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失衡,养老服务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本项调研方法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深度访谈开展研究。在了解金华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困难、政府整体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状态在养老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关职责部门养老举措的实施进程的基础上,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智慧农村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

 

关键词

    金华;农村社区养老;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老龄化;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在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为广大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现代国家和世界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和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迎来一个人口庞大的老龄化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养老资源的供给地区间差异较为明显,如何确保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老年人创造出良好的养老环境,成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当前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吃饭、住宿、医疗等,还有对精神、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在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实面前,如何采取更好、更新的措施,让每个老年人共享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让任何一个老年人掉队,共同拥有一个更舒心、更有保障的美好生活,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乃至全球各国面前的一个共同任务。

    1.1.1 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一) 老龄化形式严峻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并正以年均 800 多万的速度快速增长。一般认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不难看出,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呈现高基数、高增速的明显特征,且失能化、空巢化严重,与之配套的养老院数量却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结构以小型化为主,未富先老,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 现有养老模式难于化解养老难题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现有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加之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一个子女要负担3-4位老人,压力巨增,仅依靠家庭养老难以化解养老问题。机构养老虽然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但普及率低,多是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和护工紧张,缺乏相关政策指标的规范,质量和价格也是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大规模老年人群的需求。且其切断了老年人与家人亲友的联系,骤然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情绪。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以社区为单位,整合资源,为老年人群提供养老服务。与前两者相比,社区居家养老缓解了子女的照料压力,也避免了老人离开自己的安全区产生孤独感。但是由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并未成熟,初步建立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虽有多种资源种类,分散性却极强。根据《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指出,我国85% 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而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满足率仅为15.9%。如何让社会零散的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所用,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面临的新问题。

    1.1.2 政府新政策发布助力智慧养老项目落地

    在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养老产业的发展急需指导之时,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并给予智慧养老产业以政策支持。早在 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该文件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并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该文件提供了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具体标准,对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2018年8月,面对新的发展实际,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2018 年版)》的智慧养老新政策,该政策的出台适应了当下智慧老产业发展的新需要。据了解,《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中的推广目录涵盖了包括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5大项56个产品类项目。同时,该文件还涵盖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等6大项59个服务类项目。《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的公布,对于2018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1.3 农村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模式转型升级

    “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但是截止目前,发展态势并不乐观,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超过社会目前的供给。换而言之,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失衡。这就要求平衡市场与政府的力量,相互赋权通力合作,变“非营利性”为“有管制的市场化”,强化政府责任的释放,充分发挥老年人市场的活力,满足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智慧养老利用“互联网+”理念拓展养老发展新思维,其核心理念是立足于服务老年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更多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它具有全面化、数字化、系统化等特点,与时代接轨。农村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平台,以社区为依托,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把老年人、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资源整合到数据中心,采集老年人信息、分析老年人需求、提供老年人服务、监督服务质量、汇集服务反馈,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专业化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康复、社交等方面的数字化服务。它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会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有效整合通讯网络、职能呼叫、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和社会服务资源,形成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高效、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就能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便利,从而有效解决养老机构保障不足、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各职能部门、服务单元以及外部市场的有机结合。

    1.1.4 金华市力推社会养老体系构建和社区信息化建设

    (一) 金华市老龄化形式严峻

    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金华市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根据《浙江省2017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80.08万人,占总人口的21.77%。比上年同期增加49.46万人,增长4.80%。截至2016年底,金华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为 98.4 万,同比增长 4.4%,占总人口比例 20.5%,金华市纯老家庭人口数列前 3 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二) 金华推进农村社区养老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即“9073”的养老引导方针表示: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在国家推广“9073” 养老模式的大环境下,农村社区养老拥有大片的空白市场。

    金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和规划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扶持、土地保障、资金补助、服务补贴、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金华市在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3年,全市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增加受益人群数量,使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作为传统养老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据主要地位。据调研结果,金华市金东区在 2013 年重点推出了“统分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利用村庄闲置场所,坚持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开办以便民食堂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居家养老中心,为老人提供就餐、日托、娱乐三大养老服务,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路子。金华城区以小区为单位也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市共有这样的中心

    3020家,共建成养老机构175家,床位3.66万张,每百名老人床位达3.8张,金华市民政局局长陶叶萍说,目前全市约6万老人直接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到就近放心的就餐、保健、娱乐等基本服务,辐射服务老人20多万。近年来,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运营资金不足,服务项目单调、内容欠缺、千篇一律且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金华目前的养老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 金华市智慧养老服务项目还未落地实施

