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英国依然觊觎世界?贼心虽有 力却不够

微评提示

提起咱们周围的“强邻”,除印度、俄罗斯外、当然还有日本。大家对日本也可谓熟悉了,晚点说无妨,今天咱们聊聊英国。它远在万里,与“邻居”这个词有啥关系吗?早些年,还真有点关系——因为香港。众所周知,目前香港的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但去年以来的巨大风波,记忆犹新。先不展开讨论,至少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它回归23年了,然而体制、规范、文化、观念等方面,与内地确实风格迥异。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复杂、曲折的历史背景,似乎多少也与英国人的深沉狡狯、老谋深算有关。上回《微评》提到,它在印度殖民地撤退时,留下“印巴分治”等意味深长的政治遗产;非洲的一些原英属殖民地国家独立,情况同样很微妙。现在,“帝国主义”真的“夹着尾巴逃跑了”吗?难说得很啊。

未命名-4_副本.jpg

    世界史有个常识。从古到今,以对今日世界的影响排序,前“十大帝国”是哪些?权威观点认为:罗马、蒙古、俄罗斯、神圣罗马、大英、大汉、拜占庭(东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其中,大英帝国名列第五,排在咱们的大汉之前。理由貌似很充分。
    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管辖范围之大、全球分布之广,不看地图标注、很难想象。像蒙古、俄罗斯帝国这种,国土面积当然也大到吓人,但大英帝国的特殊在于,它的领土未必陆地相连或相邻,而是分散在全球六大洲——是个通过海洋联系在一起的、巨大无比的“海洋型帝国”。

10800421_副本.jpg

    这在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估计也绝后了。它的出现和存续,给全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最直观的例子:英语,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其他语种远远不及。像其他帝国一样,它也有生命周期,从17-18世纪的拓展、到19世纪的全盛、再到20世纪中叶的消亡。但非常奇特,就在帝国消亡的前夜,竟能“新生”出一个替代品:英联邦;某种意义上,延续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
    英联邦,肯定不是一个国家。所谓的“联邦”内,各成员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关键事务,基本都独立自主。它是除联合国之外、全球第二大的国际组织,可感觉又有点另类。比如,联合国挂着“国”的头衔,其实无非是个“地球物管”,大家一起开开会、吵吵架;欧盟这样的国际组织,货币都统一了,也无非建个经济共同体的“群”,“群主”是谁都说不清楚。

665daac71c14f489f79faea5b1b8678.png

    英联邦比它们都进一步,还真像个“国”。比如,它的不少成员,共同承认英国女王的“国家首脑”地位。遇首脑来访,民众热泪盈眶、《上帝保佑女王》的歌声响彻云霄;各成员体间的经济、文化互动频繁,认同感很强,“英联邦运动会”办得有声有色。直到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的国旗中,英国的蓝色“米”字图案,还异常醒目。这种“四不像”式的制度安排,恐怕也只有英国搞得出来——基于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英国人祖上那些事儿,骄傲的“盎格鲁-萨克逊”传统,说穿了并不光彩。他们大致是当年毁灭罗马的蛮族——日耳曼人的后裔,与法、德同源;来自北欧的海盗——维京人也曾暴力征服、长期统治英伦三岛,对其有重大影响。其源头的传统文化,可以看成两种蛮族文化的混合体。但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漫长的中世纪结束,经历多年战争、宗教改革后,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英国,脱胎换骨、一飞冲天。

214d3355a387015da7afecf63b31410.png

    不仅出现牛顿这样划时代的科学家,然后瓦特发明蒸汽机、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领先全欧洲、全世界进入近现代;继而开拓万里波涛,几十年后,建立起空前庞大的“日不落”帝国。全盛时期,统治面积33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的1/4,比现在俄罗斯版图大一倍。
    英帝国不仅规模庞大,统治逻辑和思维方式,也与前人如罗马、蒙古、阿拉伯这样的“陆地型帝国”,截然不同。
    首先,土地的占领、民众的臣服、严厉的管制…这些传统帝国的关键举措,它似乎不太在意,而主要着眼于工商业利益,比如攫取资源、占领市场等。为什么如此奇特?很简单。它征服海洋的冲动,相当部分来自私人商业组织,而非皇室、政府!重商主义、经济利益,才是其殖民扩张的底色。这样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是《国富论》这样的经济学经典、而非《君主论》之类的政治学经典出现在英国;为什么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从马歇尔到凯恩斯,英国盛产宗师级的经济学家。一开始,它甚至懒得向殖民地派人管理,嫌太麻烦、太花钱;后来法、德、俄等欧洲列强崛起,殖民地争夺越来越激烈,才不得不派遣总督、宣示主权。

d78c7589f6a3c19103b6e16bec176c0.png

    其次,它的统治,更多通过当地势力间接治理,对原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未必强加干涉、改变。象蒙古征服者那种,连当地姑娘出嫁“初夜权”都要霸占的野蛮行径,英国人是干不出来的。

