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全域旅游,在旅行的路上成长

    今年“五一”,民众旅游探亲需求强劲复苏,机票、酒店早已预订爆满,有些地区的门票甚至被高价倒卖一票难求,全国客流量将达2.5亿人次,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4月26日就发出了交通安全预警提示。疫情以来,每逢假期都是对旅游市场的一场考验,随着文化旅游的大力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游客不再是单单看风景看建筑,更多的是了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有一种获得感。同时,各地区还在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今年杭州市西湖区成功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性县(市、区),该区共有3A级及以上景区7家,打造了龙坞茶镇、兰里景区、灵山风情小镇等一批新的景区景点,11个村庄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35个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在创建省A级景区村庄的同时,西湖区还引进“黑科技”。如华联村等启用具有人脸识别出纸、智能新风系统的新型旅游厕所;西湖区旅游大数据平台根据游客承载量对青芝坞、外桐坞村、上城埭村等省A级景区村庄进行游客舒适度实时监控,及时发布拥堵信息指导景区村庄疏散管理。在具体玩法方面,西湖区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方式。比如打造120公里的西山游步道,建设完成沿江骑行绿道;推出“一线一品”景区免费班车,由各景区核心客源地直达宋城、灵山、龙坞,服务市民游客近万人。下一步,西湖区将持续巩固提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寻找旅游产业新增长点,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西湖。

    全域旅游让游客从单纯的观赏玩乐提升到了休闲愉悦的阶段,让旅游更丰富更具深度。而当前许多地区全域旅游专门人才的数量、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管理体制上部门之间没有相融合,降低了工作效率等其他矛盾突出,有待解决。

    1.建设重点项目,打造全域美景。加快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水系环境整治项目、景点旅游功能提升等旅游项目建设。全面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打造旅游产品新业态。持续优化提升现有景区品质,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体旅融合,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旅居康养游等多种旅游业态转变。顺应市场潮流和游客需求,着力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提升,完善景区旅游、标识标牌、散客服务、旅游厕所、旅游交通等全域旅游“五个服务系统”,补齐旅游要素短板,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2.挖掘非遗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推进非遗展馆的扩容升级,全方位展示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系谱、技艺流程、艺术特征和保护成果。开创文化产品,结合地区特色,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的结合,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引导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景区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旅游商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在符合条件的图书馆、旅游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博物馆等场所,增加体验项目,让旅游景区成为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进入旅游设施和景区,成为新时代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大势所趋。积极培育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文旅融合示范镇、旅游风情小镇等全域旅游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健全全域旅游风险防范与安全治理体系,深化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将条线式执法转化为网格化监督监管。以保障游客利益为核心,按照“有诉必理、有诉快理、理必有果”的逻辑流程,建立健全全域旅游诚信基金机制和涉旅投诉先行赔付制度。

    4.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打造优质人才队伍。政府要鼓励景区与行业、企业、社会、高职院校进行有效的衔接,创新推进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化办学项目合作,进而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旅游人才的层次与质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国际化、新业态旅游人才,全面支撑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高效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各项事业的发展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旅游行业也需如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旅游人才开发放到旅游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工作投入,重点加强各旅游院校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旅游人才标准化和考核晋升制度,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全域旅游将景区串联在一起,不再历经漫长的车程,浪费宝贵的时光,让旅游更有活力,更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