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从科举到高考:平民社会的源起与继承

微评提示

    每年6-7月份,是传统的“考试季”。中考、高考,牵动万人心,这方面的新闻也特别多。这不,“仝卓坑爹”余音未落,山东冠县陈秀梅、济宁苟晶多年前高考被“冒名顶替”、前途尽毁的恶性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山东省教育厅查出,2018-2019年高考冒名顶替的考生达242人之多;甚至有消息称“江苏省疑千余人顶替高考”等,都让人感到震撼。

1cba3617169f11a463fbcb041f88a97.png

    上次《微评》里说过,咱们这个国度,是有着悠久的科举考试传统的。绝大多数家庭,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改变命运”;那些寒门子弟,更加以读书考试作为人生进阶、跳龙门的不二选择。说实话,竞争既然如此激烈残酷,就免不了有作弊行为——而历代王朝,对科举舞弊都是深恶痛绝的。明清两代,科场大案之血腥,对犯规者处理之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唐伯虎这种因证据不足,只能算“略施薄惩”了;清代此类案件中,杀掉的官员不计其数、一品大员都不罕见。抚今追昔,最近网络很多文章非常感慨。不过,今日之高考与史上之科举,竞争机理相似、本质却差异很大。为说清楚这个有趣的话题,咱们得来系统地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879bb9217aa160f1741612b491d45ef.png

    前文提到,科举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博弈过程。隋唐才开始出现、发展;宋代受到特别重视,逐步成熟、定型。而在此之前,人才选任更多的是“察举”——或朝廷“察”得贤名、征召使用;或经过推荐、考察而“举”。问题来了:谁有资格推荐、谁来进行考察呢?不问可知,当然是朝中的大臣嘛。而他们又倾向于推荐谁呢?似乎也不言自明。这个机制作用下,日久天长,强势群体们联谊结盟、相互通婚,形成了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同盟,最终,定格为若干强盛的家族。它们不仅在当世地位举足轻重,而且血缘传递、代代相传。这就是所谓“世家豪族”,某种意义上,与欧洲中世纪、能够与国王分庭抗礼的贵族群体相神似。举几位大家熟悉的人物为例。
    东汉光武帝刘秀,本来就以南阳几大豪族的支持作为“基本盘”,夺得天下。东汉中后期,豪族越来越兴旺,甚至发展到轮流把持朝政的地步,外戚、权臣、太监彼此内斗,一塌胡涂;最后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天下大乱。

c91b6ab2545e0c9fabe22752b6a49a1.png

    进入《三国演义》后,我们熟悉的袁绍,号称“四世三公”,是典型的世家子弟。曹操出身寒门、雄才大略,击败了袁绍;但曹魏政权由于缺乏足够根基,终于也不能持久、被著名的豪族司马氏所夺,一统天下,开创西晋。
    西晋短期陷入内乱、被胡人所灭后,琅琊王司马睿南渡长江、建立东晋。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江东的世家,典型如王敦、王导兄弟,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以后的桓家、谢家、庾家轮流把持朝政,将“门阀政治”发展到一个巅峰。

8561b553fdf97c63997702466f3a68d.png

    刘裕以寒门身份篡晋建宋,开启南北朝时期;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世家豪族仍然是最为突出的力量。最终,以关中、陇右一带“关陇集团”为核心的豪族群体胜出,先杨家以隋代周、再李家以唐代隋(两家居然还是亲戚),开创大唐盛世。

    或许,就是忌惮于关陇贵族的强大实力与潜在威胁吧。几百年大分裂后重归一统、可以媲美秦始皇的隋文帝杨坚,第一次采取了“考试取士”的举措,其初衷,就是试图从平民中获取新生力量,平衡当朝的豪族势力。他的儿子,著名的昏君(其实相当有作为)隋炀帝杨广,继而建立了“进士科”——科举,终于问世。隋朝二世而亡,这个开创性的制度,由唐太宗李世民发扬光大。当这位最负盛名的大帝,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我们能否体会到其内在的、真正的复杂含义?大概也就从这时开始,“世家豪族型”社会,开始缓慢转型。王公贵族们唱独角戏的时代即将过去,来自中下层的力量逐步崛起。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有个论断:“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赵宋鉴于唐季、五代藩镇武人之祸,以“重文抑武”为基本国策,文官制度变成了王朝的核心。庞大复杂的文官体系,主要源于科举、来自平民——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诚然,出身对个人的影响很大,那些官宦子弟,基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脉,入朝为官、仕途顺利的概率,要高过普通人。但一来,财富和人脉可以继承,智商以及奋斗的精神,却很难保证被遗传。百姓家的孩子,只要具备受教育的基本条件,天资聪颖、又足够勤奋努力,就会有机会胜出,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二来,文官的品级是不允许“世袭罔替”的。即使某一代官至极品,他也无法保证子孙能连续优秀;如果经历几代颓势,家道中落、回归平民也完全可能。三来,科举选拔的官员经多年儒家教育,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来自平民的背景,又使其缺乏根基容易控制,不太可能象原来的豪族一样,对皇家形成真正的威胁。

4b87aec6316e962de55b4f6a0827a2f.png

    不能不说,这一制度设计太成功了。两宋以降,往日鼎盛、辉煌的世家豪族,光芒黯淡了许多,甚至逐步消亡;它们动辄把持朝政、甚至篡位谋逆的情形,已经真正变成历史。“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阶层得以广泛流动,“平民社会”成型并延续千年,成为最深刻的文化传统。或许,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宋以降的王朝对科举如此重视,对公平、公正的要求如此严格吧。
    那么,科举是如何发展到当今之高考的呢?细说很复杂。要而言之,有点像“出口转内销”的过程。原来,西方自16世纪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文明进程一日千里,逐步领先全球、进入近代。也就在这段时期,“科举和文官制度”被传教士引进到西方,引起惊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先进、公正的选拔机制!而18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兴起,科举考试内含的“平民社会”思想,正与其相契合;西方开始正式模仿,纷纷设立类似制度,重视通过教育、考试选拔人才。作为近代唯一“反哺”西方的制度,把它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似乎也不为过!

d0f8f0c07c91a3afe709e928a1111c0.png

    而此时的大清,故步自封、日薄西山;老式的私塾教育、僵化的科考内容无法适应近现代的要求,终于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下,1905年科举正式废除;6年后,大清灭亡。民国教育全面模仿西方,开始融入世界潮流。新中国建立后,以苏联为主要模板重新建立教育体制,影响直到今天。归根到底,苏联的教育体系仍然脱胎于现代西方列强;鉴于科举对西方的影响,“高考”与其的渊源,或许就在于此了。

ccbfc581a987ff16b2c05dc71e9efae.png

    回顾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总令人感慨万千。科举所承载的隐蔽、复杂的政治功能,一去不复返了;高考,不可与其同日而语。但是,“平民社会”的格局没有变。无论“科举”还是“高考”,广大的平民阶层,都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改变孩子与家庭的命运,这不仅是基本的公民权利,也正是咱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动力之源。那些在考试中“冒名顶替”、毁寒门子弟前途的事件,性质之恶劣、负面影响之大,其实远远超出了其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表示愤怒,更希望有关方面能够认真对待、严肃处理,还世间一个公道和清白。

da6b36588de1ecea12d9dabc5e8fd84.png

    本文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作者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