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大力推进我省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浙江从制造业起步,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见长,这是富民强省的奥秘所在,也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绿色生产方式进一步普及,提高生产、空间集聚、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我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出通过推进低碳转型、绿色清洁发展、资源循环发展等,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浙江省按照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来培育制造业园区以及工厂。以湖州市为例,全市评价星级工厂2684家,规上企业覆盖率84.24%,并与有关银行合作,推出了工业领域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授信金额达到209亿元,有效促进了绿色企业的发展。

    但是,我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面临着几大问题,首先,绿色技术基础薄弱、低成本专利技术支撑不足,绿色技术成果吸纳能力仍待提升。其次,绿色技术人才匮乏,人才政策环境亟待改善。地市间引才政策同质化严重。专业引才机构缺乏,我省专业市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营业收入明显低于上海、江苏、广东。第三,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健全,金融工具单一。第四,绿色认证制度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认证和运行存在“两张皮”。


    对此,廖中举、鄢贞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绿色技术需求目录,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制定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需求目录。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环保部门、行业协会等,开展一次全省范围内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普查,形成《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技术需求目录》。二是搭建节能环保优势技术信息共享和交易平台。以大数据、石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手段,环保、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成立节能环保优势技术交易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顾问专家组,搭建节能环保优势技术共享交易平台,将节能环保企业逐步吸纳到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易。

(二)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加快开发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等,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二是探索“互联网+节能环保”发展新模式。推进行业和企业能管中心、绿色数据中心以及节能监察平台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能耗、污染排放量等进行精确的测量;运用数据挖掘和处理的方式找出最佳控制范围或操作方式,针对性地对生产过程的不良环节进行优化。三是建设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发展绿色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加快提升绿色产业基础能力。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链各环节的衔接,突出绿色科技人才培育,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理顺研发、应用推广综合需求人才结构矛盾;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人才引进、激励、市场引才机构企业服务能力等政策措施。

(三)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机制

    一是完善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强化发改、经信、财政、环保、土地、金融等部门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同及信息共享,通过政-银-企座谈会、专题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二是丰富融资工具。推广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收费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综合利用承兑、保理、供应链等融资工具。积极协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为传统制造型企业参与地区环境污染治理重大工程提供股权融资或贷款等金融服务。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出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考评奖励办法,做好项目的后续跟踪评价工作,及时筛选出不符合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的项目,并予以提示,及时兑现奖惩,激励绿色金融发展。

(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绿色认证管理和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标准引领。建立绿色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开展绿色技术通用标准、强制标准、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研究。二是借助新技术,构建绿色消费信息体系。采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物联网、云平台等高新技术手段,加强创新技术运用,畅通绿色产品生产地及质量验证追溯渠道,促进绿色消费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三是完善绿色认证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定期或不定期抽检形式检查市场上流通的绿色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对非法使用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和企业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并纳入失信名单,形成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