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城中村改造: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在一二线城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房租贵了”、“上班远了”的抱怨以及出租车司机、钟点工、保安、保洁难找的议论,这些抱怨和议论的根源就是大城市中的房租问题。

1586770549470514.jpg

    由于收入较低,外来务工人员会选择租住在有大量的低租金出租房同时生活设施较为便利的城中村,这样一来,城中村就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因此,有些城市管理者觉得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顽疾,他们主张全面铺开对城中村的改造,这样一来低租金出租房会大量减少,从而有利于减少城市“低素质人口”。
    这样的主张真的对吗?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以杭州市为例,2016年杭州市常住人口的行业结构中,建筑业和服务业两类从业人员已上升到 63.8%(数据来源于杭州市统计局),而这两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非户籍人口。再看流动人口的职业细分,除了生产制造加工业 121.4万人据首位,就业人数排名第二至第九的全是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见下表(2016 年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公安局,单位万人),合计 202.1 万人, 比生产制造加工业多出 2/3。

640E0I3VCW0.bmp

    再从流动人口从业人数增量看, 2016 年比 2012 年增长人数较快的行业基本上也是这些行业(增长人数见下表,单位人):

641.bmp

    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非核心区块(2016 年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公安局,单位万人),这表明流动人口的居住区域正在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但他们的服务对象受制于教育医疗资源的布局,仍然更多地居住在城市的核心区块。

642.bmp

    从居住方式看, 大部分流动人口租房居住(见下表,2016年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公安局,单位万人):

643.bmp

    因此,虽然城中村被许多人看作是城市顽疾,但另一方面城中村也确实为低收入外来劳动者提供了生存空间,这就告诉城市管理者们,应当合理对待对待一二线城市中的低收入外来劳动者,尽管一二线城市青睐高素质人才,通过“抢人大战”的补贴政策,也使他们能够获得足以支付高房价的收入,但大量传统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劳动者仍是一二线城市不可缺少的配角,他们的住房问题不容忽视。

640.jpg

    有人说,城中村改造是大势所趋,那么能否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又能妥善解决好低收入外来劳动者的居住问题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

办法一

    在建立积分落户制度时,不能只限于高端人才。

    不能单纯考虑人才的层次结构,而要根据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科学规划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充分认识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对城市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在落户和发给居住证的门槛设置上,给那些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不高,但又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劳动者提供足够的机会。

办法二

    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布局、建设和提供上,应该把他们考虑之内。

    低收入的非户籍人口得以在一二线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低居住成本,这是他们大量居住在城中村中的主要经济原因。“改造”确实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但他们大量迁往城市更外围地区居住或许成为问题的区域性转移,居住地过远不但给他们及家庭增加了困难,而且也会加重城市的交通压力。

办法三

    将外来人口纳入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区,消除迁徙带来的孤独感、无助感,增强安全感和对新的居住地的归属感。城市中的外来低收入人口往往在低房价区域扎堆居住,并在某个行业扎堆就业,这与他们往往是通过投亲靠友进城的就业途径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仅仅通过城中村改造抑或拆违治乱解决“扎堆”居住产生的问题,恐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586770730793161.bmp

    城中村,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作城市发展中的负担,之所以存在,总有其必然,未来人口下降,城市的人口抢夺会越来越激烈,解决好低收入外来劳动者的居住问题,才可以真正留下他们,和城市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