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村改居”农民就变成市民了吗?

    相信很多“村改居”的社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年长的老人对社区的绿化带惋惜不止,“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任它长草?”于是,勤快的老人清除了草坪,拔掉了冬青树,然后种上了庄稼。当社区工作人员制止时,老人们还据理力争,让大家哭笑不得。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农民市民化,解决了身体的市民化和身份的市民化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解决思想观念的市民化。然而,短期内对这样的情形怎么办?有没有好的方法?杭州市拱墅区“善贤社区”走出了一条好路子,值得我们借鉴。

1564472833601964.jpg

    “善贤社区”是回迁安置社区,为破解原住民的耕作习惯易造成“毁绿种菜”的难题,专门划拨600多平方米建设“开心农场”,邀请社区老人轮流担任农耕“教师”,按照节气时令通过“大手牵小手”、“暑期夏令营”等活动传授社区青少年耕种知识和技术,使居民留得住记忆、看得见乡愁。没到阳光明媚的周末或者节假日,“开心农场”总是人满为患,老人们耐心地教孩子们认识各种蔬菜、瓜果,教习孩子们农耕。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了植物的生长,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在耕作中了解到农民们的辛苦,更加珍惜美好生活。

    “善贤社区”的“开心农场”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一是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向市民过渡问题,农民出身的居民对土地的感情有了释放;二是农场成为体验热地,老人闲暇时带着孩子到农场劳作体验一番,传承中尽享天伦,目前,农场还成为了周边幼儿园、小学的体验基地;三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用心关爱,农场种出来的蔬菜、果子由社区安排送给7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亲亲共融的关怀,既解决了毁绿种菜的管理难题,又传承了农耕文化、弘扬了孝文化。

微信图片_20190730161822.jpg

    今年,“善贤社区”更是联合杭州园林文物局、杭州市妇联,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杭州日报发起并推动开展“绿马甲社区花园项目”公益教育项目。通过趣味活动、亲身参与和体验,培育青少年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林。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