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城市经济争霸:杭州遇见南京 谁能更胜一筹?

微评提示:话说中国经济,珠三角、长三角无疑是最活跃、最发达的两个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二者虽同为“三角”——本意是大江入海时,因水流变缓、泥沙沉降所形成的三角洲;但又有微妙的区别。珠三角比较“纯粹”,特指地理意义上、珠江流入南海附近的区域;长三角的外延,则更加广阔。本来,长江在崇明岛这一带入海;狭义看,也就上海、江苏东南部是典型的“长三角”;考虑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顶多再包括浙江东北,杭、嘉、湖这一带。而其他城市,如浙江南部的甬、台、温,甚至安徽部分也要加进来;这样定义的“长三角城市群”,就更多体现经济社会意义了。

    于是,从区域经济的广度、厚度与发展潜力看,长三角高居全国之首。2020年,仅沪、苏、杭、宁、甬、锡6个城市,GDP就超过11亿,远胜珠三角。那么,在这个自古就繁华似锦、财富如潮的区域,在众多经济强市、文化名城中,谁是个中翘楚呢?今天,“长三角一哥”不会有争议,当然是国家、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但“长三角第二城”的归属,就很有意思了。各类媒体,多年来争论不休。众多强手中,有两座城市特别突出,实力相当、难分轩轾:杭州VS南京。我们的讨论,就沿这个话题展开。

    正式PK前,说个插曲。如果单看经济,长三角第二城是苏州无疑。2020年,它昂首成为中国第6家GDP超2万亿之城;以一个地级市,经济总量大幅领先广、深以外所有副省级城市,创造了奇迹。论风景优美、宜居程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老少皆知,显然也是超一流。但是,在综合实力、重要程度上,它又确实无法与N朝古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的南京、杭州相比。这好比选美——如花似玉的众多选手,颜值、身材固然很关键;但真要决出冠军时,气质、谈吐、教育程度,也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好,就从两座城市的“气质”开始吧。

一、文化气质

    1、南京

    又名金陵、建业、江宁、石头城。它的历史地位非常特殊;从古代到近现代,曾经拥有的辉煌、遭受的苦难,远超其他城市。为什么会这样呢?据说是位置太好了,号称有“王气”。环山面水,石城虎踞、钟山龙蟠;进可以跨过江淮,北上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退可以凭籍天险,坐拥江南半壁、安享繁华。偏安政权建都的绝佳之地,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但也成了南北敌对双方、殊死搏杀的焦点。长江天险一旦被破,它就危在旦夕;城破之时,又常伴随着残酷的杀戮,发泄兼示威。然后“天下虽大,传檄可定”。

    看刘禹锡写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虽小,历代评价极高。白居易:“后世诗人,金陵无复措辞矣”。这四句很好懂(“女墙”:凹凸形的短墙),不少人能轻松背诵。但到底,精彩在哪儿呢?没错,就是那种强烈的兴亡感。对“石头城”经历过的吴、晋、宋、齐、梁、陈六朝,跌宕起伏、精彩曲折的三百多年历史,无限感慨。如果再加上后来的南唐、南明、太平天国……一千多年来,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都在这里发生。

    诗人什么都没说,就平平淡淡描写眼前的景色。“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还”二字,千钧之重。比较起来,李白的 “晋代衣冠成古丘”、韦庄的“六朝如梦鸟空啼”;似乎都有“着相”之感。是的。那么多辉煌、苦难,都已成过眼云烟。在承平的日子,当晚登上城墙;周围远山环绕,潮水寂寞地拍打、回撤,往复不绝。淮水边的月亮,仍然按时东方升起、照到墙边,高高地、冷漠地瞭望。此时此刻,技巧、词藻都是其次了。深沉厚重的历史感,似乎才是南京真正的底蕴;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2、杭州

    如果说只有唐诗,才能体现南京的深沉厚重;那么,用什么演绎杭州的秀美妖娆呢?大概是宋词。

苏轼《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东坡不愧伟大的天才。寥寥几笔,钱潮之壮美、西湖之秀色,如在眼前。

