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政府和社会治理中的上下脱节问题及治理建议

1c14fe329ebec067179c72e6b5ee0b2d_f7eb389254beaa58bb995d75a083bec6.jpg

    中国这些年发展快,上下同心和举国体制是根本原因。而一些事久拖不决,要害是上下脱节导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种脱节包括:治理口号和治理行为脱节,治理目标和治理方法脱节,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脱节,治理方式和治理作风脱节,治理目标和破难动力脱节,治理任务与干部位子脱节以及管理方法和基层热诚脱节。

    整体来看,这些脱节是体制设计“硬脱节”、思维文化“软脱节”以及体制和思维“软硬脱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些脱节的核心难题,是怎样解决好对中间层的激励问题。

af16e90277f41370e04b0d9de23fe60.png

    针对这一系列现象,安蓉泉教授在系统分析了政府和社会治理中的上下脱节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优势整合和民意推动的相关治理建议:
    1.优势整合。就是把现有组织资源中的各自优势,通过创造条件提高其关联性和互补性,以形成资源综合优势。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就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邀请全国乃至全球专家和官员开设论坛,安排各主管局领导旁听,海阔天空,开阔思路。再如,政府各主管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关联性,建立一支由服务对象或相关机构(企业经理、行业协会秘书长、政府官员、高校教师、市民代表、政协委员、上级职能部门领导等)各路人员组成的共同治理协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主题研讨或务虚会议,激活思想,发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又如,政府项目组在组成项目班底的同时,可以建立由利益相关人组成的项目推进协商团队,从项目酝酿、立项、推进和完工几个大的环节上,参与项目的协商和细节完善等。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政府在市场型企业、专业型社团和利益相关人的参与下,激活惰性中间层,提高两个积极性,进而提高决策和执行的经济性与公平性,使决策更加符合相关人权益,提高百姓的获得感。
    2.民意推动。就是在保证原有组织优势的前提下,开放胸襟,搭建平台,拓宽渠道,鼓励建言,使社会各阶层在参与管理过程中,不仅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之受制约,而且让权力在阳光下得到支持。比如,领导调研可以有规定路线,更要有“自选动作”,看一些事先不通知、没“准备”的地方。再如,领导要浏览上报的材料,也可以通过邮箱、QQ、微信、接待等方式,结交若干信访联络员,以求经常得到百姓原汁原味的“一级信息”。又如,纪检部门增加一个和作风建设关联度很高的职能:监督群众意见整改落实。在纪检体制上,解决普遍存在的把上级推动、单位座谈、群众建言等渠道得到的群众意见束之高阁,群众反映“不提白不提,提了也白提”的信息浪费、增加民怨的痼疾。

2c096f592e64b160362ba5ba78730ae3_a865ee3414584ee3a8dae6f52c9e8a7c.jpeg

    3.配套环境保证。由于资源整合和民意推动都以共同治理为特征,而共同治理势必出现人多嘴杂、众口难调的情形,因此,唯有从解决上下脱节、提高决策水平、避免单方决策带来不经济上升和信任度下降的高度看问题,下面这些配套建议才有可行性:提高政府机关开放度,让政府公职人员习惯和社会各界近距离交往;提高政府官员对民主参与的理解度,理解“少数人管理”唯有在“多数人参与”的背景下才可能保证权力始终忠诚于授权人;提高民众评价政府工作优劣的影响力,民众参与不再“摆设”真正形成压力之日,就是化解官僚主义痼疾之时;提高上级对下级因共同治理多花时间的宽容度,支持座谈、对话等细致沟通民主参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