    金华是国内较早建设智慧城市的地区之一。目前,金华市正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先后启动了多项信息化重点工程,推动着金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更新,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发展。调研发现,金华智慧养老还未落地,项目推广仍存在多种问题,一方面政府扶持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缺乏数据的互联互通。智慧养老涉及多个行业,而这些产业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行业之间现阶段暂时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往往出现服务重叠或缺失的现象,导致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另一方面,金华市当前的智慧养老模式只拥有部分技术,在小范围的试点推广,缺乏规模经营和成熟的产业链。而且智慧养老的相关公司多数为中小企业,养老服务没有得到整合,有较多的养老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合理的运用。智慧养老模式的推广是缓解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金华智慧养老模式还是发展阶段,而智慧养老项目落地实施与推广仍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1.2 研究问题

    1.2.1  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老年群体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将老年人希望得到社区养老服务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而非一种理论需求。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的影响着社区养老的推进进程,这是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构要考虑的基础性问题。

    1.2.2  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及其差异情况

    需求强度反映了养老服务受体对社区养老的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社区养老服务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强度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助于实现社区养老精准供给,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1.2.3  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现实的需求情况

    老年人群是否能接受社区养老这一新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低廉和值得信赖。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社区养老相关机构建设和服务供给。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是社区养老平台服务资源与现实需求不断调整匹配的动态过程。充分了解老人对目前已有的社区养老平台服务供给情况的评价和使用情况以及平台供给与现实需求的差别,使平台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切实提高养老服务平台的效率,降低成本。避免政府投入可观资金搭建平台后出现设施闲置、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情况,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本团队调查了解金华市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情况,分析整合各个养老模式的优势利弊,在现有的养老模式基础上构建理想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为金华市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需求数据信息和理论依据。本调研包含以下调查目的:

    1.从年龄、职业、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分析金华市老年人群的群体特征,为金华构建理想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型提供需求主体背景信息。

    2.在了解金华市养老服务的发展基础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金华农村社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金华养老服务模型在服务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3.对老年人群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需求主体背景信息进行差异化分析,为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在智慧养老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市场细分、产品设计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和针对性建议。

    4.考察已有养老平台或机构提供的服务供给与金华养老市场需求的差异,以及老年人对当前养老服务现状是否满意,为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完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提供参考。

    1.3.2 研究意义

    (一) 课题新颖,结合实际,具备研究价值

    全国老龄办相关数据表明,截至 201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服务领域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现有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依靠家庭、机构和社区。许多时候,子女由于工作、生活等方面原因,无法为父母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家庭养老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机构养老因资金投入不足、养老床位紧缺、专业人员缺乏而受到种种限制。社区养老也由于传统意识束缚、社会资源整合度低等因素,服务作用尚未最大程度发挥。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和养老服务业均为倚靠政策支持的新兴领域,且尝试将“智慧”和“养老”两个概念融合的举措在我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两者的结合更属于新中之新。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不容乐观,亟待缓解并解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可尝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养老资源,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因此,本研究主题新颖,契合当前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其次,截至2017年,金华市已有九次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成为全国登榜次数最多的城市。这正是金华不断提升宜居品位,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新成果,金华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区之选。到目前为止,金华市老年人人口数量达近 90 万,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是一个急需发展新型养老服务产业项目的城市,而此次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金华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指数,构建理想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型。为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与升级提供需求数据信息,理论依据以及可参考实践模型。

    (二) 质性与量化相结合,革新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建立在多学科视角的基础上,对金华市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量化数据分析综合采用了因子分析、描述统计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面,较完善地对老年群体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分析,从而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市场细分;在质性研究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法,选取了养老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后期访谈,从宏观上了解目前金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量化的数据进行互证,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三)科学构建新型养老模型

    此次调研基于金华市现存养老模式的现状,对目前的养老模式进行深入科学分析。对于如何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提出合理性建议,提出构建一种理想的“智慧农村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开发养老产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本项调研基于老龄化现实,围绕老龄化新政、养老服务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为后续的问卷设计、调研开展及数据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调研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 问卷调查——展开对象为老年人

