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穷人存钱,富人贷款?银行,你得改改了!

微信图片_20190729152952.jpg

    近日,2019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再次强调了普惠金融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普惠金融的“普”意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服务;“惠”则既要保障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以可承受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又要保持金融机构业务的可持续性。虽然宏观上各家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运作成本高等问题,但微观上,各金融机构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积累起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优势。其中,通过笔者在浙江省的实地调研发现,农商行正是实现 “普及天下,惠至万家”目标的有力抓手。从长远来看,要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支持创新创业、农业、中小企业发展,打破 “穷人去银行存钱,富人去银行贷款”的局面,农商银行任重而道远。

    一、高屋建瓴,普惠现状

    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在运营理念和模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出现了从村信用社到政策性银行,从助农模式创新再到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成长的多层次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活跃、多元化。在十多年的普惠金融探索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明确发展目标,助力小微企业、“三农”的发展;建设强大且稳定的金融基础设施,降低银行运营成本,减少借贷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征信体系及法律法规,以强有力的手段保障借贷方的合法权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民金融观念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普惠金融将向着长期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这其中,必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成本和收益配比失衡,进而出现供求矛盾。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等特点,同时,这类客户群体的贷款金额通常不大,银行的利息收入也不会大幅上升。而普惠金融的“普惠”特性又要求银行做到低成本。因此银行通常面对着成本和收益的失衡,进而导致银行贷款热情下降,从图1三农贷款增速下降的趋势也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在发展上可能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 

图1  2013-2018年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增速

image001.png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农商行作为普惠金融的有力抓手,发展普惠金融面对着政策性和商业性平衡的重要考量。农商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受地方干预较多,常面对着公益性贷款的指标以及人为扩大贷款额度为支持政府扶持地方企业。而这些贷款利率较低、回收困难,使得银行面对亏损风险。农商行一般难以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信用进行充分评估,导致面临较大信用风险。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了《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报告显示,到2019年5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5.9%,而大型和中型企业不良率仅1.4%和2.6%。近期包商银行事件也反映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共性问题:股权结构复杂,易形成关联交易;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风险,演变成中小银行信用风险。国有银行业务下沉,农商行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国有银行为完成指标可能会采取强行下沉,用其他业务的收入来弥补损失的运营方式,这会使得农商行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对客户的审核标准,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农商行在向社区银行转型过程中,因缺乏经济支柱致发展空间受限。这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年轻人口大量流失,金融需求有限。社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影响,其业务拓展空间缩减。 

    一、以小见大,模式创新

    各农商行在普惠金融发展上探索出的独特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也面临着共有的问题,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笔者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浙江省的农商行已经在还款方式、贷款理念、服务模式、市场定位上积累起了一定的经验。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农商行为例,他们创新还款方式,积极做好不良管控,实现了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还款方式上允许“以贷还贷”,合理操作将可以提高银行流动性以及借款人资金安全性。当农业出现歉收的时候,农商行允许农户采取“以贷还贷”的方式,确保可持续生产能力;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农商行不是立马断贷抽贷,而是给予一定缓冲期。创新贷款理念,多样化信用衡量依据,推动普惠金融理念发展。信用风险的防控除考虑贷款者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外,也可考虑贷款者的诚信纳税水平、创业前景等。创新贷款方式如采用信用担保的形式可有效防控信用风险,信用担保机构的加入,可加强银企之间的信任,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获取贷款难度。做好整村授信,提高普及度,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改善。这种方式通过将个人信用和集体信用相结合,降低银行承担风险的同时方便个人获取贷款。做好市场定位,实现客户细分,平衡普惠金融风险收益。农商行将自身定位为三农的全能伙伴,小微的全程助手,市民的金融超市。

    但农商行在发展中普惠金融过程中也面临着众多风险。发放不符合条件的贷款易形成流动风险。一些专项贷款具有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的特点,农商行为达成政府指标以及惠及民生,不得不违背贷款原则发放贷款。偿还意愿差易引发信用风险。以椒江农商行为例,“青农贷”是为鼓励青年回归创业而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创业的巨大风险性也意味着这笔贷款蕴含较大违约风险。此外以贷还贷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易产生操作风险。如目前市面上较多的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虽然给贷款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过程中可能存在客户流水记录造假、客户亲属关系造假等虚构信息的问题,其无担保无抵押无面签的宣传优势反而使得贷后风险管控存在极大隐患。

    农商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将业务做小、做散、做实,将普惠金融和互联网技术更好的结合,简化手续同时做好风险防控。例如,以新型支付平台为基础,融入社保医疗服务、日常的停车、校园卡充值、网购消费服务等功能,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扎根农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将农户产品、银行业务、社区服务良好地融合在一个门店内,通过“联盟商圈”的方式实现当地特色产品线上线下便捷买卖,一方面促进了农户的产品销售,另一方面也更加便利了社区居民的日常采买和金融业务办理。 

    二、见微知著,普惠万家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普惠金融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稳定的金融生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切实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为此,政府需要统一筹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推广的最大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政府层面应聚焦以下几点:(1)统筹全局,建立与金融机构良好有效地对话机制,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实现政府干预和银行商业发展相协调;(2)大力建设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实现各地经济平衡发展和各金融机构间重要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业务成本;(3)对金融机构进行适度监管,在追求市场自由度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优平衡点。其中,建设强效稳定的金融基础设施尤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用基础设施(征信体系、担保交易体系、抵押登记,以及破产制度),全国性支付体系和完善的法律法规[1]。强大的金融基础设施,能够支持全国范围内信息和交易的快速处理,减轻金融机构运行成本,构建完善的金融保障体系。

([1] 中国人民银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 2018-02-12:13-14.)

 

    金融机构要实现业务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首先,金融机构应提供多样化产品,减少同质化竞争。根据客户所处地域、行业、业务等不同层次进行产品设计,更好地贴合客户需求。也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客户信息,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提高普惠金融产品的普及度。其次,金融机构间要加大战略合作,保持既是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例如,在企业前期萌芽、成长的阶段,中小型银行参与更多,当企业逐渐开始扩大规模,中小型银行无法承接其巨大业务体量时,由战略合作的大银行接手,继续帮助该企业成长。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扩大资产、保持流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安全性,如完善授信系统、完善客户管理系统、运用科技手段监控运营风险等。只有保障金融机构自身稳定、良好的运营,才能保障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更好地“惠及万家”。 

    普惠金融则真正让金融回归本质,更接地气地服务普通人,而普通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农商行经过积极地探索,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虽然目前仍面对着可持续发展、风险收益平衡的挑战,但应坚信“普及天下,惠至万家”的目标终将实现。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吕佳钰,周梦薇,刘晓舟,刘超。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