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作为“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保供应、稳预期、稳民心的公益性尽显。然而公益性的保障却是农贸市场在生鲜零售市场的多元竞争格局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周洁红教授等全面梳理农贸市场的经营困境,深入剖析农贸市场公益性与竞争力之间的矛盾,认为推动二者平衡发展、同步提升,对于保障“菜篮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1 农贸市场经营陷入困境
一是农贸市场供需双减,公益性难以为继。随着生鲜零售业态多元化竞争加剧,加上疫情对购物行为的影响,中青年消费者群体被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生鲜超市等多元业态抢占,习惯于前往农贸市场购物的老年群体被蔬菜小门店截流,农贸市场客源大幅萎缩。据调查杭州农贸市场周边平均分布有17家蔬菜小门店,2021 年日均客流不足 2019 年的一半。城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和小农户曾以农贸市场作为销售主渠道,为农贸市场提供新鲜优质农产品。然而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近郊基地和小农户逐步退出,当前仅11.35%的农贸市场经营户通过杭州近郊基地采购和自产自销的方式进货。农贸市场本地供应减少、客源大幅萎缩,供需两端传统优势丧失,农贸市场因保障公益性而抬升的成本最终层层传导至消费者,保供能力受到威胁,公益性难以为继。
二是市场管理模式粗放,竞争力显著下降。农贸市场重管理、轻服务,精力主要集中在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例如食品安全、环境卫生、限塑令等的执行,缺少提升经营户竞争力的精准服务,例如集采集供、市场营销、客户拓展等。同时,农贸市场周边蔬菜小门店监管缺失,相较于农贸市场设摊盈利水平高,吸引了农贸市场经营户流出转向经营蔬菜小门店。农贸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导致农贸市场摊位空置率呈逐年提高态势,从2019 年的 2.77%扩大至 2021 年的16.06%。
三是经营主体成本攀升,市场传承显隐患。据调查,近两年老经营户退出后鲜有新经营户入驻,摊位流动性较小,3 年以内的新经营户不足 13%。农贸市场传承面临老经营户无人接班, 新经营户难以生存的困境。当前 76.13%的农贸市场经营户非杭州户籍,在杭生活的房租、消费、教育等支出成本大幅提高。新经营户由于缺少稳定的客源支持,往往一两个月无法盈利即退出农贸市场,宁愿选择外卖、快递等工作。农贸市场招租困难,传承隐患显现。
2 农贸市场问题根源剖析
农贸市场传统经营优势丧失,公益性难以为继,归根结底是市场经营效率低与政府差异化监管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是多元主体不公平竞争,经营户收入低。为保障农贸市场公益性,政府主管部门及市场管理主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障生鲜零售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划行规市、分类经营”等刚性管理制度又大幅降低农贸市场经营户经营品种配置的灵活性与分类组合的盈利能力,而蔬菜小门店可以销售全品类的农产品,在及时有效响应客户需求乃至市场设摊盈利水平方面,较农贸市场优势明显,因此直接导致蔬菜小门店附近的农贸市场客源被分流和盈利能力降低。据调查,农贸市场经营户年均毛利润 7.2 万元/人•年,相当于月薪 6000 元。据职友集平台显示,2021 年杭州外卖员平均月薪达 10600 元,快递员平均月薪达 8400 元,均高于农贸市场经营户。
二是农贸市场便利性下降,模式转型艰难。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和移动互联的深度应用,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相比于其他业态在线下单、配送到家等的便利性,农贸市场依然坚持划片布点、区域集中的传统便利优势,虽然也注重电商发展,但因投入结构、人员素质等因素,电商水平低。据调查,30%的农贸市场尝试自建网络售菜平台,但日均单量不足 50 笔。同时,农贸市场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非常有限,智慧化程度远落后于其他业态。
三是农贸市场本地链接缺失,供销体系薄弱。农贸市场86.65%的经营户通过批发市场采购农产品,与其它业态的货源具 有同质性,且因单户体量小,采购议价能力弱,食品安全追溯困 难。农贸市场销售端则呈现单位客户下降,大酒店、单位食堂等 逐步被配送公司抢占,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供销体系的薄弱,体现出农贸市场规模似大实小,供销两端本地链接不足,经营户个 人能力有限,缺乏系统支持,竞争力弱。
为避免资本退潮后引发生鲜零售市场动荡,影响菜篮子稳 定,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加强政策引领,协同行业协会与市场管理主体推动农贸市场转型发展,促进公益性与竞争力平衡发展、同步提升,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长效发展。
一是注重公平监管,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强化对生鲜电商、社区团购、蔬菜小门店等业态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监管,避免差异化监管造成不公平竞争和业态发展失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基于多元主体的实时交易信息采集,拓展市场价格智能监测、分析和预警应用,注重多元主体公平监管。为夯实农贸市场公益性,政府可通过优化农贸市场经营权竞价获取模式和制定优惠、补贴政策等措施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减轻保障公益性带来的成本压力;依托行业协会加强农贸市场管理者和经营户职业能力培训,制定农贸人才发展计划,赋能行业成长;鼓励市场主体建立经营户帮扶机制,引进、培育优秀经营户,推动市场有序传承、可持续发展。
二是优化市场布局,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农贸市场应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统一规划和建设,产权由政府掌控,重新找准定位,通过引进早餐、家政、维修等基本保障业态和休闲、健康、娱乐、社交、亲子等品质生活业态,打造以农贸市场为核心的邻里中心,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聚人气、惠民生,基于便民公益性的聚合增强市场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 蔬菜小门店作为便民生活圈的有益补充,政府应引导其发挥业态优势,下沉至远离农贸市场的社区,例如农贸市场方圆200 米内 不另行开设蔬菜小门店,避免恶性竞争。
三是鼓励集团经营,打造特色化供销体系。产权归属于政府的农贸市场建议委托特定市场主体统一经营,例如所在地区供销社、国资委下属企业等,鼓励适度集中实行集团化经营,通过品牌连锁、提高标准规范增强市场竞争力。依托集团化推动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革软硬件改造与智慧化应用同步提升,扩广拓深食品安全、便利惠民等智慧化管理服务能效,提升市场智慧体验、 满足个性服务需求。政府引导集团化市场主体深化本地链接,构建地域特色供销体系,与批发市场或近郊基地构建联营、集采等深度合作模式,集中采购提升议价能力,智能配送减轻人力成本,整合营销拓展单位客户,基地直销打造特色窗口,同步提升农贸市场公益性与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实现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