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抗疫”与“抗倭”——血与火考验中的浙江背影

1588834741(1).png

6fab238d822989908fc1bf9a15ce0bf_副本.png

    没错,疫情来临的时候,就可以理解为以湖北、武汉为中心,一场全国性的大会战。

    各省也成了“战区”,那个时候,我们每天醒来打开手机,都会关注全国、各省的最新“战报”,包括新增“伤亡”人数、累计数等,因为关乎人身安全啊。

1588834866524910.png

    从这个角度看,实话实说,各“战区”的表现、尤其开始阶段,是大相径庭的。
    其中,浙江省的表现,就可圈可点。
    浙江是全国第一批启动公共一级响应的地区;虽然浙商活动范围广,武汉号称打造温州商人的“第二故乡”,但管控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温州最后成功挺住。
    而浙江的官员们,在媒体面前全程脱稿、各种数据倒背如流,给人以从容镇定、干练负责的深刻印象,与个别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医疗精英,从院士李兰娟团队到少将陈薇团队,都是活跃在武汉“抗疫”第一线的中流砥柱,全力挽救患者,发挥关键性作用;飒爽英姿、令人刮目相看。

1588834893805152.png

    对,这就是真实的浙江。在经济发达之外的另一面:人文荟萃,社会治理有序、勇于面对挑战。其实,从历史上看,在血与火的生死存亡考验面前,浙江从来就没含糊过。

    远的不多说了,都知道“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的典故。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浙江的这个“越”字,在古代是通假字、通“钺”——某种锋利的兵器,本意就是形容越人的剽悍勇敢。

    说句题外话,相传到战国,楚王灭越,本地不少人为躲避战乱,迁往福建、广东等区域,后来被称为“百越”之地。广东那个“粤”字,据说就通“越”;迁徙得更远甚至到东南亚的,就称为“越南”。而浙江本土,可能一直等到吴越建国、再加上宋室南渡百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给人的感觉,才慢慢演变成江南富庶之地、才子佳人之乡的吧。  

1588834923452089.png

    然而,在大明王朝中叶,浙江、再一次显示出它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一面:抗倭大捷。

    在一干杰出的文臣武将,比如前期浙江总督张经、中后期直浙总督胡宗宪;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的带领下,军民一心、将士用命,终于彻底扫清祸害数十年之久的倭患,海域澄清。对这场战事的来龙去脉,各种历史教科书都有详细的解说,前些年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也有非常精彩的描写,不详述了。

1588834943630322.png

    我们在这里,只与当前的“抗疫”比较一下,那些神似的地方。

    其一,都是全国瞩目的“战区”。在抗击疫情的初期,抗疫最核心的地区是湖北,其次才排得到广东、浙江;但也算名列前茅,全国甚至全球都瞩目。

    君不见,此前有些地方纷纷将“浙江”与“湖北”并列为“一类疫区”,来人必须严格隔离;而日本政府也曾决定:继湖北省之后、对持浙江省签发中国护照的国人,2月13日起一度禁入日本。

153ed7951191647ffc3652ce4fdbac7.png

    回顾500年前的“倭患”,它波及到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浙江,则是全国第一的主战场。究其原因,还是与经济和交通特点有关。倭寇作乱的主要目的是抢掠财富,作为明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盛产丝织、陶瓷,繁荣富庶,令其垂涎三尺;这里又“百川通海”,加上京杭大运河终点、水运非常便利,来自海上的倭寇更容易发挥优势。嘉靖二十年(1541年)左右开始,海盗商人汪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此时明朝采取严格的海禁政策,正常的国际贸易需求得不到满足,倭患危机就开始白热化,嘉靖三十二年以后,几乎年年有、月月有,甚至一月数次,浙江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形势危急。
    其二,官员(将领)们表现都非常出色。无疑,面对疫情,浙江这次果断有力、保境安民的表现,在很多人心中,是可圈可点的。
    抗倭,更是浙江历史上辉煌的战例。

