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最新版浙江教育现代化规划出炉 五点建议打造教育高地

    孩子的读书关乎每个家庭,很多专家甚至把“教育”提高到了穿越阶层的重要地位。2020年5月9日上午,浙江省印发了《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指出到2035年,浙江省所有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要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强省全面建成,浙江教育在全省各领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等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邓小平针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要求。而推进教育现代化,重点是推动人的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也就意味着人的现代化关键是教师要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突显了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1589871784943152.png

    但在浙江省教育事业取得进步的同时,教育资源不均等,部分地区师资流等问题也一直存在着。近年来,由于社会综合环境相对落后,人事制度刻板,教师经济收入偏低,人才价值难以体现(如职称评聘难等)等原因,部分地区存在教育人才的流失,其中既有调动至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也有转岗至其他部门单位任职,甚至,辞职办班或另谋职业等情况。此外,尽管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学校距离远近、工作条件、子女接受教育、工资福利问题等因素影响,出现 “乡村学校教师乐意进城,但城镇学校教师却不乐意下乡”的现象。最后,对工资薪酬的满意度以及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也导致一些教师对学校归属感较低,极大影响其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

1589871811129460.png

    上述弊病存在以久,如何进一步深化浙江区域教育合作共享,建立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平台,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地,深入实施“留学浙江”计划等共享教育资源的规划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加快名师培育

    名师的培育对于整个区域的教育而言至关重要,能起到带头引领的作用。建议联合高校与教育科研院所,对照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的要求,采取订单式、精准型培养方式,深入实施名校长培训、名师培育、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中等职业学校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等项目,不断壮大名特优教师群体,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师资梯队,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学校以及整个区域的教育科研实力。在名师培育的基础上,极大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师之间创设对话平台,构建实践共同体。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抓手,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在构筑互惠环境、创设对话平台、搭建成长通道等方面发挥出独特优势。同时,实践共同体的存在为教师展开教学研究提供了广大空间,平等协商、互帮互助的氛围能极大激发教师研究与探讨的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帮助教师成为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1589871828216180.png

二、强化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首先,区域内应积极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如专任教师学历提升工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改革工程、教师学科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等,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其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同时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出国深造,鼓励教师自主进修硕士、博士学位。最后,针对区域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中单列农村名优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名额,通过设置特级教师特殊岗位,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存在潜质的教师开展定向培养,加大对区域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倾斜力度。提高适切现代化发展的教学能力,将有关信息网络知识作为教师必修内容,使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跨越。

三、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增强教师职业发展动力

    职称可以用于区分教师专业能力,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动力,在区域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针对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解决方法:第一,实行区域内城乡同等岗位比例,补齐乡村教师职称结构短板。保证城乡职称同等岗位比例。针对目前区域内教师职称结构不均衡问题,应适当提高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第二,改革区域教师管理模式,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以“竞聘上岗,职责明晰,任期考核,能上能下”为特点的人事动态管理机制,着力健全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转岗、离岗培训和解聘退出机制,积极探索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区域教师管理新模式。第三,及时兑现岗位待遇,完善岗位聘用管理机制。建立教师职称“评”和“聘”的有效衔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589871848390731.png

四、构建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师资流动促进了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师资流动具体措施如下:其一,为乡村教师前往城区学校交流提供通道,拓展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乡村教师从教积极性,引导乡村教师将所获知识和能力服务应用于乡村学校。其二,鼓励城区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 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相关政策落实,鼓励教师前往偏远乡村支教。充分尊重教师意愿,加强对于流动教师的人文关怀,实行“同工同酬”,在保证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的基础上,对流动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偿与奖励。其三,通过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对高能力乡村青年教师给予及时的价值承认,使其生成荣誉感和获得感,增强青年教师留任乡村学校意愿。对于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可打破职称晋升年限限制,推行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职称破格晋升制度,拓宽乡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高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

1589871865620376.png

五、切实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要实现区域教师队伍现代化,有必要切实提高区域教师收入待遇,从“低于型”向“高于型”发展。在待遇上加大对一线骨干教师、班主任与乡村教师的倾斜力度;健全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调整联动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参照当地公务员标准,建立教师待遇常规增长机制,逐步实现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所在区域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其次,完善区域工资结构, 使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不再是工资增长的唯一渠道,短期内无法晋级的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合理报偿,改善教师工作预期,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最后,区域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对于短期内没有入编,或一些学校存在的顶岗教师,应实现同工同酬,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感谢策论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区域教师队伍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与突围–基于浙江省G 市J 区的调查研究》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