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杭州“分区”观察:教育不是商品 均衡化发展迫在眉睫

    

    这几天,关于杭州调整行政区划的消息成为很多杭州市民讨论的焦点。可能杭州以外的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一个行政区划的调整会引来这么多市民的关注?难道调整了区划,真会影响到现在的生活吗?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这个调整,对当前生活未必会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影响不大,

又何来市民东讨论来、西讨论去呢?

如果你持续关注过这个消息,

倒也不足为怪,

因为这个消息已经在杭州市民中吵来吵去很久,

有的人讨论历史,

有的人讨论学区划分,

有的人更为直接:

想方设法让这个调整和房产挂钩......

面对一个热点,

往往大家的讨论都是针锋相对的。

那你看看针对杭州行政区划调整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显得很是“奇葩”。

大家一改往日针锋相对的习惯,

一股脑的放下观点交锋,

反而盼望着杭州的公共服务资源能在区划调整的时候一体化,

或者说是均衡化。

尤其是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更为强烈,

用杭州市民能看懂的那句话来说就是:

能不能把(萧山 余杭)这个括号中的内容去掉?


话说到这里,

可能大家就都明白了,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

杭州此前一直有一个惯例:

主城区之外,

另设余杭、萧山的分配政策。

而这个调整,

市民如此关注就是因为,

这背后代表的是很多市民盼望着公共服务资源这次能够彻底一体化和均衡化。

不过,

就在区划调整过后,

杭州还设置了一个“过渡期”,

在这种模式下,

市民的愿望算是暂时“落空”。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过渡期”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

我们也有理由去猜想,

这种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和均衡化能否往前一步走?

或者再直接一点,

教育资源一体化、均衡化

能否在“过渡期”后,

向前一步走?

教育不是商品,

均衡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生活在杭州的市民一定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现在杭州街头的公交站台广告,

基本清一色的都快要被

各种线上培训机构的广告占领。

我曾经无聊,

从杭州环城西路市中医院公交站台一路向北走去,

沿着环城西路过莫干山路,

一直到城北区域北大桥附近的大悦城,

这近五公里的距离内,

大大小小的线上培训机构的广告已经将沿线公交站台广告“霸屏”。


可谓是整齐划一,

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学生争夺战。

既然抢学生,学生缺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

2020年,我国在校生共有2.89亿人,

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

就是这些机构争夺的“家底”。

如果说公交站点的广告牌被培训机构几乎“霸屏”

只是我们肉眼可及的现象,

而在周末的杭州街头,

各处培训机构的门前等待接学生下课家长排起的长队,

却是不少人切切实实的生活。

至于家长为什么花钱费力的把孩子送来,

道理就更简单:

别人的孩子都学,

我不能不报名。

小学升初中需要加强,

初中升高中也需要提高,

在这种需求刺激下,

培训机构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补课课程,

而培训机构的数量更是不少。

根据杭州市2021年发布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显示,

白名单中共有1842家培训机构,

其中萧山区数量最多,

达到285家。

培训机构不少,

学生众多,

家长之间的互相比较,

生怕自己孩子落后,

这样日子久了,

家长一提到教育,

就是满眼的焦虑。

这副画面,

就是教育商品化的结果。

教育资源被标签化附上价格售卖,

价格高者得,到头来,孩子疲惫,家长焦虑。

这样的局面,

当然是不正常的,当然需要被改变!

改变的途径也很简单:教育资源均衡化。

很显然,

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几年,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

对于教育资源均衡化已经在着手布局。

而对于此前大家讨论的上海学区房,

就是这种均衡化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说到这里,道理已经很明显,

在公共服务资源上,

一定不是价高者得的竞价模式!

基于这个原则,

我们想,杭州这次行政区划调整,

理应成为一个破局的机遇,

打破多年来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够均衡的弊端,

在公平上破局,

打造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杭州。

基于此,我们对“过渡期”结束,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