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一条稳中求进的明路

微信图片_20190718160907.jpg

    一、调研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由于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下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面临解组,城市化进程带动服务业的升级,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1)“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2011年,全国各地掀起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和部署,浙江省提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促进重要旅游城镇和高等级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探索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现代化理论体系中,提出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村旅游相结合的产物,乡村旅游的生态特性决定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这对于旅游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巨大价值。

    (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的需要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有效途径、重要抓手。

    (4)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极化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对安吉美丽乡村、临安富丽山村、江山幸福乡村等地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土地的集约利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现代产业的发展,旨在体现“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打造生态家园、彰显农耕文化、展示风土人情、推进城乡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使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调研情况

    (一)调研地的选择

    在广泛阅读有关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文献后,我们将浙江省现有的“旅游村”依照其旅游开发所依托的主要特色资源形式的不同分为民族风情资源、红色资源、海滨度假观光资源、著名景区资源、古村民俗资源、特色产业资源,共6类,在不同特色资源类别里选择一至两个开发成熟、代表性强的村子进行调研。

    最终,我们选择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村、桐庐县荻浦村、新丰民族村、富阳区黄公望村,余姚市横坎头村、宁波市象山县东门渔村为调研地点,调研拥有不同特色资源的乡村发展旅游事业的方法、优势、难度,总结不同开发模式下的“旅游村”的开发现状、问题。 

    (二)调研地说明

    (1)龙坞茶村

    " 龙坞茶村 "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上城埭村,距杭州市中心 15 公里 ,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相邻,西面主要是大斗山、小斗山森林野生区,南面和北面都是大片的茶园,茶园连绵起伏,青翠连天,呈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茶村风光,是杭州市政府认定的西湖龙井茶保护基地,同时也是西湖区龙坞镇白龙潭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 年 11 月被杭州市旅委授予杭州市乡村旅游示范点。

    茶村的整个规划区分为三部分: 亲茶 -茶乡风情区、亲山-康体健身区、农家游-休闲品茗区, 品茶、住宿、山林探幽,一应俱全。茶村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淳朴,以开放、大气、优雅、舒畅的原生态环境为特色。茶村以青山、小溪、茶园、山林、村落为背景,以悠久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精髓,集茶园、花园、果园、菜园、庭院于一体,拥有娱乐、住宿、餐饮、游览、体验等多项服务,是都市居民回归自然、亲近乡土、放飞心情,感受茶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村落。

    (2)黄公望村

    黄公望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是07年12月新成立的,由原华墅、白鹤、株林坞、横山4个村合并而成,位于富阳区城东7公里处,东接杭州,南傍富春江,西毗国际高尔夫球场,北靠黄公望森林公园,市一级公路江滨东大道贯穿村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富阳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所在,是整个富阳"山水城市、运动城市"得以具体化、生动化最为优势的物质载体和最为优良的环境之一。

    村两委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和部署发展第三产业,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餐饮等娱乐项目,积极对外宣传并参加各项评选活动,荣获多个大奖,特别是连续举办的06、07、08、09年金秋火柿节美食周活动,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为接轨杭州旅游西进打下了良好基础,提高了知名度。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经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集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不断增加和发展,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浙江省兴村富民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也获得了"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杭州市最美的村庄、杭州市生态村、杭州市园林绿化村等称号。

    (3)新丰民族村

    新丰民族村位于杭州市郊桐庐县莪山畲族乡,距离县城9.5公里,毗邻杭千高速公路和05、16省道,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85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71%,是一个畲族文化浓厚、自然环境优越的小山村。其乡村旅游开发主题为“畲乡山寨”。

    新丰民族村旅游开发主要依托的资源有万亩竹海、狮子山、清冷山、“莪溪十景”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曲酒、畲乡龙须、武术、山歌、婚嫁习俗等人文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浓情民俗风情图画。目前,新丰民族村已被纳入“十里畲乡民族风情带”建设以及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美丽乡村”开发建设中。

