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云上艺考”——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的创新实践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们需要用文艺传递正能量、增加感染力,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彰显文化自信。文艺事业的日益繁荣,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文艺形态的急剧变革,文艺人才的井喷式需求,催生了持续二十年的“艺考热”。

一、艺术类招生考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艺考热”已经成为多年来的新闻热门话题,也带来了艺术招生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1.考生规模过大,社会负担过重。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艺考报名人数造就了校考空前“盛况”,给属地、院校、家长带来了“考试焦虑症”。2020年教育部数据,艺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17万,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11%,是2000年艺考报名人数的近40倍。艺术类专业校考考程密集,校际考试冲突,每年的1月—4月百万艺考大军来回穿梭于全国各地赶考,不乏有无数考生被这种所谓的“机会”裹挟,盲目奔波应考。考试期间,属地管理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解决交通、治安、饮食、消防、卫生等联防联控问题,各院校需举全校之力大规模组考,家长承受着不小的经济负担。考生不仅面对着极低专业合格率的考试压力,还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时间。

    2.选拔方式雷同,生源同质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谈到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而要实现“高峰”必须要挖掘发现具有真正艺术潜质的人才,但是为满足报名人数的大规模考试要求,艺术院校的人才选拔模式越来越采用基础性考试作为选拔的唯一依据,这使得社会考前培训机构日益兴盛,并逐渐绑架了院校的人才选拔价值观,各院校的生源同质化现象严重。既不利于艺术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3.存在功利趋向,重技艺轻修养。现在社会中偏颇的认识,认为文化课成绩不好的考生要上大学,艺考是一条捷径。由于艺术类院校在录取时,一般采用①专业+文化不同比例综合排名录取;②文化过线专业排名录取;③专业过线文化排名录取,不论采用何种录取方式,似乎专业成绩更重要,所以考生拼命学习艺术专业技法却轻文化学习。越来越功利性的艺考使得有识之士担心未来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缺乏,文艺创作的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少。

二、化危为机,“云上艺考”的创新实践

    2020年初,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广大学子的学习和考试。中国美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创新,齐心协力,以多种方式组织抗击疫情攻坚战。为有效避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员聚集,防范疫情反弹,保障考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学校党委果断决策,及时调整考试方式,慎重地将2020年本科招生现场校考调整为网络远程考试方式,在学校、考生家长、考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3万多人参加的本科招生全国最大规模的“云上艺考”。2021年,为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学校结合实际,实施“初试+复试”的校考制度,初试采用网络远程考试的方式,圆满完成了近5万人参加的本科初试“云上艺考”。

    中国美术学院“云上艺考”的主要做法:

    (一)生命至上,科学决策迎大考

    2020年全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疫情,影响着百万艺考生的学习和考试,专业校考关系万千学子的前途命运,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学校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防疫为先,大局为重;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守土有责,非常举措;非常时期敢为人先,本着尊重艺术教育规律,注重科学可行,严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现场校考搬上“云端”,实现了疫情防控和考试招生的“大考”检验。

    (二)精准施策,稳序组织有底气

    为做好网络远程考试工作,架构指挥系统、操作系统、组织宣传系统、服务保障协调系统、安全保密与应急处置系统、监督与纪检系统等六大工作系统,设置机房硬件组、电力保障组、网络安全组、平台运行组、数据存储组、考务技术组、寄递回收组、拆封整理组、评卷与视频核查组、登分统分组等十个工作组,确保考试、回卷、阅卷工作有序开展。学校通过官网、官微双渠道统一发布信息,畅通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校咨询电话、办公邮箱三位一体咨询渠道。

