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杭州江干区:构建分级诊疗新体系

    江干区位于杭州市主城区东部,下辖4各街道、4个镇,辖区常驻总人口近80万人。随着杭州市东部战略的实施,江干区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大量导入和老龄化加速,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江干区依托信息化技术,充分整合省市区医疗资源,创新出台引导群众基层就医的“四诊四定”机制(即预约诊疗、双向诊疗、专项诊疗、联合诊疗;定药品比例、定处方金额、定输液组数和定抗生素使用比例),构建起“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便捷、高效、均衡、优质的健康服务。

5e1f7af1a1f3b32c0cfb569c5fbdf6ea_1551754297100137.jpg

    分级诊疗新体系让辖区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更经济的基层医疗服务,下一步到2020年年底,全区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功能明确、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

1577239941509997.png

    1.开展社区居民就医习惯调查。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召开辖区居民恳谈会、圆桌会、行风监督员会等会议,汇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了解辖区居民就医习惯、就医需求及就诊体会。区卫生局及时汇总居民意见与建议,进行专项研究,谋划解决方案。

    2.积极宣传“四诊四定”项目内容。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140个社区(村)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向全区110671户居民家庭发放服务项目《告居民书》与三折页宣传资料。多管齐下,努力提高群众对“四诊四定”项目服务内容的知晓率。

    3.努力优化社区卫生服务队伍。2010年起,江干区每两年根据最新的人口数对区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核编,优秀专业人才数量明显增加。

1ad6231d52d74aca9798be5fcb97deb.png

1577240075762287.png

    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新建改建,并新建改建服务站6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了“核定收入、全额拨款、总量控制、绩效激励”的绩效激励机制。
    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优质性。注重“省区联动、市区互动”培训培养基层卫生人才,已派送多人赴各地个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修。切实抓好全员大培训、大比武,在区人民医院成立省级慢性病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完成卫生管理干部、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培训。
    3.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联合性。强化与辖区邵逸夫医院以及浙一、浙二、温州眼视光、省肿瘤、杭州市全部市级医院的合作,分别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在远程会诊、联合门诊、双向转诊等方面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宽、领域的技术支撑。2011年合并两家区级医院组建新江干区人民医院,整合全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资源,设立以区人民医院为检测中心,第三方检测为辅助的检验信息三级(区级、中心、站点)管理模式,检验标本由物流统一收取、配送,检验结果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传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检验结果全区通用。同时充分整合区属卫生资源,培养公共卫生管理员和公共卫生联络员,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努力构建“条抓块保”的大卫生工作体系。

f7735405009de32256cdaee7eb5cb5f.png

1577240130(1).png

    1.“预约诊疗+双向诊疗”,让基层医疗服务更便捷。一是开通多渠道预约。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17个“全科预约诊室”,患者通过拨打免费电话或网上预约,可提前8周预约。需要复诊的患者可以在门诊时直接预约下次就诊时间。二是全国首推“病人自主选择全科医生”。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门诊大厅、自助取号机等显要位置公开全科医生的信息,病人在取号时就可选择医生,预约患者还可自主选择就诊时间。三是全国率先试行社区医院“诊间结算”。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诊室均安装了具备市民卡刷卡功能的Z9读卡器,社区居民当场开通市民卡“智慧结算”功能后,可在医生诊室直接完成各项费用的结算,避免在医生诊室和收费处来回奔波。四是全国首推“精准式”双向诊疗服务。依托省市医院优质资源,建立双向转诊电子绿色通道,有针对性的为患者预约合适的上级医院、对应专科和具体专家,并代为挂号。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由全科医生负责随访管理,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
    2.“专项诊疗+联合诊疗”,让基层医疗服务更优质。一是定制全国首个健康管理路径。创新出台《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老年人、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等重点人群的管理规范,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诊疗路径,与居民家庭签订健康管理协议。二是定向组建慢性病管理体系。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建成“全科医师—联合诊疗中心首席医师—上级医院专家”社区健康管理三级平台。培育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首席医师和首席护士。三是定制全国首个“健康管理红绿灯系统”。在“医生工作信息平台”上增加“健康管理系统”,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类常见病设置“红绿灯”模块,对于连续两次控制不达标的患者,给予红灯警示,社区(楼道)全科责任医生必须将其转到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就诊。四是推出联合诊疗服务。每月定期安排上级专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开展联合诊疗,区人民医院在心电图、影像等远程会诊中,还可将疑难病例上传至邵逸夫、市红会等省市医院进行专家会诊。
    3.“四定”控费阳光用药,让基层医疗服务更经济。一是实施监控。建立“定药品比例、定处方金额、定输液组数、定抗生素使用比例”的电子监控系统,加大医务人员“开方用药”的动态监控力度。二是强化预警。严格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动态监测不合理处方现象,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以发放预警通知书或预约谈话形式对有关医生进行预警,要求限期整改。三是规范管理。针对可能出现因超限而影响必要诊疗的情况,规定临床医生经过逐级审批同意可申请加量。急诊用药可通过应急账号,确保绿色通道畅通,但事后必须说明。

725011e9c52a136280825929c609c6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