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公办托管班,你心动吗?

    近日,北京、江苏、河南等全国多地教育部门表示将开办面向小学生的暑期托管班,旨在解决部分家庭孩子无人看护的难题。北京市教委7月发布消息表示,将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开展托管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地点在校园内。托管适当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学生免收托管服务费用。

    事实上,关于公办托管班的实践早有尝试。2014年起,上海市就依托社区创办了“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并逐步实现上海市所有街道、乡镇全覆盖。2017年起,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开展小学生公益暑期托管课堂项目,学生除需要缴纳午餐费用外,其余课程免费,这一经验模式现已将推广至三亚全市。公办托管班一般是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的公益性服务,主要面向家中确实无人或无能力看管、社区不具备看护条件的对象,从而分担困难家庭烦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在公办托管班开设后的具体操作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1. 明确服务人员能力与道德

    当前公办托管班的教职人员相对结构复杂,既有来自学校的教师员工参与,也有社会志愿者团体、社会招聘人员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由于当前我国针对托管机构中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在教学和道德素养上,都缺少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手段,导致托管班业内鱼龙混杂、秩序混乱、水平参差。因此,公办托管班需要依托所辖社区或街道,完善录用与考核机制,构建技术与道德培训的完善体系,强调权责关系,预防托管过程中的教学监管风险。

    2. 建立供给多元化的托管班

    各地在探索暑期托管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依托街道、社区,以及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基础上,少年宫、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公共教育场所,也都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此外,教育部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组织和其他单位与个人都是公办托管班的参与者,应注意到托管班的公益属性,一方面发挥社会公益力量,另一方面保障政府财政的补贴与支持。

    3. 构建需求分层次的托管班

暑期托管班面向的家庭群体在经济基础和托管诉求上均存在差异。有的父母因为打工或需要照顾家中患病老人,对于托管的要求主要是提供保障子女安全的空间资源。有的父母因为双职工家庭且独生子女,担心孩子一人在家感到孤单寂寞,因此通过托管班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社交生活。但也有家长是希望通过托管班来保障子女的分时段学习,甚至在暑假期间培养出一项技能特长,那么对于托管班就会有更高的要求。面对多元化的家庭群体的现实诉求,也要求公办托管班根据自身实际能力,构建多年龄段、多元导向的班级结构,从而分层次的提供更优质和精准的托管服务。

    4. 保障精准高效的公益服务

    一方面,在报名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的自愿原则,切不可为建立公办托管班而强制学生暑假离家入班,甚至假借公办托管班开设暑期课堂,将校园内课程任务外移到校外,增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益性资源,强调家中确实无人看管、社区不具备看护条件才能报名,不可占用公共资源,侵占甚至剥夺一些如双职工、老人身体不好、单亲等原因需要托管的对象的权益。社区和街道也应主动联系家庭提供暑期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