    然而,如果把英属殖民地的统治,想象成温情脉脉、文明进步、为“普世价值”而来,就大错特错了。英国殖民以私人商业组织为主,与其历史密切相关。一则受海盗文化的影响;二则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世俗王权与宗教势力长期对峙、国王与贵族分庭抗礼。大航海时代开启,民间商业力量崛起,国王与民间联手干掉贵族势力;再等到宗教改革、教会衰落,王权这才得以集中。海外殖民,也就遵循私人商业开发、国家武装力量作为后盾的格局。我们所熟知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典型。英国商人在印度赚得盆满钵满,但与中国的贸易没讨到便宜——丝绸、茶叶、瓷器太厉害了,自己的纺织品又打不开市场,白银反而外流。无奈之下,只有贩卖毒品鸦片;这回奏效,银子挣回来了。大清朝廷当然不干,林则徐虎门销烟;于是,商人回国哭诉,说服议会、运炮来轰,最终强占香港、开放通商。全球其他殖民的过程,也大同小异。总之,英国政府及商人的核心利益,才是一切!让他们挣到大钱,就彬彬有礼、普世价值;否则,就武力征服、枪炮说话。懒得驻兵去管,是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小型的岛国,要管理百倍于本国面积的领地、几十倍于己的人口,哪里都顾得过来?

8e29ec4100593cbd3aff44dc24c146d.png

    此外,英国人从骨子里,种族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上,“西方中心论”、“英美特殊论”就源于此。他们深信,自己那套价值观、治理模式、法律制度,是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白人、本就比其他人种要优秀得多。接受其理念和统治,就是文明的;否则就是野蛮的、顶多“半文明”的国度。这方面,与咱们曾经习惯的“天朝上国,居天下之中、垂拱而治”;“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之类的自大,何其相似!

7b24bd4c8db44dfb4cc59aa1efa93e3.png

    不管有多么辉煌的过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打击,英国虽都最终获胜,但明显属于“惨胜”,国力一落千丈。庞大的帝国分崩离析,再也无力支撑。但这个时候,反倒能看出英国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确有过人之处。它知道无力阻挡全球民族独立的大势,就退而求其次,一手暗中设置点伏笔如“印巴分治”;另一手以经济共同、资金支持、文化认同为诱饵,谋求超越国界的文化共同体——“英联邦”应运而生。这看似不可思议,却是有内在合理性的。比如,秦灭六国很血腥,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则底定中华文明的基础。在这个逻辑上,英帝国消亡了,影响力仍可以通过英联邦延续。
    作为刚刚民族解放、独立自主的弱小国家,有原来的宗主、一个发达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提供资金支持,民众也享受英联邦国家免签、英语教育资助、共同热爱的游戏(足球、板球)等福利,又何乐而不为呢?印度、巴基斯坦、很多东非小国都是犹豫再三、最后仍加入了联邦。香港不过一个城市,但作为远东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英国人也费尽了心思。回归中国既无法避免,它就在1980-90年代前期,对港人予以特别优惠的“怀柔”政策,尤其不遗余力地灌输文化、价值理念的“优越性”,让民众对其“恩德”印象深刻,以埋下伏笔。香港回归了,可体制、规范、文化没啥变化,仍然与其接轨;再加上从幼儿教育就开始的刻意扭曲…这种环境长大,以后会发生点什么,可想而知吧。去年的风波中,我们分明能看到,背后闪动着的英国身影。

1599637369317718.png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英帝国历史影响力再强,也都是过去式了。现在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众所周知。英联邦的架子仍在,英国作为“群主”仍发挥作用;但多少就象《红楼梦》后期的贾府,“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强撑场面而已。它自己其实也在纠结,搞英联邦的巨额花费、投入的巨大成本,到底收得回几分利益呢?至于对香港的觊觎、那种依依不舍的情结,更加属于痴心妄想。唯一有点价值的,倒是它在打造“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成效和经验,可能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本文为作者为程迅博士,感谢作者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