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突出多城逐鹿抢才重围

    短短一年时间内,我国50余座城市先后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从一线到三线,从东北到广东,从西安到成都,各城市都通过丰厚的人才引进政策来最大诚意地吸引人才到本地落户。

    其中,杭州在三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已形成自身特色:率全国之先推出省市一把手述职人才工作;重视市场化引才机制;设立年度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普惠人才政策,探索国际化引才;推行“店小二式”人才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政府效能提升,从而全面打造人才最优生态环境。

    但相较于深圳武汉等地的人才竞争举措, “前兵渐远追兵渐至”的人才竞争格局已露端倪,浙江省亟需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三大产业人才缺口巨大,高、职教育资源稀缺,本土培养人才不足,各地人才新政频出,政策升级压力日益加剧,以及体制束缚尚存,重点产业用人主体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方面危机和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浙江大学陈丽君教授通过深入调查深圳、武汉的信息经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提出了突出多城逐鹿抢才重围,加快杭州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紧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做大人才存量

    1.与优势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基于学科优势,牵头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实境、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学科博士点增额培养合作,以重点企业为单位,每年选拔不少于1000名本土优秀人才作为深造对象,重点培养各细分领域的专业博士、交叉博士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职进修博士,重视对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拓宽职业院校对基础人才的培养方式。瞄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本地职业院校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人才培养优势,设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项奖励,鼓励专业对口的职业院校申报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领域,分别选取10所专业衔接紧密的重点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高职本科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构建“3+2”专业培养系统工程。

    3.与重点区域的对口高校开展常态化人才输送合作。围绕杭州市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重点聚焦于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产业领域引进人才。结合重点产业企业的招聘偏好,加紧与西安、武汉、成都、合肥、重庆等地的对口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人才输送合作,签署特定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协议,尤其需要加大对信息经济产业中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实境等前沿领域的基础技术人才、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销售人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引进。

    (二)围绕战略性产业持续引才,优化升级重点产业人才政策

    1.分类优化升级重点产业人才引才政策。基于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涵盖不同人才层次的政策体系。对于高层次人才,对标国内最高标准,实行“量身定做,一人一策”。扩大对中低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覆盖面,做好其在杭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住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作。

    2.完善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荐才激励制度。启动百万人才荐才工程,扩大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荐才激励范围,对帮助重点产业领域引进A—E类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均给予相应资助。实行重点企业人才工作综合补助。设立引才伯乐奖,鼓励行业领袖、学科领域权威、技术专家积极向市内企业和高校院所推荐优秀人才,颁发推荐人“伯乐”荣誉称号,并根据所推荐人才的层次和数量,给予推荐人及所在单位资金奖励。

    3.扩大企业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进一步下放重点产业用人主体自主权。修订完善职称申报条件和评价标准,分类设置评价指标,鼓励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在通用标准基础上,制定符合本行业的标准条件,加快实现同一产业行业的人才评定标准统一化。鼓励条件成熟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承接职称评审和相关职业资格认定。把用人单位对申报人的推荐意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

    4.加大政策宣传,梳理整合重点产业人才政策。按照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链条,制定一张涵盖重点产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的“政策清单”,界定清晰各项人才政策的归口部门,明确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对应职责事项,对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归纳整理现有人才政策,制作人才政策小册子,助推人才政策宣传。

    5.简化人才政策兑现程序。探索把人才政策兑现效率纳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考核范围,简化相关政策兑现程序。明确区分开给予人才个人的工作经费、奖励补贴与给予团队的项目资助,其中给予个人的可不以项目进度和阶段评估作为发放依据,进行一次性发放;给与团队的项目资助,尽量缩短资助资金的拨付周期,提高兑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