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逐鹿中原:郑州“对决”济南 谁是黄河沿线的王者?

微评提示:从“南北经济”系列到“城市漫谈”系列《微评》,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近半年时间。这一段,我们兴之所至,对广东、东北、杭、宁、甬、锡、合、西、汉、长的历史、文化与经济,浮光掠影地进行了点评。总体来看,写得非常随性、水平又着实有限;很多认识可能并不准确,难免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弊。读者朋友却不过多计较、给予了热情关注,阅读量、评论数迭创新高,在此深表谢意。

    此外,我们关注南方城市的比重,确实远超北方;只蜻蜓点水地写了一下西安。这一来呢,众所周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显然热点更多;二来从历史与文化看,反倒是基于对北方的重视,下笔更慎重——比如今天的主角:郑州、济南。新世纪以来,它们得益于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优势”,发展迅速、强势崛起;在北方经济普遍低迷,份额、排名不断缩水的时代,与西安、青岛等一起,成为黯淡之中不多的亮色,维护着北方的尊严。

    黄河流域自西向东,呈“几字形”走势;郑州、济南,恰好分布在中下游沿线。这一带的文化意义,格外重大: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那么,“郑州对决济南,谁才是黄河中下游最璀璨夺目的明珠”的话题,似乎就格外有趣了。按咱们的习惯,不忙比较GDP、人口、产业之类的数据,而是先来看看,它们(作为省会、也延伸到全省)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一、济南

    1、风景如画的历史名城

    “四面荷花三面柳,满城山色半城湖”。如此风光旖旎、诗情画意的句子,是描写杭州、南京的江南秀色吗?不。它描绘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泉城”济南。名扬天下的趵突泉、“水光山色与人亲”的大明湖,这些骄傲的“名片式”景区,竟然就在闹市。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学课本必选的名篇。“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是块空灵的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从风景到意境,都如此美好的城市,北方好像还真不多见!当然了。现在它的冬天,不可能那么美了——大概率,是雾霾笼罩下的灰白;加上高架大楼、四面开挖,扬尘随处可见,“清亮、蓝汪汪”的感觉,不知要从何说起。

    作为山东首府,济南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战国名医扁鹊;隋唐英雄秦琼、房玄龄;两宋大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明前七子李攀龙、著名大学士高拱等,都是“济南府”人。咱们从小听评书《隋唐演义》,一提到秦琼,耳边就会回荡起“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人称赛专诸、小孟尝”的激越声音;秦琼秦叔宝,那慷慨重义、英勇无双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和同期另一员虎将:尉迟敬德,千百年来作为“专用门神”画像、护卫百姓宅户安全。

    辛弃疾,都知道是南宋一代词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实,他的军事才能也极为了得,不到三十岁、就率义军大破金兵,成功南渡;可惜不为一心偏安的南宋小朝廷所用,赋闲几十年,抑郁不已:“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直到老年,都念念不忘杀敌报国、恢复河山。拳拳忠义之心,令人感动。

    没错。他们都是山东——甚至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人物典型。山东就山东,说那么夸张干嘛?不夸张。作为传统文化之渊薮,可以这样认为:理解不了山东,就理解不了中华古典文化。

    2、齐鲁之别、礼义之邦:积淀厚重的山东文化

    众所周知,山东简称“鲁”。可未必都知道,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更习惯称为“齐”!搞成“鲁”,实在因一个无奈的插曲:晚清开始电报通讯,要求各省用简称、少花钱。河北率先用了“冀”字,山东有点尴尬了:“齐”与“冀”发音相似,不妥。那用鲁吧!就这样流传下来。可为啥以前习惯称“齐”呢?因为所谓“齐国”、“鲁国”,不过是春秋以前的区分。

