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人才兴而产业旺,人才队伍怎么建?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浙江省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培育,积极推进人才的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据调查,至2019年底,杭州市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共有教学研究人员约16000人,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几乎所有学科领域。人才的培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精力,因此人才培育建设提质增效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

99803f6e96973b559bf32dd3e707739.png

    近年来,杭州市陆续开展“521”计划、“115”引智计划、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等重大人才工程,并出台多条相关政策制度,旨在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目前,杭州仍存在社会科学人才力量依然偏弱,人才结构仍需调整、社会科学价值的社会认知仍显不足,政府投入有待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依然滞后,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对此,面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及其对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张祝平教授等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d571a9844943caccfa3aa0c366f8a1.png

精准化施策,保障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和高效。

    一是精准谋划。要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高度,把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社会发展规划,做好长远统筹谋划;从战术角度,把实施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作为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重要项目推进实施,形成党管人才的合力机制;从战役力度,动态化、精准化编制全市社会科学类紧缺人才目录,把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管理指标,纳入全市宣传文化人才年度目标考核,保证任务有效落实。二是精准帮扶。要在市级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和享受政府津贴专家评比中适当增加社会科学人才比重,要强化市级社科联组织的凝聚功能和市级课题经费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加大社会科学人才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对处于成长期的多数青年社科人才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三是精准宣传。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有效方式定期向全市社科界人才推送政策要点、理论热点、科研重点,听取建议等,促进社科人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进一步增进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e54adc23e17d1f6589719cc8d870804.png

科学搭建平台,融合形成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高端特色。

    一是整合优化市级研究机构。要坚持“集中优势、创造一流”的目标导向,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市属“小、散、薄”研究机构的重组,着力推进“立足杭州、面向世界”的高水平社科研究机构建设,以此吸引和聚集一批高端社会科学人才,深入开展“新时代杭州的新发展”重大理论、重大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二是畅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要搭建好有利于社会科学人才成果转化和成果展示的服务平台,特别是社科工作部门要发挥好“孵化器”作用,推动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有效影响党委政府决策、推进管理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战略思考。三是打响杭州特色社会科学品牌。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聚焦“新时代杭州的新发展”重大理论和重大战略问题,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高层次论坛,在“数字城市”、“市域治理”、“南宋文化”、“大运河文化”、“良渚文化”等方面积极发出杭州社科界的声音,打响社科理论研究的品牌。

e78c86bac74ad8b4169881dd978b41c.png

制度化推进管理,激发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活力和潜力。

    一是要探索实施“杭州市社科名家”推介工程,建立杭州市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制度,完善市领导联系社科专家和市情通报制度,以及社科专家参与市政工程调研论证的常态化制度等。二是要健全全市社科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加大力度推进社科专家到党政部门任职挂职,完善全市干部队伍结构,或推荐到杭州市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参与相关实际工作,推动社科人才关注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全市社科联组织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科学研究容错机制,推动全市社科界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上限和下限的边界共识;还要率全国之先探索实施“突出专业能力和实际成果业绩导向”的多元化社会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努力破除 “三唯”倾向,促进形成精准识才、精准用才、精准爱才的人才生态环境。

0f71504fc6000a5b982075198352e2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