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下发能耗双控的政策文件,各类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纷纷停产停工,江苏、云南、浙江等地陆续限产升级,东北地区“拉闸限电”的话题更是刷爆了朋友圈: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部分小区被拉闸断电,甚至出现手机没信号、红绿灯停摆的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9月以来,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广东省能源局、广东电网公司联合发布《致全省电力用户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倡议书》、安徽全省能源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有序用电的紧急通知》、云南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贵州省能源局发布《2021年贵州省有序用电方案》。限电其实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特别是在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有序限电能综合降低能源成本,缓冲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波动。限电也绝非偶然:受极端天气、能源供应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都曾采取限电措施。
此次“拉闸限电”为何般?
在南方地区,此次“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更多是出于实现“能耗双控”年度目标的主动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于8月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在能耗强度降低方面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江苏、广西、广东、福建等省份均被列为一级预警,这是上述地区出台限电措施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地区拉闸限电,则主要是受煤价高位运行、电煤紧缺的影响,这背后既有火电企业因煤价上涨导致的发电意愿不足,也有因今夏持续发电使得煤炭库存下降的因素。此外,虽然东北地区已经进行了一些能源结构调整,使用了大量来自内蒙古东部的风电,但受天气影响,风电的贡献电量显著下降,同时相关流域处于枯水期,也影响了一部分水电供应。但限电并非拉闸断电“一刀切”,保证居民正常的生活用电是实施有序限电的一个基本前提,例如广州提前发通知,明确标明接下来会停电的区域与时间,针对性实施有序用电预案。
此次“拉闸限电”引发了人们强烈的讨论和关注,进一步凸显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要求我们更加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减碳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大淘汰电力、水泥、煤炭、焦炭、铁合金、造纸、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力度,发展以清洁能源、生物信息、环保发电、轻体建材等新型高科技产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针对“虚拟币挖矿”等能源消耗巨大、社会贡献较低的产业要加强源头防控、及时叫停。只有从长计议,才不会“猛踩急刹”,让乘客(居民)“摔跟头”,导致民生和舆论上的极差观感。
第二,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优化电力供应结构。表面上看,“拉闸限电”仅仅是一个政策层面的问题,但实际上,它的背后是隐含着电力供应结构的问题,在“拉闸限电”的重灾区,传统的火电比例仍然居高不下,但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火电的“发电权”必须做出让步,发挥本地的资源禀赋,也避免当地的生产、生活被煤炭“卡脖子”。同时风电现有的输电成本与传输损耗决定了风电外送到远端市场在大部分时间也很难与火电竞争,应加快研发输电、储电技术等先端技术的研发,提供输电、储电能力保障规划建设输电线路,提升电网输电能力。
第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纵观欧洲清洁能源利用比率较高的丹麦、爱尔兰等国,除了政府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政策,民众积极参与也是重要的方面。因此,“拉闸限电”问题不应只着眼于顶层设计,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将拥有更好的社会基础,民众的参与和关注也将有助于督促政策落实、体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