    1.被访者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退休前职业情况、经济状况、身体健康情况、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子女状况、居住状态、消费心理特征、医药费承担情况、对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使用情况等;

    2.了解金华市养老服务的发展基础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金华农村社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金华养老服务模型在服务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3.养老服务需求状况,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类服务、医疗保健类服务、学习娱乐类服务、人文关怀类服务、应急求助类服务;

    4.了解养老服务意愿,主要包括:养老方式选择、与子女同住选择、对目前养老服务的意见与建议。

    (二) 人物访谈——针对相关职责部门负责人及服务机构人员

    1.深入了解目前金华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概况;

    2.养老服务机构尚存的主要阻碍及应对策略;

    3.政府整体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状态,且在养老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4.新养老政策下,金华市相关职责部门的养老相关举措和实施进展情况;

    5.养老服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探讨。

    1.4.2 研究思路

    本次调研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开展研究。应用情况如下:

image.png

图 1 研究路线图

    2 质性访谈实施与结果分析

    2.1 访谈实施设计

    2.1.1 访谈样本选择

    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按照理论抽样原则,考虑到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沟通能力等因素,最终挑选了3位访谈对象。

   2.1.2 访谈研究工具

    本研究首先采用质性访谈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及辅助Nvivo11软件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对每位访谈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在征得被试者同意的前提下获得访谈录音,经过整理得到3份访谈记录。主要围绕以下话题展开:(1)目前享受的养老模式的基本介绍;(2)养老服务的收费情况;(3)目前享受的养老模式的评价与建议;(4)智慧养老的了解情况

    2.2 访谈信息编码

    依据扎根理论编码过程,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开放性编码,通过持续比较和类属划分,建立类属和维度;然后,运用典范模型进行主轴性编码,确定维度之间的关联,从维度中提炼出范畴;最后,重新整理进行选择性编码,发现核心范畴,形成故事线,初步揭示影响社区养老的因素,并初步构建社区养老模式框架。

    2.2.1 开放性编码

    首先,在详细阅读原始资料以后,开始逐字逐句编码,给原始资料贴标签;然后比较标签之间的异同,确定类属,把含义相同的标签归为一个类属,对类属作进一步分析,把若干个描述内容相似的概念合并成新的、概括性更强的维度。由于编码过程比较繁琐,故借助了Nvivo11辅助整个开放性编码的过程,Nvivo11 中的自由节点代表标签,用“a+序号”的形式编码;二级树状节点代表概念,用 “A+序号”的形式编码;一级树状节点代表范畴,用“AA+序号”的形式编码,具体编码示例如表1所示:

表 1 开放性编码示例

image.png

    2.2.2  主轴性编码

    重新审视开放性编码得到的25个维度,再次阅读原始资料,检查编码过程,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把某些维度合并在一个更广的范畴下,使范畴能覆盖所代表的若干范畴。结合经验研究最终提炼出5个主范畴:生活照料类、医疗保健类、学习娱乐类、人文关怀类和应急求助类。范畴与维度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 2 范畴与维度的对应关系

image.png

    2.2.3  选择性编码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范畴都在为一个现象服务,即养老服务,因此将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构”作为核心范畴,从上述的五个范畴出发,大致可以得出一个养老模式的框架,即集近家、医养结合、文化、智慧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社区养老”的需求可以分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学习娱乐、人文关怀、应急求助五大维度,并且五大维度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在之后的研究中,会根据上述得出的维度及影响因素设计量表并进行问卷调查,从结果出发构建出比较合理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3 信度效度检验及样本特征分析

    3.1 数据的获取和收集

    3.1.1 问卷调查的区域背景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金华市所调查人口中60岁以上占13.51%,超过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3.51%。截至2016年底,金华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为98.4万,同比增长4.4%,占总人口比例20.5%,金华市纯老家庭人口数列前3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预测,到2020年市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21.2万人。在延续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持续加深这一总体趋势的同时,目前金华市老年人口及老龄化状况呈现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高年龄段人口比重快速增加。由上世纪90年代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金华1990年第四次人普,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6.95%。2000年第五次人普,65岁以上人口占比是8.68%。2010年第六次人普,65岁以上人口占比是9.1%。1990年-2010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 20.17 万人;二是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2010年金华总人口536万,其中农村人口219.7万人,占41%(2000年为54.6%),较2000年减少30.1万人,下降了12%。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却在快速增加, 2010年农村60岁以上人口42.9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4.9%上升到19.5%,增加了4.6个百分点。