    到战国七雄时,鲁国就不复存在(被齐所并);后世再没人用过“鲁”这个国号。“齐”,倒是被人反复使用:韩信就称“齐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齐”等。然而,神奇之处在于,鲁国虽早都不见了,文化精神却长存于世;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圈!鲁国之于中华,正如希腊之于西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称“鲁”,可一点儿也不委屈,反而值得骄傲。

    上述积淀,形成了山东内部最大的文化分野:齐鲁之别。本地人都知道,胶东一带(齐国领地)的方言,与鲁西南(鲁国旧地)天差地别,不用普通话、几乎无法交流;习俗文化、经济状况也迥然不同。济南、淄博、聊城等,则又细分为“齐北文化”。相对来说,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的“胶东文化”,海洋精神充沛,更加开放、进取、时尚;而济宁、荷泽、枣庄等“鲁南文化”,比较传统、古典、保守。何以如此呢?与济宁有很大关系:圣人之乡!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中国最知名的圣贤、没有之一,济宁曲阜人;“亚圣”孟子,儒家思想继承发扬者,济宁邹城人。凭这两位,就可以奠定济宁、鲁国的传统文化权威地位。没办法,“儒家”实在太重要了!两千多年帝制史,任你王侯将相有多猛,治国都得用它的规范;百姓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都来自它的影响。西方常惊讶于:国人方言、习俗相差如此迥异,为何总能保持强大的向心力,即使分裂、也终能重新统一?除秦始皇开创的体系,“书同文、车同轨”以外,儒家文化、无疑是另一个关键——我们不论天南地北,都习惯于遵守同样的规范,有相似的价值观。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儒家色彩淡化了许多;但融入民族血液的东西,不可能消失,程度轻重罢了。鲁西南一带,无疑保存得比较完整。比如:到现在的春节,晚辈给长辈拜年,还得跪下来磕头:真磕!放在其地地方,很难想象。再比如,山东闻名遐迩的“酒文化”:宾主依次落座、丝毫不乱;主陪提三杯、副陪提三杯,三、四、五…再各提三杯,而且不能“干喝”,要妙语连珠、能侃善祝,令宾朋大悦、不醉不归才算得体。妙处还在于,上到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客人喝酒,不分贵贱、规则都一样;否则,就会沦为笑柄。全国各地,论酒文化之严谨有序,山东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何也?儒家“礼教”之遗风也。“礼义之邦”,那真叫名不虚传。

    当然,它还有不可忽视的另一面。“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山东”,原是秦国视角,泛指陕西崤山以东;就说山东,也没问题。梁山好汉的故事,人所共知,领袖人物晁盖、宋江、吴用等都来自山东郓城。这儿讲究文化,可绝不文弱;而是盛产响马强盗,英雄豪杰!从来就不缺慓悍、勇猛的气质;以前部队里,山东话几乎等于普通话。限于篇幅,不展开了。

二、郑州

    1、陌生的古都、新兴的城市

    话说咱们国家,历史源远流长,共有八大古都。哪八个,能不能说说看?像“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样的答案,估计90%的人可以脱口而出。而能说到“开封、杭州”,就算不错了;剩下这两家——“郑州、安阳”,非专业人士,很难答得上来。

    郑州,不是个“火车拉出来”的城市、以中转枢纽而闻名吗,它也算古都?现在去郑州玩,到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除博物馆外,哪有什么古迹?普通人有这个疑问,很正常。因为,它作为“都城”的时代,实在太久远了——夏商古都。说实话,连“夏”这个朝代到底存不存在,史学界都争议不休:考古证据并不支撑!地面能留存多少古迹,可想而知。

    好吧。就算夏不存在,商,可是铁定有的。从“商汤革命”到武王伐纣”,《封神榜》、姜太公、哪吒、杨戬……那么多精彩的传奇,都因它而生;后世所谓“商人”,也因为这个叫“商”的部落,善做生意得名。做过这样一个王朝的都城(后来搬至“殷墟”安阳),也算不错!当然,迄今仍有3500多年,古迹肯定看不到了。

