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科考路上 才子如大V 诸事不顺

微评提示  

接着上回,咱们继续聊唐伯虎。来看他那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1592978370764272.png

    在《苏东坡突围及其他》里说过,明代诗词总量不少,而精气神可比唐诗宋词的,屈指可数;但这一首,大概能算吧。明白如话的句子、往复回环的音律、魏晋风度的遗韵,似俗实雅、大巧不工,的确是天才之作。 记得《红楼梦》有一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林妹妹写了首《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大概就深受唐寅原作的影响。

566b0ae9918ed2ee51f6ed82341fb4e.png

    二者相较,显然,“林妹妹”也是高才。记得原著中写道,“宝玉看罢、怔怔地流下泪来”,颇令人感动。但总觉得,《桃花庵歌》抒发的情感,更加真实深挚、更加率性自然。唐伯虎枉负“江南第一才子”之名,科举遭遇重创、与仕途绝缘,潦倒困顿;然而孤高倔强、不肯向世俗低头服软,宁愿放浪形骸、沉醉诗酒风流的鲜明个性,诗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北宋时,同样有位才高八斗、声名远播的著名才子,渴望科举成功、走上仕途;但神使鬼差被淘汰——竟也是因为名气惹的祸。没错,就是柳永。才华横溢的柳三变,年轻时填了首《望海潮》,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描写得美轮美奂;经各地歌女传唱,天下扬名。水平肯定是够的,可能他不习惯科举那种严肃刻板的“策论文”写法吧,连续落榜数次(当时其实很正常)。才子情绪上来,填了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643d491510dfc099da032fbf6704957.png

    他大概忘了,“有井水处即有柳词”啊!作为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微博大V”,柳词一创作出来,不久就传唱天下;一直,传到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来年,柳永再次参加科考,终于上榜。当榜单呈到御案最后审定时,仁宗眉头一皱:“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提笔勾掉。这回,柳永可真是欲哭无泪了——从此更加放浪形骸,终日流连烟花柳巷,并自嘲“奉旨填词”。然后,我们所熟知的《雨霖铃》、《八声甘州》、《少年游》等一系列“神作”,也就不断喷涌而出;影响之大,甚至连宋词都被带进了一个新阶段:自小令而长调。
    再往前,追溯到唐代呢?相似的例子也有。那就是著名的“鬼才”,李白以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71b3223d246a4fa6db6d53031629ffc.png

    李贺的祖上很辉煌,可以追溯到高祖李渊的叔父辈,是远支皇亲;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早就中落了。好在李贺自幼聪颖异常,文学天分极高;而且很早就通过了乡试,取得了“贡生”的资格。他的诗作名气在外,得到了当朝高官、文坛领袖韩愈的赏识,亲自给他写信,让他参加进士考试。李贺满怀信心、兴致勃勃地来到京师,报名备考;没想到,发生了特别奇葩的事儿:居然有嫉妒其才者写信报告说,李贺的父亲名“李晋肃”,而“晋”与“进”同音。考虑要“避讳”,他根本就不能报考进士!
    按现在的眼光看,这当然完全是胡说八道、无稽之谈。可在当时极重避讳的风气下,朝廷有关方面就是深以为然,勒令李贺退考。韩愈非常气愤,专门写了篇文章、上书据理力争,仍无济于事。最终,李贺只能满腔悲愤,打道回府。在京郊作别两位友人时,作诗一首,是传世名作:“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车还载病身?”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宝剑自喻,感叹满腔才华,无处可用;只落得个一身病痛、车还故里的凄凉结局。回乡之后,他日夜苦苦思索写诗、炼字,直到咳血为止;年纪轻轻,才29岁就与世长辞,留下几十首锦绣诗篇,无比经典。杜牧在《李长吉诗序》中满怀深情地赞美道:“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极为精彩。既是对其才华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bb347e0474e9de216ed6539c25fd76b.png

    说了这么多悲情故事。科举考试,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封建社会毒害读书人的制度”,无比黑暗?
    当然不是。
    聊聊唐寅、柳永、李贺等的悲情,是挑出来的一些特例,能清楚地看出科举考试的严格、残酷;“博取功名”确实殊为不易。哪怕才高学富的“学霸”,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也未必就能成功啊。而从宏观来说,历史的真相是:在科举体制下,一代又一代出身于平民的杰出人物得以脱颖而出,一番历练后、成为国家之栋梁。唐、宋、明、清的著名文臣,都是科举的成功者。他们“两榜进士”出身,既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能辅君理政、经邦治国,乃至文武全才,“上马领兵杀贼、下马锦绣文章”,成为成功人生的典范。

c3e8beafa151f8df5d8731ef00de926.png

    快乐的诗词并不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于孟郊高中进士时,题目就叫《及第后》;“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时人未足贵,一曲菱歌抵万金”,这样绝妙的诗词问答,也写自(唐朝)科举考试前后。还有《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这类夸张的场面,总算是喜剧吧。当然,也有因科举屡次失败、怒气冲天,直至起兵造反,掀起血雨腥风的特例。比如那首著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黄巢多次落第后所作;十余年之后,他带兵杀进长安,唐僖宗落荒而逃,兑现了当年的誓言。另一位屡试不第的晚清秀才,大病一场后,干出来惊天动地的事业——洪秀全。

aea19ac020b80e97c4004c06a65962f.png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唐朝之前,能否再往前追溯呢?从秦始皇那会儿算起,不是还有秦、汉、魏晋、南北朝,接近千年的漫长历史嘛。有没有科举成功、失败的“悲欢离合”故事呢?对不起,肯定没有!要知道,“科举”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是从隋朝才开始出现的;经过唐朝三百年的演变、发展,到北宋才算稳定成型,成为了国家最根本的制度。隋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基本推行“察举”制;自上向下进行“综合考察、选拔任用”的制度。在古代社会,这种“察举”制,与“世家豪族社会”互为因果;它与北宋开始形成的“平民社会”,性质完全不同。
    限于篇幅,咱们下回再聊。

    本文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