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助理研究员朱玉成论文刊发于《社会科学》

    日前,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玉成博士撰写的论文“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政策创新问题”被《社会科学》刊发。《社会科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文章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仍面临粗放型增长难以持续、人口红利衰减、环境资源约束增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诸多挑战,但由于我国依然处于人口素质快速提升、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产业梯度转移的“雁阵”模式等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完全具备绕开或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条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节点上,一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便具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不仅包括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等。

    文章分别选取成功跨越陷阱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落入陷阱的部分拉美和南亚国家作为样本,并特别关注有效经验的学习。部分拉美和南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包括:一是转型失败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受阻;二是配置低效论:城镇化进程不顺和人力资本提升缓慢;三是资源依赖论:过度依赖资源红利而陷入“资源诅咒”;四是比较劣势论:比较优势“真空”导致产品竞争力丧失;五是分配

    公论:财富分配不公与发展公平性处理不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跨越“马尔萨斯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并有望在2025年左右进入高收入国家。虽然学者不乏对我国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停滞的种种预测和警示,但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较小,我国真正的威胁是“高收入之墙”问题。借鉴各国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识别出我国在跨越陷阱的冲刺阶段所面临的五大主要挑战:一是全要素生产率挑战,主要涉及经济发展动力再造和切换问题;二是城镇化挑战,主要涉及城镇化和人口红利问题;三是资源环境挑战,主要涉及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四是国际竞争力挑战,主要涉及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五是包容性增长挑战,主要涉及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问题。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预防“高收入之墙”的关键在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发展动力上,新时期是创新驱动和引领的,而不是自然资源驱动的,这就意味着要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在发展布局上,新时期是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而不是比例失衡的,这就意味着要由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在发展形态上,新时期是绿色低碳的,而不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这就意味着要由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在发展空间上,新时期是开放互赢的,而不是相互脱节、被动依附的,这就意味着要由单向开放转向双向开放;在发展目的上,新时期是和谐共享的,而不是两极分化的,这就意味着要由片面追求经济总量转向包容性增长。一是鼓励创新: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实现“雁阵式”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优化结构: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人力资本“质量红利”;三是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向生态环境改善中求增长;四是扩大开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五是改善分配:实现包容性增长,强化分配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