    3.1.2 问卷数据的收集

    本次调查是通过与规模成正比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金华市的2个市辖区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50岁及以上老年人。其中问卷涉及到老年人的客观特征、经济支持境遇、生活照料境遇以及现代化设施接受情况与养老意愿、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和实际购买力等相关内容。调查过程中除能够独立完成问卷的老人外我们均采用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去完成每份问卷,最后获得的所有问卷通过 SPSS录入数据并汇总。最终我们共发放问卷1022份,收集的有效问卷数为872 份,有效回收率为85.3%。其中婺城区(江北地区、江南地区)642个,金东区

230个。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2.1 信度分析

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是检测问卷的可靠性、标准性及稳定性。本研究对问卷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量表进行信度分析,采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调研问卷的内在可靠性程度。Cronbach’s Alpha系数取值在0.00-1.00之间,数值越高代表了调研问卷的可靠性程度越高,反之越低。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系数最好的效果是应大于0.80,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0-0.80 之间时,同样可以接受,而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0以下时则应重新考虑修订该调研问卷。本调研问卷的信度检验抽取结果见表3:

表 3 服务需求量表信度检验

image.png

    从表中可以发现,各个分量表项目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且问卷量表整体信度达到0.917,则说明编制的问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2.2 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本研究课题从结构效度及验证性效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效度检验。

    (一) 探索性效度

    在结构效度方面,本研究课题采用了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当KMO 检验系数大于0.50时,巴特利特球体检验2统计值得显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 时,调研问卷才有一定结构效度。如表4所示:

表 4 量表结构效度检验

image.png

    本次调研问卷检验KMO值为0.852,大于0.80,呈现为良好标准,巴特利特球体检验2 统计值得显著性概率为 0.000,小于 0.05,故得出结论为问卷具有一定结构效度。

    (二) 验证性效度

    在对服务需求量表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26个因子关系矩阵,然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服务需求量表的量表模型拟合度。 

image.png

图 2 五大服务需求的 LISREL 模型

 

    服务需求模型的拟合优度报告如下所示:对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后,得到的结果及模型拟合的良好性检验分别见图2表6。

    根据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 0.078,赋范拟合指数(NFI)为 0.91,非范拟合指数(NNFI)为 0.92,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3,残差均方根(RMR)为0.073。而一般认为当RMSEA低于0.1,NFI、NNFI及CFI大于0.9,RMR小于0.05 时,模型就是好的。自由度(df)和卡方(2)的大小很难说明模型的好坏。因此整体来看,该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表 5 服务需求要素各因子间的相关矩阵

image.png

image.png

表 6 服务需求要素模型的拟合优度报告

image.png

    3.2 样本特征分析

    3.3.1 个体客观特征分析

    如表7所示,在年龄构成方面,样本的平均年龄约为64岁,可见本次调查的老人中60岁左右的老人偏多。在性别构成方面,样本的性别比例相对均衡,女性样本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在个人退休前从事职业方面,多数样本为非务农,占70.3%。

表 7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image.png

    如表8所示,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身体比较健康、无大病的老年人居多;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居多;在子女数量方面,只有一名子女的老人居多;在消费心理方面,选择中性型消费的老年人居多。

表 8 样本个体客观特征情况

image.png

    3.3.2  经济支持境遇分析

image.png

    如图3所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都有稳定的养老金保障,在经济上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如图4所示,在退休金额方面,退休金额在4000元以内的居多。

    在主要收入来源方面,主要依靠退(离)休金作为经济来源的居多。

    3.3.3  生活照料境遇分析         

    如表9所示,在居住状态方面,49.9%的样本只与配偶居住,其次是与子女居住,占32.7%;在子女照料情况方面,69.4%的样本在生病时有子女照料,但也有30.6%的样本在生病时没有子女照料;在医药费承担方面,分为自己或配偶承担、公费、农村合作医疗、子女承担四种情况,这四个选项所占比例相当,其中34.9%的样本是“自己或配偶承担”,所占比例最高。

表 9 样本的生活照料境遇情况统计

image.png

    

    3.3.4受教育程度分析

image.png

图 5 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如图5所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样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分散且占比集中在高中学历以下。其中小学学历占比最高,占总样本数的32.3%;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最低,占总样本数的5.3%。