    (三)攻坚克难,强化保障保公平

    实时视频监控、录制是网络远程考试的核心环节,确保公平公正“实时”是关键。为了实现大规模、长时间的线上实时监控,以不间断电源确保连续供电,以电信、移动双4倍流量保障网络通畅,采用“阿里钉钉”(DingTalk)平台进行网络远程实时视频监考、录制和使用“艺术升”APP平台录制考试实时全程视频及拍摄试卷照片上传的双平台、双机位模式开展远程考试,确保在全程监控下考试、上传试卷照片及封卷,营造公平的考试环境。协调中国邮政全国联动为考生提供试卷交寄绿色通道。同时,根据网络视频监考的特点,学校结合钉钉软件量身定做《网络远程考试监考指令》,统一时间、统一口径、统一播报;针对线上考场突发情况,制定了《网络远程考试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统一标准、统一处理,通过五个统一,规范监考过程。

    (四)同心聚力,科学严谨选人才

    考试期间,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六百余名教职工通力合作,参与网络监考、试卷回收、评分阅卷、视频复核等工作。我校“云上艺考”坚持双路监控,实时录制视频保存,且第一时间掌握了考生在实时监控下即时上传的试卷照片,保证考生的考试、试卷始终有据可查。经邮政EMS专线寄达学校的考卷,在视频监控环境下,由考务人员进行整理、清点、分拣、拆封、核对、记录,对考生信息进行一一核对确认,用考生对应的条形码粘贴住考生信息。评分工作在视频监控环境和纪检人员监督下,对双视频监考录像、实时监控下即时上传的照片、考生邮寄的试卷进行综合评定,以达到对考生考试和考卷的实时监控延伸到阅卷环节,确保阅卷过程、结果的公平公正。在评分过程中考生信息条形码全覆盖,确保考生信息不暴露。

三、“云上艺考”的经验总结及实践意义

    新冠疫情终将过去,艺考改革也将不断推进。

    (一)减负增效,破解大规模考试的人群聚集难题

    我校将现场校考搬上“云端”,以层级化和网格化管理为组织架构,形成了学校、考生、家长和各服务平台的“艺考命运共同体”,怀同样心愿“为艺术战”,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我校圆满完成了2020年、2021年本科招生8万多人的“云上艺考”,实践了美术类校考最大规模的实时网络远程考试,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员聚集,减轻了属地疫情防控压力,保障了考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云上艺考”创造性实践了艺术类招生考试新方式,疫情过后常态化下,以“云上艺考”开展初选,使大量专业未合格考生不再陪考,由此大大缩减现场校考规模,也减去了陪考考生的经济负担和精力消耗。

    (二)以生为本,解决人才选拔的同质性问题

    基于云计算技术,建设“云端”考场,使“云上艺考”成为现实,既为考生减轻防疫负担和经济负担,又符合艺考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新方向。以线上考试方式开展基础性选拔,主要考查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与基本理论、包括对艺术学科的理解以及造型、构图、塑造、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以线下现场方式测试考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注重考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选拔方式,有利于各院校和专家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全面精准考查进入现场校考的考生,既能夯实本科教育质量的基石,又能挖掘、选拔攀登艺术高峰的潜在人才。

    (三)培根铸基,夯实艺术学科专业发展基础

    全国各层次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基本定位都有所侧重,而与学校相适配的优质生源是学科专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把好招生关,充分发挥招生选拔对人才培养的承前启后作用至关重要。通过“云上艺考”和部分卓越院校的线下校考的考试形式,如滤网一样层层筛选,为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的学校精确定位到合适的潜在考生,有利于提升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契合国家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艺术类招生缩减现场校考规模不只是为了抗击疫情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是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发展的大势所趋。“云”生态正重塑教育,物理空间的阻隔加速推动了教育事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艺考的改革创新已迎来重大契机。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艺考形式已成为一种趋势,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考生提供公平、优质的艺考机会,这是艺术院校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创新人才选拔形式的重要变革。“云上艺考”的成功实践,得到了艺考生的广泛认可和同类艺术院校的积极借鉴。目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类、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浙江传媒学院艺术类、浙江理工大学美术类招生已经借鉴了中国美术学院“云上艺考”模式,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