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制造业绿色发展:新一轮“浙江实践”按下加速键

    为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浙江省大力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2020年10月,浙江省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行绿色制造理念,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着力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园区”。从总体来看,浙江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1.绿色技术基础薄弱、低成本专利技术支撑不足

    一是绿色技术专利供给逐年上升,但清洁生产技术不足。浙江省绿色技术专利逐年增长,共有8.86万件,居于江苏、广东和北京之后。其中,作为污染控制最佳模式的清洁生产专利,浙江省仅0.75万件,远低于广东和江苏,且浙江省制造业国企偏少,深化培育强外部性的绿色技术专利体系难度更大。二是绿色技术成果吸纳能力仍待提升。2018-2020年,浙江省从6个省份吸纳绿色技术发明专利593件,位于江苏(10余省份吸纳1081件)之后,吸纳范围仍需拓展。三是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成本高。浙江省钢铁制造业占比虽低,关键清洁技术如烧结烟气脱硫、焦化脱硝、焦化/冷轧废水处理等技术较成熟,但成本高居不下,阻碍了企业采纳意愿,减排难度最大。

2.绿色技术人才匮乏,人才政策环境亟待改善

    提升绿色技术人才储备、增强绿色发展领域高端研发能力,是促进浙江省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浙江省326家制造企业中,75%企业反映“绿色技术人才缺乏”,根源在于:一是人均研发投入强度偏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9》显示,浙江省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列于全国22位。二是地市间引才政策同质化严重。部分城市在资金和人才福利等方面层层加码,造成政策资源无谓消耗,不利于企业培育绿色人才。三是专业引才机构缺乏。浙江省专业市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营业收入明显低于上海、江苏、广东,人才服务专业化程度偏低;也从侧面反映企业对高端绿色人才吸纳不足,不利于引才机构市场化培育。

3.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健全,金融工具单一

    一是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多而不聚”。浙江省已制定出台多项绿色金融政策,但由于传统制造业涉及多个部门,政策实施过程中部门间横向沟通较少,导致政策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欠佳。二是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相对单一。调研表明,超过90%企业绿色化改造资金主要为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项目融资PPP;而众筹、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以及环责险等占比不足10%,存在融资规模较小、渠道较窄,工具较单一等问题。

4.绿色认证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绿色认证市场不规范。近年来,各行业制定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标准,名目繁多且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绿色认证市场鱼龙混杂现象。二是认证和运行存在“两张皮”。 认证机构监督力度不足、获证企业对管理体系不重视、实际生产不按认证标准运行,出现认证和管理“两张皮”现象。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广力度分散、认证结果采信低,导致消费者辨识困难、绿色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最终对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的市场激励有限。

    廖中举教授等认为需要重视当前绿色改造过程存在问题,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健全绿色认证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进入下一轮实践。

    1.制定绿色技术需求目录,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制定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需求目录。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环保部门、行业协会等,开展一次全省范围内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普查,形成《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需求目录》。二是搭建节能环保优势技术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成立节能环保优势技术交易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顾问专家组,搭建节能环保优势技术共享交易平台,将节能环保企业逐步吸纳到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易。

    2.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加快开发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等,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二是探索“互联网+节能环保”发展新模式。推进行业和企业能管中心、绿色数据中心以及节能监察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能耗、污染排放量等进行精确的测量。三是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发展绿色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加快提升绿色产业基础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突出绿色科技人才培育,重视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人才引进、激励、市场引才机构企业服务能力等政策措施。

    3.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

    一是完善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发改、经信、财政等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同及信息共享,通过政-银-企座谈会、专题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二是丰富融资工具。推广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收费权等融资工具,积极协调世界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为传统制造型企业参与地区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提供股权融资或贷款等金融服务。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出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考评奖励办法,做好项目的后续跟踪评价工作,及时筛选出不符合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项目,并予以提示,及时兑现奖惩,激励绿色金融发展。

    4.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绿色认证管理和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标准引领。建立绿色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开展绿色技术通用标准、强制标准、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研究。二是借助新技术,构建绿色消费信息体系。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高新技术手段,畅通绿色产品生产地及质量验证追溯渠道,促进绿色消费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三是完善绿色认证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定期或不定期抽检形式检查市场上流通的绿色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对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和企业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并纳入失信名单,形成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