    3.3.5  社区养老现状分析

    在调查的样本人群中有281人占调查人数的32.2%,表示他们所在的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如表10所示,社区养老中心一般都离家较近,占98.2%;收费比较低廉的社区养老中心较多,占77.2%;养老中心的环境和服务态度也比较好,分别占82.6%和80.8%。但是目前社区养老中心的设施和服务项目略有不足,分别只占40.9%和38.8%。

    总体上,社区养老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特别是社区养老中心设施和服务项目发展并不完全,还有比较多的发展空间。    

表 10 样本的社区养老现状统计

image.png

    3.3.6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如图6所示,目前老年人对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使用情况相对比较集中,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两项均有一半以上的样本在使用,其次是电脑,占38.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金华老年人对不同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接受程度。

image.png

图 6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3.3.7  信息化应用差异分析

    对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接受度也是对老年人信息化程度考量的重要因素。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智能手机、数字电视和电脑被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广泛接受。

    我们以现代化信息工具使用的多寡为依据,分析老年人对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接受度。其中,年龄与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使用范围呈负相关;退休前从事职业、身体健康情况、受教育程度、消费心理和退休金额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使用范围上呈正相关,(退休前从事职业显示负值是因为选项设置的关系);其余的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来源等老年群体特征对于现代化信息工具的使用范围并无显著差异。如表11所示:

表 11 信息化差异相关分析

image.png

    4 社区养老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理论模型建立

    老年人群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是本研究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选择了二元逻辑回归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建立了生活境遇对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影响的逻辑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各类生活境遇对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表 12 变量的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image.png

    研究将金华老年人是否会选择社区养老设置为因变量y,值1表示有选择社区养老,取值0表示不选择社区养老。我们将可能影响其购买意愿的14个变量设置为解释变量X1、X2、……、Xn,n为解释变量的个数,n=14。设金华老年人i有选择社区养老意愿的概率为pi,1−pi则表示金华老年人i没有选择社区养老意愿的概率,它们均是由解释变量向量(X1、X2、……、Xn)构成的非线性函数:

image.png         (1) 

    对image.png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image.png

    (1)式和(2)式中,β0为常数项;βj是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反映生活境遇影响金华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意愿的方向和程度。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及预期作用方向见表12。

    4.2 选择社区养老意愿

image.png

图 7 老年人群选择社区养老意愿分布图

    如图7所示,在所有调查的老人中,有选择社区养老意愿老人的只有9.9%,而占比最多的是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占到66.4%,而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也不少,占比23.7%,由此可见,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最新且拥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的养老方式,还没有很好地被老年人所认识与接纳。

    4.3 生活境遇与社区养老选择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为探讨社区养老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表中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解释变量中,6 个变量与老年人社区养老选择意愿有显著相关关系。详见下表 13 的分析结果:

表 13 生活境遇对老人社区养老选择意愿的相关分析结果

image.png

    反映个体客观特征的3个显著相关的变量中,“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社区养老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身体越不好,越不倾向于社区养老。“婚姻状况”与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呈正相关,表中显示负值是因为选项设置的关系,即家庭越完整,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

    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特征的1个显著相关的变量中,“个人目前退休金”与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退休金越多,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越强。

    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1个显著相关的变量中,“是否有子女照料”与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呈显著正相关。即有子女照顾的老人越不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

    还有一项“与子女同住意愿”与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即

    表示越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越不愿意选择社区养老。    

    4.4 生活境遇对选择社区养老意愿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上述相关性分析只是检验了单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及其作用方向。由于老年人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回归模型来进一步估计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显著性水平。

    如表14所示。其中,模型Ⅰ为采用强制进入策略,让研究假说中的所有解释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的结果;模型Ⅱ为去除模型Ⅰ中“性别”、“子女个数”、 “退休前从事职业”、“居住状态”和“医药费承担者”、“收入主要来源”这6个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后的结果。由于模型Ⅱ已去除了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能够更清楚地反映影响显著的变量对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的影响程度,下文的分析将根据模型Ⅱ的回归结果展开。

表 14 生活境遇对老年人社区养老选择意愿影响的 Logistic 回归结果

image.png

    根据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Sig的值P代表各变量显著性:若P>0.05,则为差异不显著;若P<0.05,则差异显著;若P<0.01,则差异极显著。由此参

    4.4 生活境遇对选择社区养老意愿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见上表14,拟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

