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大量家用电器进入城乡居民家庭,品种不断增加,功能日益改善,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务负担。同时也使维修需求急剧上升。但目前,除了普及度高、单价较高的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实行生产厂商限期保修和上门维修外,大多数家用电器很难找到维修店,上门维修也往往是收费更换大的组件,有时因找不到维修者而使居民和没有专门维修人员的小微服务企业不得不提前整体更新设备。这不仅增加了居民的不便和经济负担,而且增加了城乡固废。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蓝蔚青分析了当前在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修理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当前未来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有种类繁多的家电大多数维修难度不大,只要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就能胜任,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也可以通过网购解决。但由于房租负担增加了个体修理店的经营成本,导致收费低难以养家糊口,收费高客户觉得不划算,布点少使居民感到不便。
目前,在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对社区商业服务场景的设置主要是餐饮零售、娱乐早教、家政保洁、房产租赁、衣物清洗、生鲜上门、快递服务、旧物回收、生活品配送等。无论是 “一站式”社区商业综合体、“街巷式”社区商业零售体还是“布点式”社区商业集合小站,往往都缺乏修理业态。而小区物业服务也限于房屋附属设施,服务较好的物业服务企业至多延伸到家具家装。家电维修店往往一店难求。
(二)相应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未来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未来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中作出规定,一是建议要求每个生活服务圈都要利用公共服务空间,至少安排一个店面,提供给以家电和通讯工具为主,包括家具、箱包鞋类等修理的修理店,为圈内的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修理服务,在没有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的小区还可以弥补这一短缺。
二是可以在修理店遵守与社区签订的服务协议的前提下免除店面租金。优先考虑连锁经营的修理企业。这样的便民措施投入不多,难度不大,但能够解决不方便、不安全等问题,延长许多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减少固体废弃物,提升居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