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智能换人工,就业变失业?

1569734589655614.jpg

    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只是限于科幻电影中的各类智能机器,那么当AlphaGo接连战胜人类棋手,研发出不依赖于人类经验的强化学习技术时,全世界开始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资本投资也纷纷向此领域聚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融资额达784.8亿美元。与此同时各国都在悄然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计划,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又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列为“科技创新2030项目”重大工程之一,随后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明确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浙江省早在2012年就开始推行“机器换人”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思考机器换人造成的失业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就业境况:短暂的失业阵痛与就业结构的深远变革

    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下,原有的产业平衡再次被打破,原有的一些优势产业将不再有竞争力,被新的优势产业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这对以人力成本为优势的工业生产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对于程序化、重复性的生产线,机器人比普通人力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边际成本的缩小让企业可以拥有更多利润,机器换人似乎成为了必然。

1569734716520852.jpg

    尽管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的替代效应引发的失业现象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中长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会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对部分程序化工作进行复制却不能复刻人类的全部生产活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价值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基于此,有部分工作被替代的同时总会有部分工作被创造:或是需求更多的人力以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生产线继续扩大的需要;或是成本下降,收入增多,刺激了其他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抑或是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岗位。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人类走过的数次工业革命,生产自动化在生产生活中一步步深化。每次技术的变革虽然都带来了短暂的就业阵痛,但从长远看,整个社会就业人数却是稳定增长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失业现象也不例外。
    真正变化的是就业结构。技术的变革对产业上中下游提出了不同的劳动需求:低技能门槛、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岗位比如生产装配流水线上的工人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技术含量大的岗位比如科技研发人员、IT从业人员、销售策划等将被大量需求。

1569736241(1).png

    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产业的高附加值部分往往集中于前期的研究、开发、设计(产业上游)和后期的营销、服务性阶段(产业下游)。中间的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偏低,往往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开展,获利相对较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做的就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这导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呈现倒“U”型。如今,受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人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综合影响,对于低附加值的中间生产环节的劳动需求正逐年下降,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技术研发、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工作岗位需求逐年增加,劳动力结构逐渐向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技术含量大的高层次岗位转移。
    浙江省就在经历着这样的改变:自2012年实施机器换人政策以来,浙江省在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工业产值稳定增长的同时,制造业就业人数却逐年下降(图2)。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却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保持较快增长(图3)。这反应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已初现端倪,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

1569736336(1).png

1569736383(1).png

    二、对策研究:以人为本,“协作”共赢

    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生产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短期的结构性失业。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结构性失业,政府、企业与劳动者都要科学规划,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层面:

    一、完善就业保护与失业救助机制。一方面要立足于公平与效益,协调好技术创新红利与劳动者就业权益之间的平衡。实行渐进式的机器换人改革,保护好劳动期限内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大对不公平解雇行为的治理。对于大规模的换人企业,要上报人社部门,制定好合理的分阶段、分批次的裁员计划。另一方面对因人工智能发展导致的失业人员,受自身素质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再次就业,需要完善的失业救助措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失业人员信息系统,因城施策,因人施策,制定合理的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向人工智能征税,补贴劳动者。以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企业中机器人与人都是作为生产要素进行工作。基于此可以向人工智能征税,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社会保障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企业过度追求自动化生产,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同时也给劳动者提供了缓冲时间,去学习和适应其他职业。

    三、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提供再就业培训。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要建立适应其特征的就业预警机制。在高等教育方面,增设人工智能类专业,调整其他专业招生计划,引导之后的就业结构变化。针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群体,做好针对性的在岗培训和失业后再就业服务,使其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操作能力,完成就业转换。

1569735817431370.jpg    

    企业层面:

    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从长期影响来看,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势必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要经受住短期失业的阵痛。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提升自主研发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中高端人才,有助于促进人才结构的变化。

    二、坚持劳动者为主体、人机协作的就业模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协助人们完成工作,而非简单的替代工人,企业在研发和运用人工智能时,要以劳动者为根本,采用人工智能替代重复、危险性的工作,同时劳动者和人工智能共同完成企业生产活动。对于浙江省,其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高导致的“招工难”,采用人机协作则不需雇佣大量劳动力,也不需投入太多的资本来进行自动化升级,既充分发挥了人力与资本的最大效益,又保证了部分劳动者就业。

    三、企业内部设立人工智能培训基金。政府可以对设置此项基金的公司给予税收减免,企业利用这部分资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企业也可以鼓励员工根据自身工资,缴纳一定比例的款项作为培训资金,承诺在其达到高级人才认证后,提升相应的工资与福利水平,这不仅保障了就业更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劳动者层面: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影响只会越来越大,劳动者应该树立忧患意识,摒弃掉“一招鲜吃遍天”的传统思想,也不能等到人工智能以经影响到自身发展时,才开始考虑应对之策。根据其发展形势,做好前瞻性的职业规划,是积极适应还是转型升级,都要做好未雨筹募的准备。

    二、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积极适应,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身能力,才能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既可以参加相关的线下培训机构,也可以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进行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569735845902497.jpg   

    总结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人工智能无疑是关键性的一环。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出现的短期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与劳动者共同应对:政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企业坚持人机协作模式,共同做好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劳动者需要积极适应、加强学习。只有正确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



(作者:景乃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郝焜,刘晓舟,邓晔菁,孙越崎,浙江大学金融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