Y = −0.687X1 + 0.911X2 + 0.942X3 − 0.505X4 − 0.602X5 −0.209X6 + 0.478X7 − 1.562X8 − 2.724.                                 (1)

    方程(1)注释:【X1为年龄;X2为婚姻状况;X3为消费观念;X4为身体健康状况;X5为是否有子女照料;X6为受教育程度;X7个人目前退休金;X8为与子女同住意愿】;各变量系数为“+”表示正相关,各变量系数为“-”表示负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大。

    在反映个体客观状态的7个解释变量中,显著相关的有4个。“婚姻状况” 和“消费观念”在0.01的统计水平上对选择社区养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婚姻状况越差、消费观念越保守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年龄”在0.01 的统计水平上对选择社区养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在0.01-0.05 的统计水平上对选择社区养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大,身体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越不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

    在反映经济支持境遇的解释变量中,只有“个人目前退休金”与选择社区养老呈显著相关。“个人目前退休金”在0.01的统计水平上对选择社区养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退休金额越高,选择社区养老意愿越强。而“收入主要来源”与选择社区养老的意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反映生活照料境遇的 3 个解释变量中,显著相关的只有“是否有子女照料”,它在0.01-0.05的统计水平上对选择社区养老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到子女照顾较多的老年群体越不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居住状态”、“医药费主要由谁承担”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也可能与样本量太少有关。


    5 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及其差异分析

    5.1 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

    在问卷设置中,我们将老年群体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划分六个层次,强度依次递增,分为:很不需要、不需要、一般、需要、非常需要、用过。

    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时,根据数据需要,将“需要、非常需要、用过”这三项数据合并为“需要”,将“不需要、很不需要”数据合并表现为“不需要”。将需求强度用*号直观表示,*号越多代表强度越强。具体情况如下表15所示:

表 15 问卷数据描述性统计表

image.png

    根据问卷数据描述性统计,可得出以下结论:

    1.按照社区养老服务类别,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强度依次为应急求助类、医疗保健类、人文关怀类、学习娱乐类、生活照料类。由此可见,目前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程度最高的集中在身体健康需求方面,而这也是目前社区养老应用最早、最广泛的领域。

    2.按照具体的服务项目,需求最高的是生活照料类中的便民维修方面,老年人的需求最强;其次在建立医疗健康档案、老人交友、突发事件一键呼救、健康信息告知子女及血压跟踪测量方面,老年人的需求也相对较强。这跟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使用经历调研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这些信息化服务目前已得到较好的应用。

    3.在应急求助类中,需求强度较高的是突然事件一键呼救、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血压跟踪测量这三项。在这其中,突然事件一键呼救功能受到老年人最多的青睐。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失能现象逐渐增加,突发事件一旦不能得到快速反应,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突然事件一键呼救服务受到老年人的认可。

    4.在医疗保健类中,被调查者选择需要的比例略低于选择不需要的比例,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偏低,这可能与我国传统习惯注重疾病治疗、淡化预防保健的观念有关。

    5.在人文关怀类中,选择需要比重最高的是老人交友,老年交友是他们解除孤独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老年人群对心理咨询、陪聊服务认可度一般,具体原因有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6.在学习娱乐类中,需要比重均较低,老年人对学习娱乐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上较低,说明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比较低;远程教育需求最低,这跟老龄化特征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定程度反映信息化技术在老年服务应用中的困难。

    7.在生活照料类中,需求程度较高的主要为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老人食堂服务,而在个人卫生照料、物品代购、日托中心服务等方面需求程度低,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及调研地点的限制有关。

    5.2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差异分析

考虑到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在年龄、性别等生活境遇的组别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对生活境遇中影响面最广的前六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个数、消费心理以及经济状况,进行交叉分析,其中差异比较显著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5.2.1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差异分析

    如下表16所示:按照性别区分进行分析,不同性别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有以下五类,按差异显著程度强弱排序,分别是远程心跳监控、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血压跟踪测量、老人交友、异常状况智能监控。

    其中,男性在远程心跳监控、血压跟踪测量、老人交友、异常状况智能监控方面的需求高于女性;而在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这一方面,女性的需求高于男性。

