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着乡村老家,可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地区的乡村却越来越衰败,交通不便、房屋破败、物资匮乏,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只剩下由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这不禁让人触景生情,除了失落还有心痛。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大部分人口都流向城市寻找机会,城市一下变得热闹了起来,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很多农民都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城里安家,甚至在农村出现了老宅越是破败没人住、主家混的越好越有钱的怪象。这也不难理解:在城市里安家的农民,照样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着,从此他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成为大城市的一员;而自己的老家,往往都没有时间去精心照料,有些甚至许多年都没有回过老家。
当乡村失去了“壮劳力”,
是不是就要一直衰败下去了?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接着在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随着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振兴乡村的决心,无疑为破败的乡村全面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痛点。比如:产业结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三产融合发展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项目同质化严重。又如:乡村治理情况复杂,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位,地方宗族、黑恶势力严重影响乡村治理成效。甚至还存在优势变为劣势的现象:乡村本来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生根地和沃土,然而近年来,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一些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淡化,文化参与性也亟待加强。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又该如何实施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浙江财经大学叶伟巍教授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嘉兴市深入学习枫桥经验,率先全国推进三治融合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协同、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养民安民育民,始于亲民;自治法治德治,重在治心” 理念为核心,积累了乡村振兴的丰富经验,提高了乡村治理总体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夯实了根基。
经验一:生态“养”民,政治生态和人居生态两手抓、两手硬。第一是构建清明政治生态,推进“五民主三公开”,保障民主自治权利,同时通过干部履职全周期管理制度,杜绝群众身边的腐败源头;第二是践行“两山”理论,保护自然人居生态,并且按照彩化、美化、景观化要求改造提升农田林网,洁净打造“优美村庄”、“优美庭院”、“美丽菜园”。
经验二:产业“富”民,产业现代农业和产村融合提质量。首先,打造以优质粮油等为主、生态畜禽等为辅的六大主导产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其次,不断拓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功能,推动产业融合。第三,加强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定向、委托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
经验三:社团“助”民,社会团体和社会治理共发展。在鼓励农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类社会组织的同时,积极完善培育社会组织政策,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同时发挥党建引领和志愿公益服务功能,打造多元帮扶的志愿服务格局。
经验四:法治“保”民,普法教育、依法治理和严惩违法三管齐下。通过完善乡村学法体系,建立村干部群众学法常态化机制,同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照法律明确村级重大事务具体内容,对于乡村两委、党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惩打击,并且结合基础工作“抽查日”和党建“红黑榜”等制度,加大党员干部奖惩力度。
经验五:德治“育”民,榜样感化、乡贤教化与家风强化共同推进。通过全民星探寻找好人、多元渠道传扬好人、长效机制激励好人,将好人好事和宣传教育长效化;通过挖掘历史资源、涵养主流价值、搭建传承载体,促进先贤文化和先贤教化的共鸣;通过构建“上+下”机制、发挥“名人+草根”效应、推行“深挖+放大”模式,将家风培育和家训传承制度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明白乡村是与城市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它们共同构成我们活动的主要空间,部分地区乡村的衰败与“空心化”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乡村善治实现乡村振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