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穿越回去的跨国CEO?为何下场如此凄惨?

1586765944259990.png

0228f1a1b5f52fba8fd960bec50ee79.png

    伍秉鉴,祖上是福建商人、出生于广州,“广东十三行”代表人物。他不仅在中国商人史榜上有名,在西方也声名赫赫,甚至世界史都能排上号。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6位华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和伍秉鉴。说实话,这个结果有点无厘头,因为前2个是皇帝,刘瑾是个大太监、和珅是宠臣类似太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搞点财富算啥;宋子文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也不说了。只有伍秉鉴,顶多算个“小富二代”,家族并不显赫,没什么背景可言。他凭什么搞成“首富”甚至“世界首富”呢?这得从特定的历史背景说起。

1586765997212868.jpg

    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广东省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珠三角富庶繁华,两座“一线城市”广、深双星闪耀,人所共知。可在古代,情况就不太妙了:岭南,长期被视作烟瘴蛮荒之地、贬谪流放之所,生活艰苦、没人愿去,历史上也难得出什么名人。这一来是因为医疗水平低下,对湿热之地、蚊虫容易传播的疟疾无能为力;二来是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沿海的商业价值并没那么明显。但经过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17世纪,明中后到清初)之后,格局发生了巨变;来自西方的远洋巨轮纵横驰聘,哪怕遥远的欧亚大陆,都可以通过海运轻松交换物资。这样一来,沿海城市的历史机遇凸显,当然也包括毗邻南海、而且内陆水系发达的广州市。正是发现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康熙三十二年(1686)暂时放宽了海禁。在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而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出于安全考虑,清廷又重申海禁,下令关闭苏、浙、闽三处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通商的中介,便只能是 (此时已不只13家。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就叫十三行)。

41389c40eb319fb35513d7459ed4b9ba_20160816093122_3624.jpg

    这对十三行的商人来说,不啻是天上掉下了一个特大馅饼;广州城也因此受益良多、日渐兴盛繁华。咱们读近代史可以发现,与古代史迥异,众多的核心人物:从“天王”洪秀全和天国诸王、“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叶剑英元帅,全是广东人;广州城也成为历次革命运动,比如黄花岗起义、国民革命军北伐、广州起义等重要的策源地,其实都与这个“政策红利”,最先开眼看世界、得风气之先有关。回头说十三行中,经营最出色的便是怡和洋行;而且就是在伍秉鉴(1801年掌舵)手中达到鼎盛。从现在能查阅到的资料看,伍秉鉴的确是个商业奇才。他甚至不太象一个传统的中国商人,而更象当下某大型跨国公司的CEO、穿越两百年回去的人物。比如:

c4cc3eee1b8d48832a469c0335024c5d_9f7221e5751b443299b67c1a129fcad6.jpg

    ——他既是传统社会的官商,向朝廷捐献巨款、获得三品顶戴花翎,熟谙清廷的各种规则;又完全了解西方商人的那一套,依靠相互贸易发财致富。他的怡和洋行,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有紧密联系,可以在东印度公司、美商和散商中左右逢源。
    ——他既从事传统的商业贸易获利,在国内拥有大量地产、房产、店铺等,同时还锐意创新,当时就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获利丰厚;
    ——他不仅是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资金周转不灵时,常向伍家借贷。据说,他计算能力惊人,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期票计算出的利息,与兑付时的数目不差分毫,让老外极为惊讶;他也“仗义疏财”,知道一个美国商人濒临绝境,曾亲手撕毁一张7.2万两银票的借据以救急。

d01c3d01d73ff653ea1b7060a149809.png

    在那个时代里,同时深耕商业流通、国际贸易、地产投资、证券金融数个领域,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加上以一个大国为背景、与全球外商几乎独家合作的垄断经营权,几十年下来,伍秉鉴终于积累下惊人的财富。据他自己1834年的统计,所有房产、店铺,向英美两国贸易和投资的资本,约值2600万两白银,大概相当于今天的50亿美元吧。在清末,这是世界上单个商人拥有的最大财富。就这样,伍秉鉴荣登“首富”,而且享誉西方,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拥有如此惊人的财富,总该安享富贵、基业长青了吧?完全出乎意料。就在伍氏搞“个人资产评估”的5年后,林则徐虎门销烟;次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大英帝国对清帝国的征服入侵,还不如说就是个贸易冲突:英国人的诉求,是改革、放松贸易体制,允许全面自由通商。不答应?那就让大炮说话。

