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浙江省大力发展儿童友好产业的障碍、经验与对策

    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53亿儿童(0-14岁),占我国总人口17.95%。在“双减”和“三孩”政策背景下,儿童玩耍时间增多与儿童群体规模扩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呼唤加快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步伐。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共同颁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22年3月,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发布了《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儿童友好产业发展,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资源和最大优势,充分利用我省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和壮大儿童友好产业,将成为我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领先于兄弟省份的一步“先手棋”。但部分工作者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简单理解为“儿童事业”“儿童福利”,将“经济”“产业”排除在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的市场化发展,不利于提升工作活力和效率。除了认识层面的障碍,儿童友好产业和其他轻工业、文创业、健康和食品产业一样,都面临着规模小、体系弱、平台支撑不够、科技创新含量低,以及适儿化水平不够高等发展障碍。

    对此,倪好、王旭燕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厘清认识,积极正确发展儿童友好产业,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事业性”与“产业性”并不冲突和矛盾。我省各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城市和培育城市应积极主动发展儿童友好城市,并将其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契机,扩大城市消费,提升儿童产品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升级。政府可以通过明确该城市儿童友好产业的突出特色、优势,盘点儿童友好企业总体情况和发展存在的难点痛点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出台若干企业政策。也不应该忽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公益性、事业性和政府的主体责任。

(二)扩大宣传,开展儿童友好型示范企业试点建设,让企业主动凭借“儿童友好”赋能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党和国家着眼于未来的重要部署。儿童相关企业要主动借力“儿童友好”的理念前瞻和政策优势,紧抓机遇推进自身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各相关企业应深入了解儿童、研究消费群体,深刻认识到儿童友好是加快企业文化内涵式发展,助推企业优化升级,是企业新一轮创新创业的驱动力。要善于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加强与儿童的互动,通过文化包装、专业运营与城市IP建设产生联系,增加品牌含金量。

(三)产业成链,率先构建儿童友好产业生态链、创新链和人才链

    儿童友好产业离不开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展和高质量人才供给。儿童友好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可以为城市品质提升带来有形和无形的正向作用。建议各城市分类建立儿童产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库,分类、梯队培育,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全市儿童友好相关产业资源,与区域内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产教融合基地,打出企业生态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组合拳。

(四)标准先行,为全国提供儿童友好产业领域的浙江标准、浙江方案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办事,坚持质量为本,才能带领产品和服务参与高水平竞争,保障整个产业实现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在儿童友好产业发展中尤为重要。儿童友好产业,首先是要做到让家长和儿童放心,这意味着优质、环保、健康,研发和推进“儿童友好产业/行业/产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儿童友好产业领域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浙江在这方面已有优势,可以率先进行探索。