69fbc7052ef6292f49741c5ad060787.png

    多数人只记得名将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其实,以明代“以文御武”的体制,更关键的还在于统领地方的行政大员。前期浙江总督张经,抗倭也有突出成绩,打过几场漂亮仗;中后期,则主要是“直浙总督”——这可是大明空前绝后的岗位设置。把南直隶,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的一部分,与浙江省连在一起,军政大权交给一个人统一指挥——胡宗宪的巨大功劳。对胡总督的综合评价,目前史学界争论不一;要了解他,可以去看国产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豆瓣评分9.7,最高分的神剧),里面刻划了一位饱经忧患、忠诚爱民的清官形象。
    不管怎么说,对他抗倭取得的光辉业绩,学界是一致公认的;他上任初期,倭患极为猖獗,正是他在任期内运筹帷幄、众志成城,用数年之功、一举荡平,以后倭患基本消失,再也不能形成大的威胁。
    当然,谈到具体带兵打仗,攻无不胜、战无不克,把武力过硬、狡猾凶狠,曾令沿海“谈虎色变”的倭寇打得满地找牙,那当然还是戚继光的功劳。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名将世家出身,有明一代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一生重要的军事任职很多,但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在浙江抗倭大胜。比较著名的战例:嘉靖四十年四月,16艘倭船由象山至奉化登陆,窜扰宁海。戚继光判断准确,率主力分别进剿、大败倭寇;部分敌人逃窜后,又向台州进犯。戚将军立即挥师南下,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战斗,九战九捷,全歼了这批倭寇、无一生还。“戚家军”从此声名大振,到抗倭的后期,只要“戚”字大旗一出现,倭寇就望风逃窜。可以说,戚继光扭转了浙江的战局、也是浙江成就了戚继光。
    其三、胜利的关键,其实都要依靠民众。
    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说到抗倭,似乎就是戚继光等将领干的。群众,无非被拯救的对象嘛,与他们何干?

58f1546d0c621f659380576d3f8accd.png

    道理很简单:仗,是大家一起打的。既需要大将军指挥若定、决胜千里,也需要士兵们舍死忘生、全力拚杀。话说“戚家军”的主力构成,就是浙江本土招募的人员;明朝中叶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其实是浙兵!古“越人”勇猛剽悍的一面,似乎又在他们身上附体。《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一节的描写极为精彩,有兴趣可以看看。

    话说戚继光到浙江上任,领导第一场抗倭遭遇战。过程中,彻底傻了眼:看上去威风凛凛的明军,面对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了,逃命都顾不上。戚继光以个人之力,连续射死了对方三个头目。战局扭转,倭寇开始溃逃;这帮兵老爷来劲了,掉过头装模作样追了一段,就放敌人走。为什么呢?出来当兵混饭吃,拚什么命啊!一场活脱脱的闹剧。于是,戚继光决定自己招募一支部队,朝廷也批准了。他经过观察,发现浙江义乌一带,民风极为剽悍,两族为抢水源打起群架来、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戚将军看中了他们,再从绍兴、丽水等地的农村,精心招募了一大批青年,根据其特点悉心训练,并配以厉害的武器和有针对性的阵法,终于练成了名扬天下、倭寇闻风丧胆的精兵。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抗倭大捷后,被调任到辽东前线;他对北方士兵的战力很不满意,要求朝廷征调浙江兵用。从此,明朝的北方边境,便活跃着勇猛的浙江兵,一直到明亡为止。明人有诗为证:“十年边海鲸波动,边人倍得浙兵用。而今羽檄震于邻,鸭绿江头万骑尘。”

    回到咱们的“抗疫”,很显然,浙江省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还得依靠本地的人民群众;而支援武汉的医疗团队中,也活跃着大量浙江医疗团队精英的身影。

1588835246574849.png

    今天,我们回顾浙江的历史、给浙江点赞,没有吹捧拔高的意思,更别理解成“看轻了天下英雄”。以咱们国土之辽阔、历史之悠久,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辉煌时刻;比如,诚如钟南山所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聊抗倭等话题,是为给大家展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浙江,避免打上“遍地商人、炒*团”的错误标签,甚至搞“地域抨击”。说实话,在移动互联成为主要媒体的当下,这也是值得警惕的谬误。而疫情此时更是“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本文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作者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