1586766164801466.png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事中,伍首富坚决与清廷站在一起。首富慷慨捐赠了10万两银元,用以稳固广州的城防;英军也曾一度久攻不下,但无济于事。英国的坚船利炮沿海岸线扶摇北上,几乎无往而不胜,一年多来彻底轰塌了沿海的多个城池,最后完全轰塌了清廷的自信,无奈之下签订《南京条约》,赔偿白银600万两。

00943dc357c59149bf3117830727801.png

    朝廷没有放过伍秉鉴在内的广东十三行,要求他们赔偿300万两;光伍氏就赔偿100万两。而在此之前,为了脱清与英国人搞鸦片生意的干系,面对钦差大臣林则徐的责难,他已经大放血、赔偿了巨款;伍家资本实力虽厚,流动资金也几乎被耗尽了。其实,更为麻烦的是:这场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量通商口岸,如厦门、宁波、福州、上海等,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优势,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一年,已经年届70的伍秉鉴既感愤于自己地位的低微:什么三品顶戴、其实啥也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小官都可以欺负、盘剥他;又焦虑于怡和行的未来,最终溘然长逝。此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逐渐走向没落,许多行商纷纷破产。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曾经的繁华、化作灰烬。现在,我们也只能从仿造的古迹中,寻找它过住的辉煌。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伍首富出身平民,因缘际会、把握住机遇,苦心经营数十载,靠真本事挣到万贯家财。事业如日中天,荣登“世界首富”;不愧一代商业奇才,有资格青史留名。但没有多久,就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为什么呢?试着小结下:

1586766573630007.png

    伍氏商业才能再强,没有清朝“海禁”带来的垄断经营权,不可能如此辉煌。偌大一个大清,GDP在全球举足轻重,外贸生意只让几家洋行做,想不发财都难。100多年后的香港,长期作为大陆唯一接触外部世界的窗口与通道,与当年广州的“一口通商”,地位何其相似?随着大陆1970年代后期经济崛起,香港不断走向辉煌;可大陆不断开放、尤其入世后迅速强大,香港反而慢慢衰落。这与十三行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可笑香港一代“废青”,连常识都不懂。

1586766596141110.png

    农耕立国几千年的社会、大一统体制下,“士农工商”的顺序,不是说说的。农者、天下之本;商者、天下之末。本末既不能倒置,又都要服从“士”——官员体制的权威。林则徐是难得的清官、正人君子,对伍秉鉴这类商人,就毫不掩饰其厌恶;找个贩卖鸦片的理由,立马把伍的儿子抓起来;要上下打点、花钱无数才脱罪。其实据考证,伍家的生意还是以正经茶叶、丝绸为主,并未卷入鸦片。朝廷其实也很清楚十三行的“体制红利”,所以随意让他们捐款、甚至付巨额战争赔款。这种环境下,要“资本主义萌芽”、难哪。

1586766630918735.png

    这点最容易理解。伍秉鉴发家的源头,本就是利用奇葩的体制,与外国做独门生意牟取暴利。没成想,天上掉下个林钦差,利用十三行做中介和外国人交涉,收集、毁掉所有鸦片。英国商人极端不满,回去游说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晚清七十年的乱世,就从此开端;十三行、伍秉鉴,则刚好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想左右逢源,结果两个大国兵戎相见——在船坚炮利的威逼之下,大清溃不成军,林则徐在内的几任钦差都丢官罢爵、发配充军,最终只能屈辱地割地赔款。此时,空有财富、没有力量的商人,又岂能保全?读史至此,不禁掩卷叹息。

136d78ff15fc59170d594854c5e150ce_809c5490d31c498ebc5a81b7db0a3ec8.jpg

    《历史中的首富沉浮》系列微评未完待续,感谢作者程讯博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