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我省年轻人“浅就业”现象的潜在危害与对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上升,劳动力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农民工、大学生等年轻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趋势明显,甚至出现了“知识型技能型人才‘一人难求’”、“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等现象。


一、我省就业总体形势

    1、产业结构持续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1:43.3:18.7,演变为2018年的3.5:41.8:54.7,三次产业结构历经“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演变趋势。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下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稳步提升。未来,浙江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推动产业向高价值链环节升级,向绿色高技术产业转型。

    2、人力资源需求产生变化。受产业结构调整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尤其是制造业大幅减少,服务业、新兴产业需求有所增长。据2019年上半年全省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报告显示,第二产业用工需求占市场需求的58.13%,同比减少7.01%;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市场需求的40.86%,增加4.30%,需求变化明显。

    3、就业形式灵活。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兼职就业、自由职业、网络平台就业等新兴就业形式不断涌现,如滴滴司机、外卖小哥、房产中介、网络主播、城市运维等工种。美团发布《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浙江省外卖骑手数量超过30万人,居全国第三。这些就业形式很好地适应了企业灵活用工和劳动者灵活就业的需要。据浙江统计年鉴显示,我省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17年底的1754.5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730.80万人,同比降低1.4%;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1593.51万人大幅增加到1667.34万人,同比增长4.6%。独立于固定单位就业之外的就业行为增长迅猛。

    4、就业环境宽松。我省就业环境整体呈现出宽松的特点,包括就业市场的包容度和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劳动力市场表现出较高的就业自由度,也带来了劳动观念的深刻变化,“国家统一分配”、“一次就业定终身”等就业理念早已成为过去式,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择业方式。创新创业发展势头高涨,市场化就业、斜杠青年等观念深入人心。

二、“浅就业”现象的潜在危害

    1、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目前我省人力资源流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对我省稳步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生阻碍作用。在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强劲增长带动下,“浅就业”过度发展将导致知识型、技能型岗位“一人难求”与中低技能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这极有可能形成优质人才市场供求严重不平衡状态。

    2、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产业工人体系断层。根据2019上半年全省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报告,各类技能人才紧缺程度较高,其中市场对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技师)的需求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36%和3.02%。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核心在科技、关键在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与产业发展体系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工人队伍。“浅就业”现象的加剧,不利于产业工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新缺乏动力,整个社会缺乏工匠精神。

    3、社会不稳定因素积聚。年轻群体就业形式灵活,“浅就业”直接造成职业技能得不到有效积累,上升空间受限,更易导致恒心恒念缺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做到爱岗敬业、“做一行爱一行”。与此同时,在“浅就业”人群无法保证获得持续性收入情况下,恶性社会事件发生容易多发。2019年8月24日的乐清女孩滴滴顺风车遇害案震惊全国。

三、应对我省“浅就业”现象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省产业结构变化及“浅就业”现象,倪好博士等提出如下建议:

    1、更大力度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合理扩大现有培训规模和范围,完善包括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在内的就业补贴保障机制,适当提高从业人员每人每年享受政府补贴次数的上限和补贴标准,保障其就业福利,减少用人单位用工成本。研究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并将政府补贴直接划拨给企业的实施方案,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市场主导,在科技、信息等主要方面发展智能产业。借助我省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以及一批较为成熟的信息经济企业和发展平台,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创新前沿,培养像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创意等一批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

    3、深化产教融合,以培训促就业。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高校、优势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人才链向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指导各地发布“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激励,推动形成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产教融合性企业。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和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4、鼓励青年群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推进青年群体(学生)创新创业,高校亟需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其一,推行“创新学分”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其二,建设“专创融合”特色课程。积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基础。其三,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孵化创业项目,以项目制申报提供经费支持,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5、扩大返乡创业试点,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工作,鼓励并支持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融入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方法等。建设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区、示范园,持续推介良好做法,加快制定返乡创业计划,提供创业保障。出台专门的三农创业政策,鼓励青年在家乡大地上深入耕耘。

    6、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利用就业市场、社保信息等大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对劳动力输出地等重点区域,大学生、中职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职工等重点群体,以及互联网、餐饮、房地产等重点行业领域进行用工动态及预警监测,根据预警信息提前研判并分类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