    (4)荻浦村

    荻浦村位于桐庐县江南镇东北部,东、北邻富阳市,西接金茂村,南面为深澳村,西北面为横山埠村,西距桐庐县城16.5公里,距杭州市区45公里。东有应家溪和南屏线通过。北有320国道穿过,南有杭千高速贯境而过并建有高速出口,交通十分便捷。荻浦村为1个自然村,人口较稠密。荻浦村临应家溪,昔溪边荻草丛生,称荻溪。明代,在此凿沟引水灌田,称荻浦,村以此得名。深澳、荻蒲在历史上统称深浦,为申屠氏始祖于南宋后发展而成;南宋时,荻浦属定安乡之横山里;明代属定安乡二图;清康熙县志则已明确记录定安乡深澳、荻浦、环溪、徐畈四庄村名。全村共总人口2378人,以申屠姓氏为主。

    荻浦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年许,文化 底蕴丰厚,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申屠氏宗祠和保庆堂),咸和堂(明代)正在申报。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与深澳、环溪、徐畈四村一 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村四大特色文化。古建筑至今保存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

    (5)横坎头村

    横坎头村是位于梁弄镇区以南2公里处的风光旖旎的四明湖畔。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抗日战争时期,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委员会"的所在地就位于此。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宁波首批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1995年3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11月,横坎头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6)东门渔村

    东门渔村位于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上,与石浦镇城区隔港相望,渔业经济发达,被誉为"浙江渔业第一村"。现有人口3806人。山海兼备,风光旖旎,海防历史悠久,岛上古迹、古貌、人文景观众多,海洋文化历史遗存丰富,渔家风情浓厚,是一个"活炭"的渔文化博物馆,以"渔家乐"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东门渔村经济总收入超过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1800多万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38万元。

    东门渔村是石浦镇的一个村,与石浦镇隔海相望,依山傍港,全村有近4000人口,居民大多以渔为业。东门渔村历史悠久,至今还有"新石浦,老东门"之说,岛上居民为保护历史遗存尽心尽力。唐神龙二年(706年)象山立县,它是辖村之一,明代昌国卫从舟山迁到东门。东门渔村北港口为铜瓦门,南港口为东门门头,扼航路要津。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各个调研村落为调研单位,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本方式,而具体的方法与技术主要以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观察法和查阅当地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及政府部门的有关文献,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接触。

    对村民采用定量研究,主要是希望能较为精确地总结旅游开发的不同开发模式对村民生活的影响;而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旨在从微观层面弄清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不同开发模式的乡村旅游产业的。

问卷情况

杭州组:

龙坞茶村

黄公望村

新丰民族村

荻浦村

发放数量

收回数量

有效数量

30

14

12

30

22

21

30

14

9

30

28

25

宁波组:

横坎头村

东门渔村

发放数量

收回数量

有效数量

30

9

9

30

12

7

    基于假期时间和调研地点地理位置的考虑,我们依照调研人员的个人情况将所有成员进行分组,最终分为了杭州组和宁波组。不同组别的调研地点的不同,杭州组负责龙坞茶村、黄公望村、新丰民族村、荻浦村共四个集中围绕在杭州市周边的村子,组长为李竞辙;宁波组负责横坎头村、东门渔村共两个集中围绕在宁波市周边的村子,组长为陆以清。两组实现区域联动,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团队成员充分调动起来,防止调研的战线过长、效率低下。

    三、调研分析

    (一)个别村特殊情况阐述

    1、荻浦村

    荻浦村当前的旅游现状大不如14年、15年的状况,巅峰时期荻浦来访游客的年接待量在120万上下,而现在的游客年接待量在40万左右。荻浦村在发展旅游的初期就在村内积极协调土地等多方面问题,在村北建成了“千顷花海”,由村内自主运营。花海的建成为初期荻浦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远至上海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在一段时间内,花海带来的旅游宣传效果曾一度超过荻浦村五大文化的宣传效果。后来,经乡镇协调,村民将花海对外承包给,但是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村民与承保公司产生了一些矛盾,承保公司将花海的门票由原来的10元一张提升到50元一张,将花海的对外开放时间由原来的几乎全天对外开放更改为8:00-17:00开放,将花海景区内的花种规划由原来“四季更换花种,全年鲜花盛开”改为“种植花季相对较短的名贵花种”,还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干预,作出许多过度雕琢的造型,失去了田园气息,嫣然一幅“过度城市化”的公园景象。这样的变化使游客量骤减,形成了恶性循环。