    杭州,古名钱塘、武林、临安。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五代吴越国、南宋两朝建都之地。当然,论政治象征意义,没法与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这样最负盛名的古都相比;但南宋一百多年的稳定繁荣、文化昌盛,实在给它加分不少。直到元代,马可·波罗游遍中国,感慨地记录道:“这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从此盛誉传遍西方。没错,杭州实在太美了!“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它正是江南韵味的典型代表。

    论风景,南京其实真不少。秦淮柔美、玄武宜人、钟山毓秀、栖霞枫林。可只要看一个“指标”:著名文人赞美作品数——上面那几个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西湖。所谓“晴湖

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看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千树压、西湖寒碧”之韵味,当真令人感慨低徊。明朝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也把西湖雪景之美,写得淋漓尽致。篇幅所限,不展开了。

    “文化气质”这一项,就到这里。双方各擅胜场:南京以厚重的历史感、巨大的象征意义(唯二冠“京”之城),以“气场”见长;而杭州以绝美的风景、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之抗衡。综合来看呢,南京可能还是稍胜一筹。再加上“民国首都”这个因素,南京的科研、高校、医疗、地铁等硬实力,比杭州领先很多;罗列了,有公开数据。但从生活品质来说,杭州的秀美山水、可能更加宜人。

二、经济特色与地理逻辑

    从历史回到现实,再讨论经济。杭州VS南京,经济层面的比较,非常微妙。众所周知,咱们的体制决定了:省会城市,往往是本省的集中代表;省会城市经济PK,往往意味着两省经济PK。可这个“规律”,南京这儿是有点问题的——“散装苏大强”,非常奇特。

    1、尴尬的省会

    中国的所有省会城市,论尴尬度、南京估计要排前三(与济南、福州有一拼);网络上,还时常被戏谑为“徽京”。打开江苏省地图,就能看出点名堂:省会不仅躲在西南一角,还“完美”地三面嵌入邻省安徽,让人哭笑不得。不对吧,刚才不还说“龙蟠虎踞”、威震东南吗?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因为从全国视角看,南京地理位置太好;所以“江苏省”被硬生生拆出来,使得后来的江苏省会,显得尴尬。看清初“江南省”(明朝“南直隶”)的地图:

    此处的“江宁府”(南京),可正是中心位置!这一带又是朱明龙兴之地,对全国都有巨大的感召力,清廷深为忌惮。于是,将其一分为二,分立出“安徽”(安庆府+徽州府),“江苏”(江宁府+苏州府)两省,分而治之、削弱“南直隶”的影响;考虑到它们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仍让“两江总督”开府江宁,统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注意,不是江苏、浙江两省,很容易混淆。不了解这些复杂的历史渊源,确实很难搞清楚。相形之下,杭州就完全不存在这类问题。浙江省内,从古至今,那是当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理解了这一点,就大致能明白:江苏经济地位突出,长期全国第二(曾接近广东、有超越之势),浙江一般排第四;可两家省会的经济实力PK,杭州始终压制南京。原来,江苏长期以“区域均衡”为发展战略,苏南条件好、发展快,得到的资源倾斜也多;南京是省会、政治中心,可未必就是经济中心。所以,它GDP长期排第三(苏、锡之后),比较弱势;再加上尴尬的位置、复杂的渊源,对富庶的苏南吸引力不强,而是吸引了安徽大量人口流入,再加上苏北流入。南京的方言,与苏、锡“吴侬软语”毫无关系,倒与马鞍山一带有70%的相似度,是安徽话与苏北话的“混合物”。当然,近年来它得益于“首位度优势”,发展很快;2020年挤入全国GDP10强,杭州第8。

    如上图。近20年来,二者GDP的差距由300多亿先拉大、后缩小, 一度回到300多亿;但近年来,又拉大到1300亿左右。“经济总量”这一场,杭州胜出不少。但是,光看数据太肤浅。到底如何理解,GDP数据变化背后、隐藏的逻辑呢?如何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呢?我们仍然要追问下去。

