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垃圾分类热度还能坚持多久?

    “积分制”嫁接“收费制”,为垃圾分类增添动力

    距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已经过了一个月有余,而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也陆续进入了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然而,随着垃圾分类热度的消减,垃圾分类可以坚持多久?垃圾分类的效用可以发挥到多大程度?成为了我们下一步值得探究的话题。

1.jpg

    从目前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城乡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三分钟热度”,持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高。做得较好的地方,一般都是通过建立监督、激励和惩戒机制,逐步培养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也有部分地方自发性的由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展开了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的回收分类模式,但是尚未形成制度性、系统性的政策规范。

    针对这一现象,我院蓝蔚青教授提出了“积分制”嫁接“收费制”,为垃圾分类增添动力的政策建议:

    目前,嘉兴、余杭等地都是实行“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成功地实现了固体废物分类资源化和生活垃圾减量化,推动了静脉产业的发展。

    嘉兴市建立了“一高一低”模式,提供定时定点上门回收服务,构建可回收物积分兑换管理系统,按高于市场平均价10%向居民回收各类可回收物,所得积分可以在连锁便民超市兑换消费品,并有多种优惠体现“低价”。实质是通过让利惠民调动居民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形成垃圾回收减量的良好氛围。

    余杭区政府向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公司购买服务,搭建小区服务站。居民家中的小件干垃圾不须分类,装满一袋后通过微信APP呼叫,专职回收人员一小时内上门收取,当面称重后兑换环保金,可用于加盟便利店内购物。废旧家电单独回收,分类计价。大件干垃圾提前预约,上门代收,不记环保金。湿垃圾仍由居民投入小区垃圾桶。企业租用仓库,机械与人工相结合,对回收物进行集中精细的分选分类分拆,加工利用,无法利用的送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

    这些成功案例说明,“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完全可以实现固废的精细分类和充分回收利用,能否推广的关键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随着再生资源回收数量的增加和静脉产业链的完善,所增加的经济效益可以冲抵部分财政补贴,但对于公共财政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

    国家发改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2020 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要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为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但这一政策要真正落地,还要解决“怎么收”的问题。对此建议:

    一、制定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地方性法规,做到收费有据,收费标准受本地人大监督。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生活垃圾处理成本的构成,以及应该付费处理的理由。今后随着地方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房产税的开征,可纳入房产税。

    二、固废回收处理实行市场化,由回收处理企业竞标取得经营权。

    三、根据试点小区和上门回收企业的大数据处理结果,计算出每人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确定人均收费标准,以户为单位通过银行代收或纳入移动支付。缴纳情况纳入个人信用评估。

    四、把一切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固废纳入可回收物范围,实行定点或上门回收,称重积分,积分通过回收企业联网处理可以冲抵垃圾处理费,形成激励效应。

    五、对不可回收物统一按厨余垃圾(绿桶)和填埋焚烧垃圾(黄桶)分类,推广桐庐、金华等地的经验,把“可烂”和“不可烂”作为区分标准进行宣传,以便居民掌握。分类装袋记名,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确定是按楼道投放还是小区相对集中投放,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不按要求分类且经教育不改者,由物业公司或居委会确定后提高收费档次。厨余垃圾集中进行工厂化生物燃气发电。

    六、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监督,按生活垃圾数量和分类达标情况确定收费额。

    七、在农村完善推广三门县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把垃圾分类收费处理全覆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制度化要求。采用实名制垃圾投放和可溯源管理体系,建立县垃圾分类处理大数据平台,实行“一户一码一卡”制度,按人均垃圾产生量和每户人口确定交费标准,由村公共服务平台按月统一收取。村保洁员通过扫描二维码现场采集农户垃圾分类效果、可腐烂垃圾重量等信息并自动打分,相应积分打入农户账号,可冲抵家庭应缴纳的费用。县镇村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垃圾收集处置数据,进行动态化、可视化监管。可回收固废通过平台对接中标的回收企业,上门或定时定点回收,按量计算积分,可腐烂垃圾因地制宜就地加工利用。

    八、各级主管部门要通过对生活垃圾的大数据分析,掌握生活垃圾变化趋势和固废回收利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促进静脉产业健康发展。既不能回收利用,又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加上网购和快递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大量塑料包装材料,可能成为填埋焚烧的主要对象,急需在技术上着力解决其他包装材料取代或加速降解或避免焚烧时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