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露营火了?背后的成因与风险

    五一节假刚刚结束,各大媒体就纷纷指出今年旅游发生了新的业态变化。相比于往年的民宿,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在消费者空间区域的选择上,也改变了他们的旅游模式。房车、露营,以及配套开展的音乐表演、创意市集、互动游戏等成为了当前最为热门的旅行方式之一。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4.6万家露营相关企业,其中48%的企业成立于1年内。据统计,“五一”假期,携程露营旅行订单较清明假期增长了5倍,“去哪儿”平台的露营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可以露营的公园门票销量同比涨幅超五成;此外,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上更是随手就能翻到露营的内容分享。

    围绕露营旅游发展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疫情下长线旅游和封闭环境的旅游都不再是当前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首选,在春暖花开之际,选择一个一两天距离的短途旅程,并在相对开放的自然环境中成为小长假的首选;其次,伴随近几年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自然景观的到妥善维护和科学开发,从国家公园的成立到北京国家植物园的开放,“绿水青山”不仅是地方政府发展的“金山银山”,也成为了老百姓的“乐水乐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在新时期的生态条件下得以精致落实,而露营则成为了亲近自然的首选方式;最后,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消费群体对于自我主导设计的消费品偏好度提升,从DIY工坊的普及到自装新房的视频热度,相比于民宿房主布置好的特定风格和场域的住宿环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己选购露营设备并布置场景,露营旅行已经成为新消费群体彰显个性化特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发展中也往往暗藏风险,这种集观光与休闲、个性与新颖、探险与刺激等功能相结合的露营新业态,如何能够成为一种持久稳定的旅游产业,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首先,露营地的规划选址应注重自然、社会及游客需求因素。当前露营地开发门槛相对较低,但收益和热度与日俱增,很容易产生全国各地盲目扩建的趋势。然而,观察发展良好的国内外露营地,大多都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区,并依托成熟的自然景观景区。鉴于露营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源于旅游形式的新颖度,一种源于当地自然景观的特殊性。故而,一方面选址在人口较多的区域,另一方面依托于开阔壮美的大自然和名胜古迹,或是系统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和配套项目设施,才能保有平稳持久的客流市场。

    其次,露营地建设应保障功能区划分明确、设施建设完善。区别于酒店民宿,露营地对露营者的生活和娱乐空间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在进行营地功能区划分时,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基本的上下水和用电,其次就是公共厕所等,切不可因为追求“野性”而成为“野人”。其次,要严格保障火灾和营地急救的相关设施配备,尤其是绝大多数露营地在草坪或露天区域提供烧烤和篝火等活动区域,故而火更需预防灾隐患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根据露营地的自身定位,也可以配套规划娱乐区、商务区、运动休闲区等,如在娱乐和运动区域内建设有酒吧、餐馆、健身房、球类运动场、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园等。另外,近年来伴随家庭露营的增多,专门为儿童、老人以及残疾人提供的设施也应配套完善。

    第三,要将环境保护意识贯穿露营地的建设和经营全过程。露营旅游是游客亲近大自然的最佳方式,然而也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自然景观的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等。首先,在露营地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到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和乡村环境的干扰,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利用高效绝缘的材料,采取分时段经营以减少对草皮的破坏;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多利用太阳能烧热水,并且减少因烧烤等造成的碳氢化合物排放,尽量使用绿色能源;最后,在接待旅客时可以附加生态保护的宣传体验课,不仅能够更好地唤醒游客的环保意识,对于同行的子女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有草坪的地方就有帐篷”,既是生机也暗藏乱象,需要政府、企业、旅客三方合力,才会带来更好的假日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