表 16 在性别组别上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统计

image.png

image.png

    5.2.2 不同年龄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差异分析

    如表17所示:按照年龄区分进行分析,不同年龄段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有以下四类。其中,70岁以下的老年人在血压跟踪测量、远程心跳监控、看病陪护、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这四个方面需求高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在异常状况职能监控方面,70岁以上的老人的需求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人。

表 17 在年龄组别上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统计

image.png

    5.2.3 不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差异分析

    如表18所示:按照年龄区分进行分析,不同年龄段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有以下四类。其中,70岁以下的老年人在血压跟踪测量、远程心跳监控、看病陪护、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这四个方面需求高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在异常状况职能监控方面,70岁以上的老人的需求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人。

表 18 在受教育状况组别上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统计

image.png

    5.2.4 不同子女个数的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差异分析

    如表19所示:按照子女个数不同进行差异分析,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的有以下五类。其中,在血压跟踪测量、陪聊服务、健康信息告知子女这些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强度表现为子女个数越多需求强度越高;在老年大学学习培训方面,没有子女的老年人需求强度最高。

表 19 在子女数量组别上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统计

image.png

    5.2.5 不同消费观念的老年人群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的差异分析

    如表20所示:按照消费心理区分进行分析,不同消费心理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有以下五类。在五大类的需求中,中性型消费心理的老年群体普遍需求强度较其余两种消费心理高。享受型消费心理特征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我们在养老居住地的选择分析中也发现,目前享受型消费特征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这可能是此处选择社区养老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    

表 20 在消费心理特征组别上需求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社区养老服务统计

image.png

    5.2.6 对于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社区养老市场细分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我们对于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进行了一个针对性的市场细分,如表21所示:

表 21 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市场细分表

image.png

image.png

    6 社区养老平台服务供给与现实需求对比分析

    6.1 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服务供给

    社区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建立各种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如老年食堂、老年医疗保健机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等,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学习等相应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也能生活得非常充实、舒适。

    因此,社区养老的服务类别主要涉及生活照料类、医疗保健类、学习娱乐类、人文关怀类、应急求助类五个方面,并且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帮助老年人,从而做到在确保老人基础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提升老人的受教育水平,关注老人的生活品质,给予老人应有的人文关怀,使老年人也能够实现人生的第二春。

    6.2 现实服务及需求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已有养老单位提供的服务供给与社区养老的需求差异,本研究选取了金华市不同区域的三个社区(寺后皇社区、下宅村和三路口社区),对其已提供的服务进行考察,具体服务分布情况如下表22所示:

表 22 社区养老服务实地考察情况统计表

image.png

由表22可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考察的三个社区中,生活照料类均有提供,但是寺后皇社区由于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暂未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料类的提供,是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医疗保健应该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但现实需求强度表现为一般,可能因为我国老年人对待健康问题意识上还以治疗为主,预防意识较淡薄。

2.考察的三个社区中,应急求助类只有一个平台提供,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应急求助类的需求强度普遍高于其他需求,而目前实践中或是受到技术限制,应急求助类的服务供给并未跟上需求。

3.考察的三个社区中,学习娱乐类有两个平台提供,通过需求调研显示,不同年龄段对社区养老中学习娱乐类的需求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年龄 70 岁以下对老年大学及公益活动的需求强度较大,而新增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此类服务的未来潜在需求较强。

4.考察的三个社区中,人文关怀类仅一个平台提供,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此类需求强度相对较高,尤其是老年交友的需求强度仅次于需求强度最强的便民维修,此类需求也是社区养老如何体现人情关怀的关键,显然现有平台对于人文关怀类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7 调研总结

    7.1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按照老年人需求的五个维度,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学习娱乐、人文关怀、应急求助等方面,试图建立理想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型。

    7.1.1 社区养老,家门口的第二个“家”

    在农村社区建立老年公寓,完善公寓基础设施,安排老人入住公寓。提供老年食堂,从一日三餐的日常起居照料到特殊护理照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农村社区也需推行尊严照护,以适度照料为基础,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让老人重获自信、自尊和自立,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精准照护,以老年人行为能力评估为基础,将智慧化手段融入养老过程;原址照护,在老年人不离开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的情况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满足老人原址安养的心愿。

    7.1.2 医养结合,老有所医,健康无忧

    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医疗和养老的分离,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医养结合应从以下六点展开:

    1.医疗与养老同步规划。老年公寓规划设置医养结合老年病区,增设老年康复病床;探索养老模式较先进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养结合点模式,引入一体化自助体检设备,打造高品位“健康驿站”。