    2、黄公望村

    黄公望村的农家乐产业从2001年起就开始发展,村里的农家乐和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走进一座巨大的木屋内,青砖铺地,花格窗户,每面墙都挂上了长长的山水画卷,陈列柜里放置着文房四宝、富春山居图、富阳制造的宣纸,看着屋外的美景,让人格外有作画写生的冲动。2001年村子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管理和协调农家乐的运营,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对黄公望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横坎头村

    横坎头村仅2017年就接待了游客近64万人次,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村级固定收入26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8元。预计2018年接待的游客将超过100万人次。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省特色旅游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成绩喜人。

    横坎头发展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土地承包到户,这使得我们不再为吃-饭的问题发愁,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考虑种点杨梅或者西瓜,但是杨梅的成熟周期有8-10年,横坎头村又是“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布局,显然不合适;第二次是乡镇企业起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作坊开始在横坎头村出现,1987-1988年,余姚市精铸二厂投入生产,这是我们村的第一家乡镇企业,虽然年产值不足百万,但是让那些刚刚“洗脚上岸”的农民大跌眼镜。但是这两次变革仅仅只是让我们不再为生存发愁,后面的发展依旧停滞不前,这使我们明白,单纯的发展农业或者工业并不适合横坎头村;第三次就是03年时仍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我们村视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充分发展当地优势,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开始思考横坎头村的优势是什么,最后确定了红色旅游的方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村如今已经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了,人均收入较03年之前翻了十余倍。

    (二)基于访谈的分析——以荻浦村为例

    旅游村中农家乐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以荻浦村为例,现在荻浦村的农家乐有很多家,虽然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但是由于大家都是“单干”,各干各的,导致农家乐建设没有全局性,缺乏特色,农家乐协会无法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

   荻浦村的成功大叔个人比较推崇全民分红的股份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就目前来看,荻浦村完全符合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要求。也就是说五个条件,满足其四,只差产业振兴,而且就我来分析,荻浦村由良好的产业振兴条件,一旦有机会实行全民分红的股份制,荻浦村的旅游就会成为系统的产业,发展势头会更猛。我相信,这个机会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三)基于问卷的分析——以龙坞茶村为例

    对于龙坞茶村,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主要采取四方面措施:第一个方面是加强品牌意识,龙坞茶村很早就注册了自己茶村的一个logo商标,这样就保证了原产地的品牌效应;第二个方面,十分注重龙井茶的绿色品质,比如说农药残留,龙坞现在是飞防的一个重点试验中心基地,喷洒农药已经开始采用无人机的形式,基本上喷洒的农药因为控制了用量对茶树包括后续加工出的产品对人体的危害性降低到了一个很小的值,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控制到最低,污染都非常小;第三个方面,定期举办讲座,增加茶农的知识储备,指导茶农如何更好地对茶园进行科学的管理,包括如何给茶树施肥,如何防治虫害,怎样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等等;第四个方面是由村委牵头,与茶产业公司进行生意洽谈,保障了村民茶叶的销售渠道。村委通过四个主要的工作开展方向,来引导茶业这一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龙坞对外主打龙坞茶村品牌,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和茶业是相互结合的。村里最早的农家乐从零五年开始,当时就推出了龙坞茶村旅游项目,通过茶文化来吸引游客,树立优质口碑。茶村不局限于自己村埋头单干,和外面有很多交流,比龙坞村就是浙大茶学的教学基地。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旅游业给村民的收入带来了不少提升,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四、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浙江省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厚,但是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开发层次低,资源利用签,组合性较差,抑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三种现象:

    (1)资源开发不足

    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领近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势必导致周边地区的旅游跟风现象,然而这些村庄大多未经过系统的规划以及资源的优化整合,乡村旅游处于“开发一处,运营一处”的假性积极状态,导致资源极度浪费,旅游事业难以维持。

