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以精准民生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宁波慈溪的探索与启示

    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民生是核心领域,补齐社会弱势群体的短板是关键环节。换言之,共同富裕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摸得着、看得见”。因此,民生工作应追求精准——每一个人生命周期内基本民生需求的差异化满足。

一、民生工作为什么要追求精准,精准民生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民生服务供给中还存在诸多空白点和断裂带,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化改革滞后于社会新变化、民生新诉求。数字化改革尚处于对传统业务进行数据化的阶段,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尚不充分,难以有效获取及满足因机器换人等新发展问题引起的细琐、多样且表达不清的正当公众诉求。第二,数字鸿沟广泛存在、数据利用能力渐趋分化,基本公共服务无法普惠千家万户。“老小孤残”等特困群体因客观因素难以迅速适应数字时代下生活节奏而被边缘化,甚至心甘情愿地放弃生活的“自主权”;外来务工群体(如外卖小哥)的合法权益因算法不平等而普遍遭受侵蚀,新贫困滋生,强弱关系进一步失衡。第三,基层治理过度重视社会和谐的维系,而相对忽视保障民生。历届党代会公报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治理进行了阐释。虽然表述各异、内容各有侧重,但都涉及如下要点:增进民生福祉、防范重大风险、维系平安稳定。可实际上,基层治理的重点往往偏向于后面两点,公共服务则长期较为欠缺。

二、宁波慈溪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宁波慈溪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充分依托“智治”与“自治”两条路径,为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积累了实践素材。

    1、确保民生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协同并进。一方面,慈溪市系统集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12345和81890热线平台、智慧城管等信息化平台,确保各类民生业务融合,完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了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另一方面,慈溪市出台《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数据安全相关制度,并从登录端、服务端、运行端全方位建立安全等级保护机制,落实数据安全责任机制。

    2、瞄准“弱势人群”和“重点领域”,以智慧手段解决民生服务信息盲区问题。慈溪市在保障居民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全高清摄像头、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的应用,确保独居老人等弱势人群“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加大对教育、住房、医疗、交通、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网络诈骗等重点涉稳领域的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力度,增强工作主动性。

    3、提升居民自治水平、创新民生需求响应机制,不断实现民生需求无遗漏、全满足。慈溪市迭代升级“和谐促进会”,推动其向社会服务组织转型,吸引了10万外来人口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起“互促互融互助”的社区治理新平台,使各类民生需求能够得到第一时间响应,畅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微米。

    4、调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重心,夯实基层服务兜底功能。慈溪市深谙维权与维稳的辩证关系,并将其持续注入考核体系。同时,将四个平台所属专业力量进驻辖区网格,推动专业力量与网格片区结合,实现市乡镇(街道)服务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形成合力,基层治理有限力量得到整合利用,有效提升了网格在民生服务保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三、启示与思考

    基于宁波慈溪的经验,徐畅博士等认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兼顾平衡与充分,把握全周期、照顾每个人:一方面,加快构建数据驱动型的智慧治理新形态,促进民生工作由“被动受理”向“前置推送”转变,实现对民生需求的提前感知、提前研判、提前服务,分类施策、精准回应;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依托领里互助解决党和政府无法顾及、算法无法捕捉、个人无法破解的“微民生”和“微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通民生服务的数字堵点,破解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不可兼得”难题,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数据共享是新时代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但民生数据涉及面广、牵涉人多,共享后的数据往往面临着被泄露等风险。对此,我们建议,一是要明确界定民生服务中的“隐私”边界问题,建构数据法律核心术语体系,明确核心权利范畴,破解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难以平衡、隐私数据治理责任主体不明、隐私数据权属不清的挑战,为数据合理转化提供合法性支撑。二是要完善一体化的基础信息采集、核对、更新系统,确保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信息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指标齐全,实现“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三是要细化公共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做好基层网络安全普及教育和责任落实,实现民生服务、隐私保护和数据开放共享的有机结合。

    2、运用自然语义分析、文本挖掘、机器学习、推荐算法等前沿数字技术,归结民生需求的规律性周期性特点,挖掘潜在诉求,强化民生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灵活度。一是参考商业APP产品服务推送模式,依据已申请办理的民生业务性质,自动研判更多人的需求倾向与偏好,并生成个性化、多样化方案,提高公共服务的预测预判能力。二是重点关注“老小孤残”、外来务工等弱势群体,实行信息化台账管理制度,推行“一对一”帮扶,动态监测、实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工作、子女等情况,并及时在线上或线下发起请求,精确配送医疗康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长效、定向的跟踪式救助服务。三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政民互动机制,降低用户在不同场景切换之间的门槛与断点,拓宽公共服务咨询评价渠道,优化政务服务平台中的反馈功能。

    3、促进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志愿性、持久性和有效性,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民生共同体。党和政府固然是民生工作中的主导力量,但这不代表党政可以包揽一切。事实上,党和政府(尤其是基层)也很难独自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民生需求。据此,我们建议,一是要弘扬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以家庭、小区为主阵地,引导边缘化群体尽快融入数字新时代。二是要研究城市版“户联”新机制。深化“党建+社区治理”运行机制,拓展“双报到”制度,探索“党员志愿者+专业社工”联动模式,推动社区党员“社工化”。切实增强党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科学性,逐渐打造出一批满足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的志愿服务队伍。三是要支持和发展社区基金会,激活社会资源,提高民生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4、坚持“以民生促和谐”,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共治理理论表明,公共服务问题是触发治理的主要原因,继而极易造成社会无序与动荡。提供优质的民生服务理应是确保社会规范有序与充满活力的重要实现途径。这就是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能停留在对矛盾纠纷受理和化解件数、化解成功率、初次走访化解率等指标增值的追求,而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