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于1996年提出的概念,指致力于充分落实儿童权利,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城市。目前,哥本哈根、伦敦、慕尼黑、西雅图、斯德哥尔摩等400多个城市已成功创建,既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国际知名度,也带来了其他隐性红利。在国内,深圳、上海、武汉等起步较早,其经验可供借鉴。杭州宜尽早布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增光添彩。倪好研究员等提出了对标深圳支持杭州高质量创建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杭州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要求
我省已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更需全面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高标准建设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巩固公平有效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福利。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福祉,不仅是这个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愈来愈重视子女幸福的广大年轻创业者和建设者,造就更多未来的人才。
(二)有利于从新的视角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传统的城市治理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成人视角”出发考虑民生实事,忽视从“儿童视角”发现和满足需求。儿童是城市明天的主人,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起点,儿童成长环境应该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满足儿童需求,对于提升城市宜居度和服务质量,更好体现以人为本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就业。
杭州是中国最吸引年轻人的城市之一,生儿育女后,年轻父母在子女的照护、健康、教育、文娱等方面往往最舍得花钱,消费需求高。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鼓励引导各地提升为儿童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水平,将有效地拉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和就业。
(四)杭州具备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
近年来,杭州在儿童的教育、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前列。立足国际都市谋未来,高水准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具备基础、恰逢其时。
二、全国兄弟城市的相关经验
(一)规划政策引领,政府支持协调
深圳在我国城市中第一个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顶层设计,作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创建局面。2016年,该市将“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8年,制定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提出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和参与友好四大领域,确定了儿童社会保障、儿童参与和儿童友好城市空间三大政策体系,建立行动项目库,发布7个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建设指引,对儿童出行、学校教育、医院诊疗、图书馆、公园、母婴室等空间的建设内容、参与方式、具体标准和组织实施方式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基层工作有据可依。建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市妇联主席任副主任、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专项工作小组作为协调机构,成立儿童友好服务联盟和支持联盟,为落实相关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营造友好环境,探索儿童参与
深圳各城区着眼于对儿童合法权益的全面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推出系列试点项目。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建立儿童友好试点社区67个,儿童友好实践基地27个,妇女儿童之家686个,母婴室542间,以儿童安全、适宜和便利为目标对道路进行儿童友好化改造,营造全域儿童友好的城市环境。探索搭建儿童参与平台“儿童议事会”和电视栏目“儿童议事厅”等,组织儿童、家长和相关居民开展讨论,直接听取小主人们的意见,让他们从小学习参与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协商意识。
(三)动员企业参与,增强社会助力
深圳、长沙等城市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把它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如长沙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推出“儿童友好社区在行动”项目;深圳宝安区大洋社区依托中粮(福安)机器人智造产业园,在社区儿童友好服务站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儿童”理念建设培训基地,开设编程认知等课程,让儿童走近科学。
(四)创新运营模式,深挖友好空间
城市空间紧缺、人口密度大,导致开辟儿童友好空间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各方配合,必要时搁置土地权属问题,见缝插针地利用空间,并创新合作运营模式。如深圳红树林博物馆由宝安区政府提供空间,村集体捐资,万科基金会负责建设运营;钢结构博物馆则由南山区政府出地,中建钢构公司建设运营;武汉江汉区提出“空间织补、品质提升”建设策略,金融商务区则利用广场空间建设“小而精”儿童活动空间。
三、支持杭州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一是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纳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有关内容。二是研究出台《杭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21-2035)》和《杭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21-2025)》,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
(二)激发社会各界积极性,为全方位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凝心聚力
儿童友好工作涉及政府、学校、社区、企业、家长等不同社会主体,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能力建设。一是建议成立儿童友好型城市专项工作小组,从公共服务、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协调各部门推动儿童友好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妇女儿童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公众、儿童主动参与,自上而下建立共建平台。
(三)在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中试点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探索儿童保护和发展服务新模式
建议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同步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在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和交通出行六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展试点,加强为儿童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弹性灵活方法改造街巷院落楼宇等公共空间供儿童自发安全活动,探索建立完善普惠儿童和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总结经验,进而拓展到母婴室、商场、体育馆、电影院等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行业领域中。
(四)结合托育服务、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嵌入式幼儿园、婴幼儿成长驿站建设等有关工作,高质量发展儿童相关民生服务业
改善儿童养育照护的社区支持环境,积极构建家庭养育支持体系,保障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方面是保障儿童相关公共服务在杭州13个区(县)间均衡化和服务水平提升,二是促进儿童相关消费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托育、家政、学前教育、户外运动、能力培训等高品质生活服务,助力杭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五)加大儿童友好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
建议师范类院校相关专业设置儿童友好课程,培育专业从业人员,以满足儿童友好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对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其参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