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垃圾分类为何走向“失败”?到底该如何推进垃圾分类?

    生活在上海的白领青年小王,最近被垃圾分类搞得焦头烂额,每当他在小区的垃圾分类点扔垃圾时,都被人问道:“你是什么垃圾?”试想一下这是怎样的心理暴击?当志愿者用直击灵魂的目光注视着小王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我今天垃圾分对类了吗?”不仅是小王,随着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推进,更多城市的居民或将面对“你是什么垃圾?”这样的“灵魂拷问”,许多城市市民都在分垃圾、倒垃圾、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在线发疯”,有才的网友甚至总结出垃圾分类的“猪定律”:“猪能吃的就是易腐垃圾,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肉的是可回收垃圾”。

1588921035612128.png

1588921066(1).png

    许多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已经出台了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逐步实现对垃圾的分类处理、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不少网友都反应垃圾分类以后“生活的环境更加干净舒适了”。

1588921125753389.png

    但另一方面,垃圾分类措施的迅速上马也让一些居民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苦不堪言,在非丢垃圾的时段里,一些居民甚至将垃圾留在被拖走的垃圾桶的位置上,像是在“缅怀”垃圾桶的离去,也就造成很多小区垃圾分类名存实亡。

1588921171(1).png

    早在2000年,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一些地方推行,但20年过去,垃圾分类在一些试点城市推进缓慢,大家对各种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垃圾分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而且垃圾分类需要的是全民的支持和参与、后端处理技术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垃圾分类可能成功。

1588921219138556.png

    今天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的严格和细致为世人所称道,但这也并非一蹴而就,日本从1970年出台的《废弃物处理法》到2000年制定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一系列法规为生活垃圾的有序分类和处理打好了基础,至今经过了50多年的经验积累,同时日本的垃圾分类也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并非所有地区都“一刀切”,时间的积累、规则的完善、居民的参与、处理的提高共同造就了垃圾分类的日本经验。

1588921233(1).png

    首先,我们必须以居民的接受能力为依据,逐步出台分类难度递增、处罚力度递进的强制措施。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北欧和日本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都经过了长期的适应过程,而我国的垃圾分类才刚刚起步,因此,垃圾分类也应该以居民的接受能力为依据,先以“干”、“湿”、“可回收”、“有害”等进行粗分,而非迅速上马、一步到位。

2eb8382e713c8a640566a1ec1ef143d.png

    其次,要围绕末端处置来制定分类标准,探索符合当地垃圾处理能力的分类模式。上海市至今多次调整分类标准,这与其末端处置方式密切相关,在推进垃圾分类时,我们不应一味将居民动员起来,厘清垃圾“来龙”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本地的后端处理能力,将“去脉”厘清,避免发生“前端分五桶、后端一桶倒”的局面,最终损失的是居民的耐心。

1588921316538020.png

    第三,通过引导企业进驻,引入智能设施,让垃圾分类便民、利民。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仍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企业参与度低, “虎哥回收”、“我的袋鼠”、“小黄狗”等垃圾分类企业正在发展,他们已经探索出智能垃圾箱,使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避免了垃圾的乱投乱放和二次分类带来的人力成本,让垃圾分类更便民、利民。

1588921327454199.png

    最后,要通过建立多元化、长效性的宣传机制,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可以通过发放指导手册、开展现场讲座、报纸、杂志、电视、校园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让居民对垃圾分类逐步了解、适应,最终积极参与。
    我们要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也应是为人民营造出更优良的人居环境,如果垃圾分类成为了居民每天要面对的一桩“难事”,甚至成为了居民的负担,那垃圾分类又如何从能落实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