    2.医疗与养老协议合作。农村社区与就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住养老人提供上门巡诊、康复指导、转诊治疗等医疗服务,同时为老人开通预约就诊和绿色通道;社区应主动接收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住。

    3.深化居家养老系统化服务。深入开展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稳步推进“健康六个一”服务,继续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工作阵地,每日提供“一站式”医疗保健服务、每周制定一套营养保健餐谱、每月开展一次慢性病随访、每季开展一次老年健康讲座、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义诊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健康屋(区)建设,增强老年人对基本健康指标的自我管理能力。

    4.推行责任医生流动式服务。为农村社区计划配备流动服务车辆,重点为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流动式上门医疗卫生服务。

    5.推动信息化智能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养老,推行健康管理类可穿设备应用。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6.呼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引进一家康复护理或老年护理方面的小综合大专科医院。

    7.1.3 文化养老,创造属于老年人自己的舞台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何丰富退休生活,创造圆满且精彩的一生,“文化养老”的理念便是一个创新、持久且深刻的命题。

    通过不断探索“文化养老”新模式,协同市老年大学组建养老学习中心,为老年人扬起了晚年幸福生活的风帆。为了让老年人“学有所获”,一方面,可在本地其他高校中寻找一些老师,定期为学员们送上相对专业的教育;另一方面,着手为学员量身定制适合老年人的一些教材,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带动老年人生活的环境气氛,真正让老人获得归属感与舒适感,定期的举行各种大小活动。同时根据老人的业余活动需求来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提供设施设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兴趣小组,内容涵盖歌唱、戏曲、舞蹈、乐器、旅游、摄影、餐饮、文娱、集邮以及各类体育竟技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详实,让老人拥有充足的交往空间,带动他们品质养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オ华,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同道合之友相伴。以老人为本,让他们自身能够完全且充分的融入自己所喜欢的养老方式中去,感受快乐与充实,这是一个属于老年人自己的舞台。

    7.1.4 志愿服务,做老年人的心灵贴士

    为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关爱老人,定期开展以“情暖夕阳,关爱老人”为主题的志愿活动,让老人们感受社会的真情与温暖。志愿者们可分为几个小组,分别为老人们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例如帮助打扫房间、整理床铺、陪老人们聊天唠家常等;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老年人的行动中来。

    在老年人心理护理方面,应做到因人而异,采取多种护理方法,尊重每位老年人。护理人员应鼓励老年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免老年人产生无用感,而使得老人失去自信心,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同时让老年人参与活动和护理,也会增强老年人的乐趣和兴趣,增强老人的自尊感。例如采用医养结合的护理特色,帮助老年人学会情感自救的方法,及时宣泄,或是转移注意力,以免养老院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建立较为系统的心理档案,为心理护理提供客观依据。

    同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针对敬老院负责人提出的建议,精心准备法制讲座材料,以法制宣传走进老人心间为主题,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蔓延,确保辖区安全稳定,保证老人安度晚年。

    7.1.5 智慧养老,技术力促养老模式升级

    借助智慧养老体系,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养老产业运营理念,结合定制化的终端设备、用户服务和运营管理解决居家养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化、智能化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解决老年人的应急求助需求。实际方案的落实体现在终端设备的使用与软件、服务平台的联动上。

image.png

图 8 智慧养老系统架构图

    老年人相关的终端设备的使用包含以下三部分:

    1.健康管理类可穿设备应用。健康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等,对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生理参数和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即时管理和预警。

    2.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应用。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便于老人在不同社区、机构中随时、随地、自助地完成基础健康状态检测,提升用户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水平。

    3.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应用。大力发展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实现智慧化的养老功能,提高老人自主养老、自主管理的能力,提升社会和家庭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

    终端设备除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智能监护类的设备,还包括家人用于信息接收的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并且相对应的需要具备家人端与老人端不同功能的软件。在老人端实现健康监测、危机报警、一键呼救、家庭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在家人端实现远程设置、与服务平台互动、日常互动、公共信息发布等功能。

    服务平台是在终端设备、相关软件的基础上集数据收集、智能化服务、健康数据检测、互动组织、第三方资源整合等功能于一体,设市级机构作为服务平台的超级管理员,各社区养老机构作为平台的二级管理员,实现金华地区的智慧养老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