    2、苏浙的差异

    回到前面的观点:杭州VS南京,毕竟是省会城市比较。就算南京有点“尴尬”,本省的主要经济特征,仍会给省会城市打下深深的烙印。江苏、浙江这两个省,同为沿海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也相邻,发展的模式、风格会不会很相近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在《南北经济差异》系列微评中,反复强调了经济地理的重要性。“珠三角这样的地方,只要打开国门搞经济,无论明朝、晚清还是改革开放、无论原本基础多差,只要持续二三十年,就一定繁荣富庶”。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珠江入海口、面朝南海(全球重要航路)+深水海港+发达的内陆航运+平原腹地(人口密集、利于发展工业)+港澳台辐射+广东深厚的商业文化基因。

    (1)江苏

    上面这六条,江苏东南部的苏、锡、常、通等城市,占了五条:长江入海口(全球重要航路)+内陆水网纵横、航运极其发达+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工业基础好+长三角龙头—上海辐射+苏南自古繁华、商业氛围浓厚。所以经济表现历来优异,全国数一数二。然而,它的短板是:缺乏深水海港!苏州港、张家港等,都是内河港口;典型比如江苏盐城,空有漫长的海岸线,辖内竟无一个像样的港口。这背后,有复杂的地质原因;不展开了,有兴趣可以百度。唯一的海上良港、连云港吞吐量大,却又太靠近北方;远离工业腹地、与内陆航运不便,还受到青岛、烟台等港口的压制等。

    这种地理条件,使江苏成了一个“非典型”的沿海经济大省。冒险弄潮、捕捉商机的“海洋精神”,远远没有粤、闽、浙浓厚!可能也因为,它的先天条件实在太好,没必要冒险吧。鱼米之乡、“苏湖熟、天下足”;拥有辽阔的平原,南北交汇、江河湖泊纵横。因此,它更多依靠发达的内陆航运、苏南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强大的政府规划、组织、管理为依托,创立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稳扎稳打、发展至今。怎么形容呢?如果以世界各国为参照物,江苏倒更多地像德国;对工业、制造业有一种天然的痴迷;在“工”的基础上,凭借发达的交通航运、发展“商”。

    (2)浙江

    同样以珠三角为参照物。上面六条,浙江也占五条:钱江入海口、临近长江三角洲+宁波、舟山、温州的深海良港+内陆水系纵横、航运便利+长三角龙头—上海的辐射+浓厚的重商文化基因。所以其经济表现,一直非常强劲。它的短板也很明显:缺乏平原腹地!所谓“七山二水一分田”,虽也有杭嘉湖、金华这样的小块平原,但沿海的温州、台州,内陆衢州、丽水等,大部分区域都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岭绵延,土地狭窄、逼仄,交通非常不便。

    我们看到。这样的地理条件,使浙江的甬、温、台一带,形成了鲜明的“海洋精神”:敢于冒险拼搏、善于捕捉商机;再加上勤劳、精明的个性,铸就了鲜明的“浙商”文化。这一点,与广府商人、潮汕商帮、闽商,其实高度趋同。有兴趣可以看下图,世界排名靠前的华人首富,有多少是祖籍为广东、福建、浙江的商人。

    因此,从浙江的发展历程看,它一直就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民营经济非常发达,小老板众多,市场高度活跃;同时,投机性也非常强,对“金融杠杆”有着特殊的偏好。它的政府行为,也以引导、调节、维护秩序为主,对主体的微观干预相对较少,鼓励以“温州模式”为底色的个体奋斗、市场拼博,发展至今。如果以世界各国为参照物,浙江人倒更多地像犹太人;对商业、金融业有一种天然的痴迷;在“商”的基础上,凭借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发展“工”。

    理解了上述差异后,杭州VS南京,经济表现、产业变迁的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的预判,就容易得多了。下一篇,将开展解读。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程迅,感谢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