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无穷之路,新生活带来新希望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古比金牛送孩子到社区幼儿园上学后,拿起针线来到社区内的彝绣工坊,与绣娘们一起为袜子、围巾等绣上精致的花纹。去年,古比金牛一家告别了远居深山,靠种植土豆、饲养牲畜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搬进了面积100平方米的新房,“我绣花赚钱,老公在附近的工地打工,一年下来我们家收入能有十几万元。”如今,这位29岁的彝族女青年成为了工坊的小组长,每月收入超过8000元,古比金牛还实现了从普通居民到“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转变,在她的带动下,沐恩邸社区共有400多名绣娘加入昭觉县妇联创办的彝绣工坊,每月最少也有2000多元收入。

    像这样的生活改变还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越西县、普格县等居民,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各种因素交织,地质灾害频发,像阿土勒尔村落海拔高,是有名的“悬崖村”,由于海拔高,地势环境特殊,村民外出需要靠藤条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凉山州17个县市中一度有11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近百万。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把住房安全建设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任务,坚持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保证质量的原则,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对口援建、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安全住房建设项目。“悬崖村”搬迁,村村通公路,新建学校、卫生室,科技化、信息化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不仅改变了大凉山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开启了他们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凉山州共有7.44万户、35.32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迎接新生活。其中,昭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239户、54505人。2016年,政府投资把“悬崖村”打造成旅游景点,把藤条变成钢梯。2019年,有约10万的游客慕名来到“悬崖村”,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成功脱贫,2020年,全部村民从山上的土坯房搬进来县城的楼房。

    从山区搬到县城,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搬迁以前山区居住的房子大多为自建的黄泥夯筑瓦片盖顶的土房,房屋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较大,有足够的空间可圈养牲畜;搬迁后,居民住进了统一的公寓式楼房,房子更加坚固。从前的乡村散居模式转变成了社区集居模式,楼上楼下邻里之间隔得更近了。不同居住点之间相隔较远,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原先的医疗 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比较简陋,一个村只有一所学校,配备有两名老师,村医疗点 的人物力资源有限;山上网络信号差,与外界联系不畅。搬迁后,新社区内有设 施齐备的医院,社区旁即是新建成的欣欣小学和向荣中学;交通便捷,搭乘公交 车十分钟即可到达县城中心;社区内还设有日间照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个公共场所,方便居民生活。以前大多数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家庭养殖业,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外出务工。人均耕地面积为2.84 亩,种植农作物所得收入基本可以保障个人生活所需。因常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多数人一年的工作时间为九个月,大致从每年2月份至11月份。搬迁到县城的小区后,原先的土地大多闲置,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不再是种植业和养殖业。

    但是,易地搬迁的问题也随之显现,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成本的上升,在搬迁之后,许多居民的生活开支明显增加。搬迁之前由于居民大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日常饮食方面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搬迁到社区后无法继续务农,很大部分的食品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此外,生活上支出也在增加,对于那些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居民来说,以前他们做饭取暖使用的主要燃料是木柴,生活用水则是山泉水。搬迁之后,居民们享受到一应便捷的现代化的设备,也意味着需承担多的一部分以往没有的开支。搬迁后,居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同时消费压力也随之变大。而找工作往往没有想的那么容易,除去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妇女和老人陷入了就业困难的窘境。在搬迁之前,家中的妇女、老人可以在照料子女的同时料理农活,从事家庭养殖业等副业,获得一部分收入。但搬迁之后,由于学历、年龄等的影响,他们在现代化的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而且附近的就业岗位不多,多种因素使得他们再就业困难。妇女、老年人则成为失去收入的赋闲人口,家庭的收入结构变得脆弱:妇女受家庭束缚较大,需承担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任务,难以外出务工;老年人依靠耕种积累的经验与技能,与现代劳工市场脱节,加之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身体精力的衰退,使得他们被排斥在就业门槛之外。以及搬迁后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习俗改变的无措和身份认同的迷惑,仍旧存在生活习惯方式上的不适应,亟待政府去引导改善。

    如何幸福易地搬迁,解决居民搬迁的后续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居民信心。大多数居民搬迁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家庭经济结构较之以前更具脆弱性,面临各类突发事件时的返贫风险提升。政府应当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强居民信心。首先是因户制定后续发展规划,了解每一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的帮扶政策。要坚持福利兜底的规划原则,保证低保、扶贫补助、残疾补助等福利政策的精准覆盖。其次要实现医保全民覆盖,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针对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提高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

    开展高质量的就业培训,引入基础性产业。开展有效的就业培训。当前政府的确开展过部分就业培训,但由于质量不高,很难真正使劳动者通过短期培训掌握相关技能,提升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以后开展此类工作时,应当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长期的就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结业后进行培训成果考核。培训期间的费用在政府支付大部分后,剩余部分可由个人承担。此外,应充分发掘附近的劳动资源,引入部分低层级、基础性的产业,为搬迁户提供较长期的就业机会。最后,还可以盘活社区内部经济,引导鼓励社区居民自建社区农贸交易市场、休闲娱乐产所,在消费中互相获利。

    搬迁不易,社区来帮忙。社区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共设施,尽力让各位居民感到生活方便、生活幸福。硬件设施应该要不断维护、增加,软件方面应该聘请更多专业人士来维护小区环境和维护安全。针对老年人,可以设有各种标记来让他们不再迷路,同时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图案花纹,让他们生活在这里能有过去生活的感觉,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生活。同时,社区可组织传统文化节目,定时上门慰问,让居民们更有归属感,幸福感。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华中科技大学《“穷窝”易挪,新家难安:易地搬迁农民适应性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凉山彝欣搬迁社区的实地调查》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