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提升我省数字林业水平助力林业增汇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作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也是我省作为“重要窗口”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林业碳汇是国际公认的基于自然方案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浙江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碳汇提升空间巨大,因此,进一步提升我省林业固碳增汇能力,对于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吴伟光教授等提出了提升我省数字林业水平助力林业增汇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充分释放数字林业对林业增汇的“四大”效应

    (一)数字林业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增加”碳汇的重要举措。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省森林覆盖率61.15%,中幼龄林占比68.22%,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65.86立方米/公顷,仅为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69.45%和50.27%。我省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0.73亿吨,占我省同期碳排放总量的1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我省森林经营管理较为粗放,森林质量不高,如果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助力林业经营管理,森林增汇仍有很大空间。

    (二)数字林业是森林减灾防灾,“减少”森林碳汇损失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地域分布广,且容易遭受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对森林火灾或病虫害等情况做出及时精准预警与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容易造成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的损失。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可以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做出及时精准预警与监测,可以有效避免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的损失。

    (三)数字林业是降低林业碳汇交易成本,发挥市场激励“乘数”效应的有效途径。碳汇交易是林业碳汇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在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过程中,计量监测技术复杂、交易成本过高,是导致森林碳汇入市交易困难,在整个碳市场中所占份额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数字林业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与交易成本,打通林业碳汇入市交易“堵点”,为林业增汇提供市场激励,充分发挥市场“乘数”效应对林业增汇的促进作用。

    (四)数字林业是助推林业制度创新,“破除”制约林业碳汇发展藩篱的重要手段。林业碳汇开发与市场交易属于新生事物,现有林业政策制度尚未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条件、技术标准、交易流通、产权归属、争议处理等做出明确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碳汇发展。因此,需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林业政策制度创新步伐,建立健全与林业碳汇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与标准体系,“破除”制约林业碳汇发展的制度藩篱。

二、我省数字林业建设的主要短板

    依托数字经济领先优势,我省数字林业发展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总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4年,龙泉市率先建立成了全国首个林业“一本图”信息系统。2019年,我省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2.7%,并获得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十佳省级单位”称号。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省数字林业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总体而言,数字林业应用场景,特别是对促进林业增汇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

    一是数字林业硬件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森林资源地域分布广大,且多地处高山偏远区域,人工经营作业与资源监测难度大、成本高、精确度低。尽管目前我省已在部分重点林区建立了基于遥感、无人机等数字化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清查、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等硬件设施。但总体而言,受山区林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能力的限制,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覆盖范围十分有限,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监测清查依然以传统人工技术为主。急需建立“天空地”立体式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监测清查体系,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并实现数据动态实时更新。

    二是数字林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尽管龙泉市率先建立了林业“一本图”数字化管理系统,基本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监测、林地资源流转交易等功能;并依托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林业领域数字化改革。但总体而言,尚未建立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林业数字化标准与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由于缺乏数据统计标准,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相关的部分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数据信息之间的兼容性不高;二是由于缺乏对木质林产品的数字化统计信息,难以对林产品碳库动态变化做出准确估计;三是由于森林资源数据保密要求或技术原因,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数据信息获取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林业增汇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

    三是数字林业人才缺乏且应用场景不多。林业经营管理,特别是以林业增汇固碳为导向的森林生态资源监测、清查、计量、交易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数字化人才;但在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人员编制整体缩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的林业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林业体系建设与推广受到限制。林业碳汇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与设计还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应用场景十分有限,目前仅限于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监测、林地资源流转交易等环节。

三、以数字林业促进林业增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建设“泛在林业”为长期目标,加大山区林区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监测的硬件设施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状况的实时监测,为提升森林资源精准管理水平与森林减灾防灾应对能力,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

    (二)加快建立数字林业标准与体系。一是对现有林业政策制度与管理服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加紧制定森林资源与林业碳汇数据统计制度与标准,提高林业数据信息的兼容性。二是将森林资源数据信息系统、林业碳汇数据信息系统、林业经营主体数据信息系统、经营林地信息系统、林权流转交易系统、林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建立全域覆盖、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数字林业决策支持系统。

    (三)开发林业碳汇可视化终端系统。在林业“一本图”的基础上,通过模块优化、数据集成与功能拓展,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专门开发可视化的“林业碳汇码”和“林业碳汇地图”,拓展数字林业应用场景,有效降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与交易成本,真正打通未来林业碳汇入市交易“堵点”,为林业增汇提供市场激励。  

    (四)抓紧制定我省林业增汇专题规划。按照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部署与要求,依托我省数字经济优势,结合林业部门特点,抓紧制定我省林业增汇专题规划,明确林业碳汇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技术支撑、政策保障,将数字赋能促进林业增汇,打造成为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五)加强林业碳汇数字化人才支撑。一是适当增加林业部门林业碳汇数字化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IT企业等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联合组建攻关团队,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调动行业内外优势资源共同参与“数字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引导林业院校加强林业碳汇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