    当代郑州能成为省会,也确实是靠“火车拉出来”的。没有地理交通这个优势,以河南城市“大佬”之多,怎么也轮不到它。回到上面的话题,8大古都,河南竟然就占4个!洛阳十三朝古都,与西安并称“两京”,长达千年;从五代到北宋,改朝换代如同走马,而都城就像“定身法”一般,必须开封汴梁!郑州能最后选中,主因还是位置——洛阳偏西,太靠近陕西;开封又太偏东。只有它不偏不倚,刚刚好(和合肥非常相似);其次,才是火车枢纽、四通八达。能在强手如林的省份脱颖而出,机遇实在难得。

    2、铁马金戈、逐鹿中原——雄视天下的河南文化

    郑州乃至河南,所谓中原大地,意义非同寻常。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世界上唯一未尝中断、延绵至今的华夏文明,便起源于此。追根溯源,不能不对这片土地,致以深深的敬意。就不说那么远,直到近现代,它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意义,都非常突出。

    前几年,网络流行一种、将河南人“污名化”的恶劣风气。连同杭州,都因与河南的渊源(北宋到南宋),被蔑称为“豫杭”,与南京的“徽京”,倒是珠联璧合、一齐恶搞。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不仅市侩小人气息、扑面而来,而且缺乏常识。他们只看到,河南、安徽是传统民工大省,体力劳动者多、生活艰难,优越感便油然而生;哪里晓得:以江南一带为例。就算富庶繁华、人才鼎盛,可一般都出点什么人物呢?富商、地主、文人、歌女而已;历史上建立的政权,多为偏安小朝廷。而河南、徽北、苏北的中原呢?从来就出:统一大王朝的皇帝、大军阀;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国士;一旦遭遇乱世,就会变成英雄、奸雄、枭雄的摇篮!名人包括:

    春秋战国的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苏秦、商鞅、范蠡;秦末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再到三国曹操、荀彧、司马懿;南北朝刘裕;唐朝玄奘、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五代朱温;两宋赵匡胤兄弟、岳飞……一直到近代袁世凯、抗日名将吉鸿昌,绝大多数是河南籍;少数徽北、苏北,也同属中原。他们加起来,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历史!那种龙虎风云际会,铁马金戈、纵横捭阖、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气魄,是中原文化特有的标签。说实话。以中国之辽阔、历史之漫长,各地都会有英雄问世;可历朝历代,杰出政治、军事人物层出不穷,延绵几千年的,中原以外罕有他例。

    这又是啥情况呢?原来河南人不仅不该“黑”,还得膜拜?真没这个意思。中原历史、文化如此精彩,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记得当年,吴佩孚开府洛阳,做五十大寿;康有为专门写了幅贺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气势夺人,名噪一时。“中州”之特点,描绘得非常精彩。

    战国七雄时,这个汇聚“八方风雨”的地方称“魏”,曾十分强盛,足以争霸天下。秦汉以降,其国号和“齐”一样,也被后人反复使用。大家熟悉的三国“曹魏”,还有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主席有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魏武帝曹操的功绩,赞赏不已。

    “中州”的优点,正如其名。地处“天下之中”,四通八达。一旦国力强盛,颇有点“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意思:比如五代梁、唐、晋、汉、周,其实版图很小、无非占据这点地盘的军阀,却被史家称为“正统”;后来北宋政权,脱胎于此。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所谓“四战之地”,平原广袤、无险可守!只要国力稍弱,“八方风雨”都可能来冲击你,形势就十分危险。这种地形地貌、文化传承,英雄、奸雄辈出,也不难理解了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年代,早已远去。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历史上那些纷争,无非茶余饭后的闲谈罢了;经济发展、繁荣富裕,才是大家关心的主题。郑州、济南,从前面的内容来看,各擅胜场、平分秋色。这两座既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又肩负着北方经济大省期望的城市,又表现怎样,前景如何呢?留待下篇,慢慢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