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减负增效,让基层治理“跑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在实践中,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等作为基层组织,既要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根本考量,又要时刻通过上级政府的指令来调整注意力分配,导致基层干部在有限的精力中只能优先传达和执行上级指令,整天忙于偏离服务于民众的非本职事务,极大忽视了社区居民的根本诉求。这一方面使得社区居民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也越发难做,更难以真正务实。


基层减负难在何处?


    1.基层政府处在“压力型体制”的最底端

    一方面更多的需要承接上级部门摊派的大小任务,各种考核检查和签订责任状等等,另一方面要回应不同层级的行动者们通过跨部门共谋等方式转移被问责风险的压力。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嫁压力下基层干部会根据自身利益,选择性的执行上级考核任务。在中央提出为基层减负的背景之下,基层面临自上而下的压力依旧难以消减,这主要是在“压力型体制”下,通过纵横到底的责任分配方式,将考核指标多重细化,因此行动者们的任务不断增加。处在“压力型体制”最底端的基层政府,既要履行自身分内的职责,还要应对各种监督考核。一是上级常规性的监督考核,这是上级对下级工作检查,确保政策文件有效落实的重要途经。但层层下发后,各层级的考核标准会层层加码,导致基层干部往往处在被动执行状态,忽视了任务本身。二是上级临时性的监督考核,给基层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压力,这类考核的不确定性很强,例如考核地点、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对象等等,这种情况下基层只能“以不变应万变”来确保考核的万无一失。三是将政策落实与“一票否决”相结合,当政策落实到人,虽然可以确保政策有效执行,但基层的资源匮乏,往往导致基层干部有心无力。

    2.多元主体与一元治理的矛盾突出

    在基层治理中,虽然通过服务外包引入了社会组织等“帮手”机构,但共建、共治的局面还未完全形成,基层政府唱“独角戏”的时段偏多。共建、共治需要融合政府、社会、市场三方的优势力量,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治理困境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民众、企业等多处力量,而非一元单向治理下基层负重难行。当多元主体与一元治理交互作用下,基层干部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应对来上级派发的行政任务,因此为基层减负,应融合多方力量,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基层面临“有责无权”的治理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基层工作的挑战越来越大: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基层工作任务量也越来越多,但与之相对的权力却没有增加多少。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基层政府作为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窗口,将越来越多的面临服务压力。当基层在承接上级这些任务时,也同时承接了相应的责任,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权力却不匹配。当基层工作人员缺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甚至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时将很难落实工作。要想基层工作有效落实,国家应对基层工作环境,工作队伍,财政经费等需同步落实到位;如果只赋予工作权力,实际上对基层来说只是在增加负担。

    这些问题都导致基层减负往往流于形式,减负只会越减越负。


那么减负困境该如何破解呢?   

    1.基层减负,重在求真务实。基层减负要实现“减负不减质”,一个重要的工作态度就是求真务实,减负增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基层工作人员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为民办事。所以,基层减负这件事情从根本上就要首先把求真务实放在第一条,要真正的做到真正的减负,对减负这件事情要做出具体的负责,不能让基层只能听见大口号,见不到实际需求被解决。那么务实作风除了从基层政府自身角度有要求之外,还应发扬民主、加强群众监督,从而巩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 基层减负,重在转变思路。倡导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是是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以实现社会善治的目标。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缺乏参与空间,基层社会治理行政化色彩强于自治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由政府为单一主体来主导的公共服务很难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治理诉求。同时,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需要各级部门,各个领域,上下同力方可解。除了多元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更多的要打造社会生活共同体,满足居民的生活“软”需求、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感,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

    3.基层减负,重在解决问题。基层减负是为了能提高服务群众的服务体验,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通过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收集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群众需求有人能够接受,有人能够受理之外。在信息化时代,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进一步的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减轻基层事务性工作压力。

    4.基层减负,重在健全机制。基层压力大负担重,往往因为要承接各上级部门任务,很多工作实质上由谁来处理和负责,实际上是模糊不清的;在层层加码的工作环境下,基层政府权责不匹配。为基层理清权责清单,明晰权责边界,有必要从体制层面明确权责关系。制度是组织长远稳定发展的管理方式,为基层减负增效有必要从健全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将权责清单落实到乡镇一级。建立务实、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修订相关工作条例,使基层社会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