    (2)资源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盲目追求最大化利益,导致商业化、现代化气息浓重,乡村特性以及生态化竟遭到破坏甚至毁灭。

    (3)资源无中生有

    杜撰乡村历史,建造看似“古色古香”的文化建筑,天马行空的编撰,以求吸引游客的前来观光。

    部分乡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分注重外在自然环境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导致文化资源挖掘较浅,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戏曲、传统工艺青黄不接,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黄公望村的古戏台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者,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之初,盲目追求时尚化、西化,外来元素过多入侵造成古村落本土文化受到冲击。这些开发规划的不合理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埋没和浪费,抑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不鲜明

    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关键,实际上是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乡村景观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乡村景观的物质载体,人文要素包括乡村聚落和环境、人工构筑物、乡土小品和饰品在内的人文物质要素以及传统习俗、风水观念、乡土经验、崇拜与信仰在内的人文非物质要素。

    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呈现以城市为中心的3个圈层分布特征,以城市景观的延伸和乡村田园景观相结合的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以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为特色的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以原生态景观为主的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位于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一般差异较小,因此,乡村景观易呈现同质化的现象

    (2)浙江省乡村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发规划不成熟,偏向于利用有形的东西,如自然景观等,较少的利用无形的、精神层面的,体现地区差异性的文化内涵诠释乡村旅游产品,导致未能形成特色化的产品。最后,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的理解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过于重视现代化和统一性,忽视村庄原有肌理,大拆大建、填塘挖山,西化洋化,极易导致村庄传统风貌的丧失,带来千村一面及破坏式更新,旅游资源开发深度的不足,也导致未能达到“一村一品”的要求。新农村建设遗留下的问题导致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现象加剧,主要表现在在建筑、道路、水体、绿化等方面

    (三)景点分散现象严重

    浙江省乡村旅游点多面广,分布相对分散,各居一方,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开发建设的统一性和长远规划,景点之间缺乏统一的联系,导致旅游卖点较为单一。以荻浦村为例没有按照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目前虽然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线路分散,缺少整合,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可看性、体验性、文化性还不够。

    (四)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

    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旅游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然而资源是脆弱的,在开发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包括地质、气候、生物在内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其中人文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建设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等。

    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规范保护,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快,在资源保护方面稍显落后,资源保护对策稍显不完善,其主要是:

    (1)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基础工作滞后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资源掌握不够全面。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但是现阶段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分布、现状等情况了解还不够全面系统,旅游资源档案不够健全。二是乡村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不完善。全省乡村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尚未编制,重点乡村旅游地旅游规划尚未编制或不完善。三是对当地居民保护意识的普及不够全面。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远离城市地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较原始,乡村成为旅游景区后,很多居民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生态意识较薄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居民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的普及教育有待加强。

    (2)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政策措施不到位

    浙江省乡村旅游至萌芽以来,明确涉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文件更多的倾向于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意见,例如:2005 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浙江省地方标准《浙江省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乡村旅游业的管理,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都很少涉及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总的来说,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政策措施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待于出台并完善。

    (3)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机制薄弱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涉及旅游、环境、林业、水利、相关乡镇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保护过程中,大多各自为政,并未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二是乡村旅游景区普遍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或者形同虚设,在乡村旅游开发后期,有关人员大量撤离,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三是为取得经济利益最大化,未实行景区人流量的控制制度,置乡村旅游地实际承载力于不顾,大量接待游客,造成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四是由于旅游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导致村民缺乏保护乡村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有限的财政投入滞后于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

    (五)小结

    浙江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规模在不断壮大,开发模式不断更新。但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发展城市的眼光为主线,打破常规去规划新农村建设面貌,开发的整齐划一,农村的城市化现象日渐明显,这些都将导致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乡土文化遗产面临破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

而形成的乡土自然文化景观濒临丧失;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精品旅游点的缺乏、资源的无限利用终将导致乡村旅游无法长远发展。

    五、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板块联合促进乡村旅游要素的集聚。这有利于乡村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乡村旅游地

经济平稳发展;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生活环境,构筑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实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资源整合包括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其他资源如人才、市场、信息的整合。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资源进行选择与汲取,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的有机融合,提高乡村资源的系统性和价值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整体的最优,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例如通过人文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新文化的培育。

    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首先要对资源进行梳理与统计,在对资源的结构、类型、分布、现状等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长远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有进有退、有取有舍,突显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做大做精,提高核心竞争力,寻求资源配置与旅游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二)深化产业融合程度

    旅游业是开放型和引导型的产业,产业融合是指突破一二三产业的明显界限,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旅游业与原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旅游业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影视娱乐业的融合等。产业的融合不仅优化了旅游业本身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要素与其他产业要素的一体化发展,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创造出更多的复合价值。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冲破传统乡村田园观光的单一模式化发展,向复合型旅游转变,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影视产业、生态农业、轻加工业、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共同发展文化旅游、康体旅游、影视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地产旅游等特色旅游,努力扩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范围,积极寻求产业融合的最佳结合点,特色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产业融合的典范。

    (三)增加板块联合强度

    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确定一个区域或一个空间内乡村旅游主题或主要开发模式,构建不同类型旅游板块,板块是对产业带、旅游景点、村落等斑块进行的有机连接,各板块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独特竞争力吸引旅游者,旅游群体的不同需求,导致各旅游板块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下通过板块联合促进旅游的全面、互动发展。

    (1) 区域内板块联合

    区域可划分一个村域、镇域、市域或者更大的范围。区域内板块联合则指某个村域或镇域或市域内不同旅游板块的联合发展。

    在一个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为便于开发宣传,规划中常划分为几个旅游板块,依托当地政策扶持、资源优势互补、精品线路设计实现板块联合发展,以弱带强、以精补拙,带动其他板块的发展。

    (2) 区域间板块联合

    以村为单位,区域间板块联合指的是不同村之间乡村旅游的联合发展;以镇为单位,则指不同镇域的乡村旅游联合发展,以此类推。浙江省大尺度区域间板块合作包括沿海协作带合作、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合作、浙赣闽皖旅游协作区合作、浙闽台海洋旅游区合作、沿运河旅游协作带合作和环太湖旅游协作区合作等。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的旅游区域板块联合,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六、总结

    根据旅游地生命理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尚处于参与和发展阶段,资源发生少量的变化或基本被开发,资源的开发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应该把握发展时机,合理利用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坚持规划的整体性和先行性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与否的前提要素。坚持沟通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创新是关键、落地是标准、多元是趋势的规划思路。

    (1)沟通是前提

    沟通是思想的传递和反馈,沟通包括及时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客源情况、消费者现实需求;村民对于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涉及旅游的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沟通过程中获得与规划有关的重要信息,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资源是基础

    旅游资源的规划不能无中生有、天马行空的杜撰,应在充分挖掘、整合当地资源

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属于资源依托型,对资源的整合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根本。

    (3)文化是灵魂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地生命力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积淀,是一种活生生的,充满吸引力的资源形式,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依赖文化的深入挖掘。浙江省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将分散的文化元素转化成为参与性强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把文化元素贯穿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把文化元素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文化真正扎根于乡村旅游中,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

    (4)创新是关键

    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情况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超前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涉及规划的方方面面,大到理念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形象定位的创新,小到标识系统、景观小品的设计都需要创新。在体验经济时代,需着眼于旅游活动项目的创新性,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以乡村生态景观为基底,乡村旅游资源规划的创新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引进高科技的生态体验农业项目;打造情趣化的乡村生态环境;营造创意性的度假生活方式等。

    (5)落地是标准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杜绝“纸上谈兵”,天马行空的将目标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最终确不能落地,这样再好的创新性也毫无意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是检验旅游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6)多元是趋势

    多元化包括旅游产品和产业互动两方面的内容。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规划应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突破单一的旅游产业,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规划更应如此,既要关注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农、林、牧、副、渔业等,推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